APP下载

察布查尔西域上的“中国箭乡”

2017-09-08梁凤英

百科知识 2017年18期
关键词:察布查尔锡伯西迁

梁凤英

察布查尔(县城名),锡伯族语意为“粮仓”,蒙古族语意为“悬崖”。它坐落在新疆伊犁州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全国唯一以锡伯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自治县,也是远近闻名的“中国箭乡”。如今,在察布查尔,古老的弓箭早已不是戍边御敌的武器,它已从战场走向了现代竞技场,弓箭文化演绎出了新变化。

锡伯族的西迁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中国近代史上有三大长征奇迹:按时间顺序来说,分别是锡伯族西迁、蒙古族东归、紅军长征。东归和长征大家耳熟能详,但了解锡伯族西迁的人并不算多。这不仅是一个悲壮的故事,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清一带,边患之大,莫过于新疆。”在清代,外蒙、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都在清政府管辖范围内。清代早期,由于连年战乱,新疆地广人稀,军务十分空虚,在平定了准噶尔叛乱以后,清政府意识到西北边防的重要性,但当时在新疆的兵力无法驾驭时局,而沙俄不断觊觎我国西北的土地,他们希望以步步为营的方式占领中国的土地。在这种情况下,为尽快加强新疆的兵力,应第一任伊犁将军明瑞的奏请,乾隆皇帝决定于1764年从沈阳、开原以及周边的十几个城市抽调锡伯族官兵,命他们携带家眷前往新疆屯垦戍边。

据传,当年乾隆皇帝曾亲口许下“六十年回故乡”的诺言。当时共抽调骁勇善战、年富力强的锡伯族官兵1020人(也有1018人之说),携带在册家眷共3275人。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察布查尔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

到达伊犁后,锡伯族军队接受了伊犁将军的检阅,令伊犁将军感到惊奇的是:乾隆皇帝原本给了三年期限,而锡伯族军队只用了不到一年半时间就到达了伊犁,如果除去途中在乌里雅苏台度过寒冬住的7个月,还有在科布多遇到洪水被困的两个月,近两万里行程,这支锡伯族军队只用了半年时间就走完了。

虽然沿途有饥饿、寒冷、干渴、洪水等因素的威胁,军队中还有很多妇女、小孩需要照顾;然而,到达伊犁后,军队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到5050人。在这一年多时间里出生了350个婴儿,这些婴儿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小的兵”,因为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稚嫩的肩膀上就担负起了保卫祖国的重任。因为布匹奇缺,这些婴儿是靠干草裹着来到伊犁的。

锡伯族西迁之前曾祭过祖,那天是农历四月十八,因此,这一天也被定为“西迁节”,就是为了纪念西迁这一壮举。两百多年过去了,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会举办纪念活动。西迁节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借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锡伯人的弓箭文化

锡伯人喜欢称自己为“射箭民族”,其实叫“骑射民族”更贴切些。锡伯族人善射,察布查尔的锡伯族家家有弓箭,人人自幼学射箭。重大节庆日时,县城的箭厅、乡村的箭场,都要举行赛箭盛会。小小村庄也会立起木杆,挂上射靶,射手们用自己精心制作的弓箭参赛献技。输家要当众宰羊烹肉,请赢家及众乡亲好好吃上一顿。 锡伯族人酷爱射箭运动,“英姿潇洒,雕翎斜挂,锡伯族儿女神射,引弓千钧欲发。一声鸣镝飞去,一朵彩云落下”。漫步察布查尔乡间,这样的箭歌随处可以听见。

锡伯族喜爱射箭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据了解,锡伯族男孩一落地,就有弓,锡伯族男女,几乎人人都会射箭,这源于他们先祖的经济形态、生活方式,并希望借此建功立业。锡伯族的先祖是东胡系的拓跋部。早在东汉以前,就以“噶善洞”为中心,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他们“畜牧迁徙、涉猎为业”。因为以“射猎为业”,锡伯族与弓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甚至于弓箭上寄托着对祖先的崇拜与信仰。

在锡伯文出现之前,以结绳记载家谱的年代,男婴刚刚呱呱坠地,家族的长者便在结绳家谱“喜利妈妈”的新绳上,挂一副用红丝绳和柳条扎成的小弓箭,记下家族又添男丁的大事,也挂起家族对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好射手的期望。

清朝将锡伯族编入八旗。当时,每旗要挑选百名左右善射能骑的青壮年为甲兵,平时从事生产,战时皆为兵勇。各旗主要首领从甲兵中委任,被挑选为甲兵者,可得田百亩。因而,锡伯族练骑乘、习弓箭者颇多。

现在,弓箭不再用来保家卫国,许多锡伯族儿女拿起弓箭在竞技场上为国争光。据悉,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男子射箭队获团体项目铜牌,其中队员薛海峰就是从察布查尔走出来的锡伯族青年,男子射箭队的总教练郭梅珍也是察布查尔的锡伯族。

察布查尔的锡伯族人继承弓箭文化的另一种方式,是把弓箭制成工艺品,走进市场,让更多人了解锡伯族的历史文化。在62岁的锡伯族老人伊春光家中,一面墙壁上挂了十多张大大小小、色彩鲜艳的弓箭。更令人惊讶的是,伊春光制作的弓箭已拥有外观、结构等8项国家专利。锡伯族的弓箭文化蕴藏着大量历史信息和文化资源,已成为锡伯族民俗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2006年,“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被列入新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走进美丽的察布查尔

锡伯族同胞现有人口近19万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其余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国各地。如今,我国东北地区的锡伯族没有保留下自己的语言、文字,并且淡化了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而新疆查布查尔地区的锡伯族,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及浓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并经过与兄弟民族的长期交往,取长补短地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文化。他们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锡伯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跟满语很接近。锡伯族兼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锡伯文是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经过锡伯族以及各族人民250多年的建设,察布查尔在今天已当之无愧的成为塞外江南伊犁的鱼米之乡,这里草肥牛壮,稻米飘香,风景独好,这里的人民热情好客,这里的民风淳朴善良,令人备感亲切,那里聚居最多的民族——锡伯族也令人感觉很神秘。

在察布查尔的锡伯族民俗风情园,人们可以了解锡伯族西迁的历史,并品尝锡伯族的民族风味——锡伯族大饼和锡伯族风味羊杂,以及他们的各种小菜。

锡伯族风味羊杂,可能也是锡伯族西迁之路的发明,一只羊,全身上下皆可利用,羊皮用来防寒,羊肉以及所有的脏器用来做菜,没有丝毫浪费。锡伯族大饼,吃时有很多民俗习惯蕴含其中,大饼不能翻过来吃,据说不吉祥,因为饼有正反面之分,正确的吃法是用大饼蘸着锡伯族辣酱或者包裹着锡伯族小菜吃,很是美味。

锡伯人以米、面等为主食,也食用奶茶、酥油、牛肉、羊肉等。穿戴基本与满族相同,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区的差异以及民族间的相互影响而有所变化和差异。清代,锡伯族男子服饰与满族服饰大体相同,多着左侧开衩的长袍和短衣,戴圆顶帽,穿白袜绣花鞋,喜欢戴耳环、手镯、戒指。老年妇女在春夏秋多包白头巾,冬季则戴棉帽,帽沿缝上海豹皮,叫作“坤秋帽”。姑娘只留一条长辫子,从背后正中垂下。女子结婚后梳双辫,盘结在头上。清朝末期,锡伯族服饰逐渐与汉族相同,只有伊犁地区的锡伯族妇女至今仍保持着穿袍的习惯。

锡伯族十分注重礼仪,也有一些禁忌。比如睡觉时脱下的裤、鞋、袜等不能放在高处;不能在炕上横卧;不能从衣帽、被子、枕头上跨过;吃饭时不能坐门坎或站立行走,严禁拍桌打碗;媳妇不能与公公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递刀给别人要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对方;忌食狗肉等。

锡伯族同胞能歌善舞,特别喜欢跳“贝伦舞”。“贝伦舞”主要模仿生活、生产姿势,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种双阿克苏儿的贝伦舞,舞者左右脚交相踢踏,舞步灵活,热情奔放,俏皮幽默,很像西班牙女郎跳的踢踏舞。锡伯人最喜爱的弹拨乐器叫“冬布尔”,演奏时,将琴抱在怀侧,用右手指弹拨,音色近似冬不拉,常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口弦也是锡伯人爱用的吹奏乐器,又称口琴、口簧、响蔑,锡伯语称为“玛肯”。演奏时,左手将口弦置于唇间,右手弹拨簧舌尖端,以气振颤发音。曲调一般是即兴创作,音域较窄,音色优美,是锡伯族儿童和妇女喜爱的乐器。

【责任编辑】赵 菲endprint

猜你喜欢

察布查尔锡伯西迁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雕塑作品《交大西迁知名教授》
西迁丰碑
锡伯语与蒙古语辅音对应关系分析
印刷体锡伯文图像数据集的构建
弘扬西迁精神,铸就“西迁精神”出版工程
西迁赞歌·东情路——东北地区西迁民族美术作品北方六省巡展作品选登
察布查尔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与预测
新疆察布查尔:“远教+援疆”,开办专家辅导课堂
自治区民语委(翻译局)科研基地:新疆锡伯语言文字研究中心成立
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锡伯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