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乡土电视剧的源流与形态
2017-09-08孙宝国
孙宝国
摘要:电视剧既是电视剧工作者观察和反映世界的艺术载体,亦是我国文化艺术领域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之一。乡土故事是中国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讲好了乡土故事,就是讲好了中国故事。乡土电视剧是电视剧工作者用电视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表现和留住乡愁的最有温度的媒介之一。
关键词:乡土 电视剧 源流 形态
自1958年中国电视剧创作发端以来,以乡村、小镇、县城中的人与事为主要描写对象的电视剧创作稳步发展,姿态各异,数量繁多。对于此类电视剧,在新中国影视剧发展史上曾有农村电视剧、乡村电视剧、乡土电视剧等称谓。本文认为,农村电视剧、乡村电视剧、乡土电视剧这三个概念代表了三个不同的视阈,即以政治视阈来关注这类电视剧,称之为农村电视剧;以社会视阈来关注这类电视剧,称之为乡村电视剧;以文化视阈为关注这类电视剧,称之为乡土电视剧。与政治视阈的农村电视剧和以社会视阈的乡村电视剧概念比较,乡土电视剧这一称谓更具文化色彩。鉴于乡土电视剧较之乡村电视剧、农村电视剧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宽泛的外延,以及这一概念本身的时代性和经典性,本文所指的乡土电视剧,既包括前述乡村电视剧和农村电视剧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涵盖革命、军事、妇女、儿童、民族、题材电视剧中乡土元素较多的那些作品。
作为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支和类型,乡土电视剧始终是记录和反映时代的风向标,用电视剧作品观照中国农民、农村、农业的状况,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多维视角来理性地思考中国的“三农”问题,成为电视剧工作者肩负历史使命和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行动自觉。依据主导元素的演变和更替,本文将中国乡土电视剧的发展分为五个历史时期,并对每一时期的主要形态特征略作分析。
国家时期(1958-1965)
从这一时期开始,电视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艺形式加入了乡土题材文艺创作的行列。而随着“双百”方针带来的相对轻松的创作环境,“国家”成为乡土电视剧的主导元素。国家时期的乡土电视剧无论是在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上,还是在反映时代和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体现了新生人民共和国刚健清新的国家精神。代表性作品有《一口菜饼子》《搬家》《刘文学》《女状元》《老会计》《韩梅梅》《幸福岭》《青春曲》《展翅高飞》《三条黄牛》《红柳歌》《岭上人家》《桃园女儿稼窝谷》等。
国家时期的乡土电视剧创作,强调发现新时代的生活内容,注重对当代农村的表现和开掘,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精神面貌和新型人际关系,其形态特征有二:一是刚健清新的时代气息——国家时代的乡土电视剧大都能抓住了时代精神和时代气质的精髓,体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颇具为变革的中国农村代言的激情和气度;二是自觉主动的创新意识——国家时代的乡土电视剧在艺术成就上亦亮点纷呈,尤其擅长通过选取具有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典型细节和生活场景来描绘人物的典型性格和精神品质。
特殊时期(1966-1978)
随着“文革”的开始,中国乡土电视剧创作进入特殊时期。在极左思潮影响下,这一时期的乡土电视剧刻板地遵循所谓“三突出”创作原则,完全沦为路线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宣传工具,代表性电视剧作品有《架桥》《杏花塘边》《神圣的职责》《公社党委书记的女儿》等。
这一时期的乡土电视剧创作的基本模式是路线斗争+阶级斗争,其形态特征:一是主题内容的泛政治化——电视剧作为一种思想文化教育载体离不开政治,而事實上从中国乡土电视剧发展史来看,政治元素的注入确曾催生了一批优秀作品,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泛”,特殊时期的仅有的四部乡土电视剧是把作品完成变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二是表现形式的泛程式化——这一时期的乡土电视剧完全遵循“三突出”原则和“三陪衬”原则,形成一套极端格式化的表演模式。由于时代的严重局限,这一时期的乡土电视剧创作在艺术上可以说乏善可陈。
艺术时期(1979-1992)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艺术”成为乡土电视剧的主导元素。艺术时期的乡土电视剧对电视剧的艺术本性进行了探索,以多种风格和样式刻画了中国人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代表性作品有《赶集》《翻身》《宝山》《小月》《新星》《满票》《苍生》《三家亲》《金凤凰》《拆墙记》《考嫂子》《能媳妇》《一千八》《喜鹊泪》《焦裕禄》《庄稼汉》《唢呐情话》《吉庆有余》《老马识途》《蹉跎岁月》《婚前的烦恼》《结婚现场会》《瓜儿甜蜜蜜》《春回桃花寨》《平凡的世界》《今夜有暴风雪》《新来的女售货员》等。
艺术时期的乡土电视剧创作的形态特征如下:一是现实主义传统回归——艺术时期的乡土电视剧不论是对历史和现实乡土情境中国民文化心理的审视,还是对动乱年代的反思和对新时期的讴歌,都是基于对现实社会和生活的困惑和求解;二是艺术探索精神迸发——在中国影视剧发展史史上,从未有像20世纪80年代这样,如此严肃认真而又卓有成效地探索影视剧艺术的本性,而这种探索精神在乡土电视剧创作得到了最好的实践,从而也闪耀出最夺目的光彩。
市场时期(1993-2002)
随着党的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成为乡土电视剧的主导元素。市场时代的乡土电视剧创作呈现出直面现实、深入探索的决定和勇气,并实施进军国际电视节展等国际化策略,凭此获得国际电视剧市场的青睐,代表性作品有《官井》《长河入海》《走向远山》《情醉老龙沟》《党员二楞妈》等。
市场时期的乡土电视剧有两大形态特征:一是消褪的喜剧色彩——农村传统文化之因袭、农村守旧思想之顽固、农村改革之路之曲折,都使这一时期的乡土电视剧笼罩着悲凉情绪,与艺术时期的乡土电视剧喜气洋洋和欢欣鼓舞的基调正好相反;二是浓郁的怀乡情结——这一时期的乡土电视剧通过淡淡的乡愁等元素,映射出主创人员对优秀传统的深情眷恋,表现出作品对精神家园的亲近和回归。
产业时期(2003-)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程的结束,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产业”自然而然地成为乡土电视剧的主导元素。在产业时期,中国电视剧工作者发扬在乡土电视剧创作的优良传统,创造性地巩固并扩大了乡土电视剧的创作阵地。代表性作品有《刘老根》《郭秀明》《马大帅》《乡村爱情》《小鼓大戏》《春暖南粤》《大树小树》《圣水湖畔》《阳光路上》《走进八里堡》《女人的天空》《永远的忠诚》《风过泉沟子》《都市外乡人》《静静的白桦林》《喜耕田的故事》《红旗渠的儿女们》《我的土地我的家》等。
产业时期的乡土电视剧的形态特征有三:一是现实主义的创作取向——电视剧作品呈现出关注社会现实的真挚情怀,在现代审美维度上不断突破自我;二是实验意味的探索精神——大众叙事话语下的商业策略,使产业时期的乡土电视剧有意淡化了以前同类电视剧凝重的悲剧气氛,代之以明朗的乐观态度,并尝试以顺应主流语境的策略参与市场竞争,一些作品达到了预期效果。
作为人类社会共通的视听兼备的艺术语言,电视剧既是电视剧工作者观察和反映世界的艺术载体,也是我国文化艺术领域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之一。乡土故事自然中国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讲好了乡土故事就是讲好了中国故事。而乡土电视剧是电视剧工作者用电视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表现和留住乡愁的最有温度的媒介之一。纵观薪火相传的中国乡土电视剧,几乎每部作品都能引发观众的共鸣,找到对于故土家乡和国家民族的挥之不去的浓浓情愫。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