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周刊《鼎脔》的研究

2017-09-08张一弛

民族艺术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本社书画

张一弛

美术周刊《鼎脔》的研究

张一弛

《鼎脔》是20世纪20年代最著名的美术刊物之一,创办者及主编为王修。其创办者不仅开办了自己的印刷所,还开办了以研讨金石书画为宗旨的“巽社”,而会员大都来自于全国各地的众多书画印届名流,从而构成了强大的作者群。《鼎脔》共发行65期,饮誉海内外,远销朝鲜、蒙古、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它保存了古代和近代大批书画家的作品,是向海外进行美术推广的重要媒介,并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书画资料。

美术周刊;《鼎脔》;王修;创办宗旨;历史地位

五四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智,推动了科学发展,但其激烈反中国传统和主张西化的做法引起了提倡国学的知识分子的不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法国国务总理兼陆军部长班乐卫(Painlevé)为代表的欧洲政界的有识之士,对战争的原因及带来的灾难感受颇深,希望通过中西文化交流来挽救西方。他们认为欧洲的恢复和发展应以道德为体、科学为用,从沟通中西文化入手。这就使中国具有传统学术根底的知识分子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国学的世界意义,他们极力倡导社会发展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良好的时代环境和历史时机的催发下,传统艺术便蓬勃发展起来,走向从“价值确认”到“价值外输”的过程。这时期出现了一批美术刊物,其中《鼎脔》便是20世纪20年代最著名的美术刊物之一,饮誉海内外,远销朝鲜、蒙古、日本及东南亚地区。

一、《鼎脔》的创办及宗旨

《鼎脔》是专门介绍和研究中国古代和近代书画、碑碣、砖瓦、绣织、鼎彝、印玺、钱镜和兵器等内容的美术周刊,设计精美,制作优良,于1925年12月7日在上海晏芝路264号创刊,每逢星期一出版,全年定价1元6角,尺寸38×27cm,至1927年停刊,出版61期;另有丙寅元旦、浴佛、丙寅除夕和丁卯元旦等4期特刊,共65期。《鼎脔》的创办者及主编王修在创刊号上声明:“本刊付印,同人嘱余一言,爰辞而序之曰:是刊也,凡碑碣、砖瓦、书画、绣织、鼎彝、印玺、钱镜、兵器等,堪供赏玩,悉在网罗,尽量刊登,供之同好。念宋元以来,究讨艺术,代不乏人,专门名家,类有撰述,考之经籍,充栋汗牛。好之者辇金入市,千缃万帙,何难顷刻偕来,则何须求半爪一鳞于是哉。然豪者一饭千金,八珍罗列,五侯之鲭,咄嗟可办,习焉反觉其烦。则本刊也,譬诸伊蒲常供,偶尔尝鼎一脔,或转觉厥味之隽永乎。特一纸播传,篇幅有限,七日付刊,窘于时期,终不免愿抱宏奢,事归简陋,则厚望于同好者之勖勉焉矣。”[1](P1)从中可以窥探到王修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之心以及传播和发扬中国传统艺术的宏大志向。

二、《鼎脔》的编者、作者群及读者群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美术杂志《鼎脔》能在20世纪20年代的众多美术期刊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并为其他期刊所不及的是:其创办者及主编王修的实力非常雄厚。为了按时并高质量印刷该杂志,他创办了自己的印刷所,并举办了以研讨金石书画为宗旨的“巽社”,会员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书画界名流,他们共同构成了强大的作者群。

王修(1898—1936),字季欢,号杨弇、云蓝,生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他曾任北洋政府财政部佥事。其祖父毓奎,字少竹,号聚轩,曾任普宁县知事。其父承湛为举人,官至内阁中书。王修深受浓厚家学的影响,又先后师从丁绍猷和陈文焯,得窥乾嘉学派门径,博洽古今。1916年,王修与温匋(1898—1930)结婚,温匋爱填词作画,卓然成家。1920年,王修在北洋政府任财政部佥事时,夫人也至北京居住,两人都喜欢藏书,常至琉璃厂隆福寺,搜求善本书画,旁及钟鼎甲骨,所购藏品在其住宅盈屋充栋。王修每遇珍籍,不惜重金购得,如获拱璧,常常秉灯研读,勤读不辍,被时人誉为浙西三名士(金涛、朱景庐、王修)之一。他一生著述丰硕,有《薛庐印存》《长兴金石志》《峨锓碉石墨目》《泉园藏印》《仁寿堂金石》《杨弇古陶留》《伊阙石刻考》《杨弇圜钱留》《王给谏奏议》《长兴丛书》《长兴诗存》《长兴先哲遗著徵》《泉园随笔》《箬溪艺人征略》《抱蜀老人山水冊》和《诒庄楼书目解题》等著作。王修祖居长兴县中西街仁寿堂,家中过去所藏宋元刻本较多,其中朝鲜文刻本尤为珍贵。后王修把北京的全部藏品运回,原来的藏书楼装不下,遂另构楼,时又得其七世祖知蒙城时所刻古本《古蒙庄子》,遂命其楼为“诒庄楼”。楼内藏品汗牛充栋,远近闻名。1925年《鼎脔》刊登了诒庄楼所藏的匜照片及说明,并在其旁对诒庄楼进行简介:“凡鼎若千事,敦若千事,余如尊壶簋匜以及权量弩机。靡不尽有。盖自聚轩太守至杨弇搜罗六十年于兹矣。”[2](P2)经过王修祖孙三代六十多年的积累,其藏品的丰富性和珍罕性海內无与颉颃。这就为他所办的《鼎脔》提供了大量的稿件来源,后该刊登载了他众多的金石书画藏品。

1925年,王修寓居上海,在同孚路263号发起组织以研讨金石书画为宗旨的“巽社”,其简章说:“本以究讨金石书画诸学术为宗旨。凡与本社宗旨相同,愿意加入者均可为本社社友。本社以刊布同与本社旨趣之著做贡献艺林为职志。社友或精书画,欲从事金石;或精金石,欲从事书画,如有商榷,当由本社专任指导者量力贡献。社友得自由阅览本社所备各种书籍书画、古玩(本社现有怡庄楼,暂存书画碑帖等四万余事,社友有愿以作品藏品暂存本社者极表欢迎。春秋佳日择地举行雅集临时通知。本社定期刊物《鼎脔》周刊,社友均得赠阅一份。)”[1](P1)该社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书画界泰斗名流。同年10月16日,在上海文监师路日本俱乐部举行了“巽社”同人书画展览会,展出书画名家齐璜、季中琦、胡公朔、童允嘉、萧谦中、温匋、胡佩衡、张小楼和黄宾虹等数十位“巽社”会员的作品,获得社会人士的赞誉。

《鼎脔》的总编辑部及总发行所设在晏芝路王宅,在北京琉璃厂中路南崇文斋设分发行处。第1期至第9期委托上海有正书局代为印刷,由于有正书局在印刷时多次拖期,王修一怒之下,花重金购置了先进的印刷设备,在上海威海卫路343号创办了自己的王家印刷所。“本社刊行《鼎脔》,已数月于兹。今为印刷便利起见,特自创印刷所。凡有本社出版书报,均归自印。如蒙各商号团体学校等委印书籍,摄影珂罗版锌版石印等,取价一概低廉,印刷务求精美,期毋负各界惠顾之雅意,以见本社提创学术之苦心。”[3](P1)该印刷厂由巽社同仁钱一飞主管。此后《鼎脔》周刊及巽社同仁著作完全由该所印刷,既保证了该刊的出版时间,又提高了印刷质量,还节约了成本。此后《鼎脔》的影响越来越大,名人雅士的稿件纷至沓来,其中发稿量比较多的有陈师曾、贺履之、傅增湘、徐鸿宝、罗振玉、朱梦庐、胡佩衡、张度、孙琴西、凌子与、王世芬、张泰初、沈慕周、陈半丁、刘子泉、王石谷、张之洞、沈石田、郑文焯、黄宾虹、汪大燮、齐白石、胡佩衡、姚茫父、翁方纲、吴昌硕、杨见山、沈尹默、张度、林琴南、萧谦中、王修、顾燮元、叶玉森、王髯、江同之、凌霞、温匋、王砚农、王井匋等二百多位名家。《鼎脔》的作者群和读者群不但遍及全国,还远及朝鲜、蒙古、日本及东南亚地区。比如在1926年的第35期中出现了朝鲜的进士金江沧的书法作品,[4](P4)在1926年的第36期至第44期发表了蒙古国的松小梦的《颐园论画》系列文章,详细介绍了画人物、画花卉、画山、画水、画云、画石、画花、点苔、用笔、用墨、用水、设色、工笔、写意、临帖等各种技法。[5](P32-44)同期还刊登了日本著名画家小室翠云的诗翰书法,[6](P3)小室翠云不仅工于画,书法亦颇秀雅。在同年的第34期和第53期上,分别刊有日本伊藤棱春的《晚秋图》[7](P3)及和田遥峰的《写生》[8](P4)等作品。

王修办《鼎脔》,最初不给作者稿费,但如果作者急用钱,他就送你数十元,乃至数百元,毫不吝惜。从第二期开始悬赏金征文,其中一题为:“国人对于人体写生聚讼纷纭,试各言其意见。”[9](P1)该征文针对当时震惊中外的模特事件。现在人体模特在各美院里并不稀奇,但20世纪初在学堂中公然描绘全裸人体模特,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当时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刘海粟聘到了女模特陈晓君,至此裸体少女第一次出现在画室。后来教师、学生与裸体模特的合影在报纸发表,引起了轩然大波。1925年,江苏省召开教育会议,通过了禁用模特的议案,军阀孙传芳下令通缉捉拿刘海粟,由此引发了各艺术院校和社会各界的激烈争论。《鼎脔》发表的征文为刘海粟打抱不平,为其鼓与呼,对解放读者的封建思想有一定的作用。从1926年第35期开始,该刊征文时不再规定题目,“凡以本刊旨趣相同之著作,见惠一经登出,每千字自二元至十元止。”[4](P4)这在当时的出版界,其稿酬是比较高的,保证了该刊文章的高水准要求。

三、《鼎脔》的内容及栏目设置

首先在内容方面,《鼎脔》共发表文章549篇,绘画作品244幅,书法作品193幅,刻印作品52个,广告366个。如图1所示:

在稿件的选择上,《鼎脔》编辑部非常严格,刊登了本刊的特别启事:“本刊专载与本刊旨趣相同作品,此外虽名作佳著,亦从割爱,抄袭不登。”[10](P1)丰富的收藏经验给予了王修较高的眼界和品味。在藏品图出版前,“巽社”的相关专家和学者都对其进行认真鉴定,不给赝品留有阵地,使读者的鉴赏水平得以提高。

图1 《鼎脔》内容分类数量统计

《鼎脔》上的图画照片共有:山水类作品共166幅,人物类共30幅,花鸟类55幅,书法类97幅,印章类47幅,石刻类19幅,砖刻14幅,钱币、砚台、竹刻、铜镜、鼎、兵器等55幅。从中可以看出,《鼎脔》的内容丰富多样,异彩纷呈。其中山水类和书法类作品总数达到55%,尤其是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和没骨山水类作品居多。在《鼎脔》发表作品的书画作者共有168人,以浙江籍作者居多,尤其是王修的朋友们的作品量大。作品数量超过5幅的有齐白石、陈师曾、林琴南、贺履之、梅瞿山、胡佩衡、萧谦中、顾见山和蓝田叔。

图2 《鼎脔》图片分类比例统计

其次,在栏目设置上,分为报头、绘画、书法、作品简介、广告、人物传记、文物、墓志、诗歌、刻印、论文、小说、散文等十三大类。《鼎脔》所用纸张为道林纸,目的是为了影印书画及金石拓本,所以其刊名基本每期都要改变,每期都有名扬海内外的名家耆宿轮流题写“鼎脔”二字,主要有康有为、齐白石、张一麐、吴昌硕、胡佩衡、郑昶、邓尔雅、俞建华、王震(字一亭)、陈颂年、王井陶、寿石工、溥霖、林白水、王杨舜、金息侯、狄葆贤、顾燮光、姚茫父、邹寿祺、徐贯恂、俞剑华、张小楼、萧谦中、黄蔼农、许徵白、项乃登、谢复园、袁寒云等,纷纷为之挥毫留墨,这在当时绝无仅有,堪称一绝。

图3 名家题写《鼎脔》刊名

在其刊登的549篇文章中,有些是名家进行书画印的教学文章,如郑昶在多期上发表的系列教学文章《说皴》,对解锁皴、卷云皴、折带皴、米点皴、泥里拔钉皴、拖泥带水皴、披麻皴、荷叶皴、骷髅皴、牛毛皴、豆瓣皴、乱柴皴、大斧劈皴等的绘画技法都进行了详细说明。[11](P3)陈师曾的《摹印浅说》,教读者刻制印章时要注意审字、定体、布局、印制、刻法,还论述了周秦印录、汉印三种、泥封、碑碣、金文、砖瓦、后浙派、前徽派等内容。[12](P2)温匋的《拜李楼画质》一文详细介绍了画松树的松干、松枝、松针、松叶的方法,以及写松、立干、点叶、补鳞等步骤。[13](P2)

王修非常重视考据学,所以在《鼎脔》上刊载了很多考古类学术论文,如王井陶的《论清代山水名家》,对清代的一些著名画家及其作品进行了评介,认为“石涛花卉草虫山水,均妙绝一时。虽有江南第一之誉,俗眼不能知也。其写山水无所宗,用笔朴拙,泼墨浑润,布局之佳,百世无两。”[14](P4)其见解非常独到。罗振玉的《袁敞残碑释文》[15](P3)及其另一篇文章《梁王旦渠安周造像记》[1](P3),对在洛阳出土的汉朝司空袁敞残碑和北凉沮渠安周造佛寺碑进行了考证。俞剑华的《中国画写生与西洋画写生不同之点》[16](P3)论述了国画与西洋画的差异之处。

在《鼎脔》上登载的众多文物图中,除了王修所提供藏品的图外,金梁的藏品图也很惹人注目。金梁(1878—1962),字息侯,号东华旧史,晚号不息老人,满洲正白旗人。光绪三十年进士,历官至内阁中书。他工书法,善篆刻、籀和绘画。从该刊第12期到第23期,刊登了其收藏的多枚皇帝玉玺图。

《鼎脔》上的广告分布于封面中缝、内面中缝和第四版页面。每方寸收费2-4角,绝大多数为出售海内外金石书画名家的书籍及作品的广告,由于该刊是王修私人所办,毕竟财力有限,而广告既可以使创办者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以刊养刊,并能增进与出售作品的名家间的关系,还可以使购买者的书画水平得以提高,所以广告数量较多,达到366个。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鼎脔》杂志社人员千方百计借得名家精品后,进行影印,然后出售,实属难能可贵。比如第三期上就有《苦瓜和尚山水精品预约》:“本社现借得故家旧藏册页十二帧,后有翁方纲题跋二帧,特为影印,精装一册,实价一元二角。”[17](P1)

《鼎脔》特刊的内容非常独特,比如在《丙寅浴佛节特刊》上刊登了《浴佛特刊启事》,介绍了该刊的内容:“四月八日本社增印特刊,内容专载石刻佛像、金铸佛像、石砖造像、书佛像、唐人写经、宋元刊经等。文字亦专载与佛有关,而不离本刊旨趣者。”[18](P1)除了正刊,王修还发行了副刊《鼎脔副墨》共24期,在“弁言”中说明了特增副墨的原因:“本刊辱蒙投稿者纷至沓来,然以体例过严,与本刊宗旨不同,致名著鸿文概从割爱。现因酬答作者雅意、读者要求,自十四期特增副墨,此后不论何种文字,虽与鼎脔无关,但求驯雅,一概刊登。”[19](P4)其目的是:“增副墨,任无金石书画之著述,刊布有地。”[20](P1)《鼎脔副墨》两周发行一张,凡订阅鼎脔全年者,例得赠阅一份。

四、《鼎脔》的停刊及其历史地位

1927年,就在《鼎脔》步入辉煌时期,王家印刷所接印了一批上海中共地下党反对国民党军阀的传单。5月8日,“打倒新军阀蒋介石”等内容的传单被孙传芳的爪牙发现,随后宪警包围并洗劫了印刷所,钱一飞被捕后壮烈牺牲,王修易服出逃,避居日本,其家人即从公共租界逃往法租界居住。至此《鼎脔》周刊出版至第61期停刊。此次劫难也使王家所藏书籍和文物损失殆尽。后来得到戴季陶和陈霭士等人从中斡旋说情,王修遂由日本回到杭州。1930年,王修之妻温匋由于难产逝世,她是《鼎脔》的重要编辑之一,著有《长兴词存》六卷,黃宾虹为之作序。为更好地保存文物典籍,1934年,王修将所藏明刊《南藏》4332卷、《长兴诗存》木刻板片五百多块、六百多种善本及甲骨等书籍文物,交于浙江图书馆。1936年4月25日,王修病逝于杭州,年仅39岁。著名词学家夏承焘代张慕骞撰送挽联云:“万卷杀青迟,刘略班书,望有佳儿续薪火;一旬抛泪别,国忧家难,永怀病榻话悲辛!”

《鼎脔》是20世纪20年代最著名的美术刊物之一,享誉海内外。王修以《鼎脔》为纽带,提倡学术,传播中国文化,促进海内外同仁间的切磋交流。特别是经过近百年的变迁,历史上名家的金石书画,有些被贩卖到海外,有些已经荡然无存,《鼎脔》所保留的有关影像更加弥足珍贵,为我们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责任编辑 尹小勇)

[1]王修.弁言[J].鼎脔.1925,(1).

Wang Xiu, Preface,DingLuan, 1925.

[2]王修.诒庄楼藏匜[J].鼎脔.1925,(12).

Wang Xiu, Yi, An Ancient Hand-washing Utensil among the collection of Yi Zhuang Pavillion,DingLuan, 1925.

[3]王修.王家印刷所启事[J].鼎脔.1926,(17).

Wang Xiu,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Painting Office of The Wang’s,DingLuan, 1926.

[4]金江沧书法[J].鼎脔.1926,(35).

The Calligraphy of Jin Jiangcang,DingLuan, 1926.

[5]松小梦.颐园论画[J].鼎脔.1926,(32-44).

Song Xiaomeng, On Painting in the Yi Garden,DingLuan, 1926.

[6]小室翠云诗翰[J].鼎脔.1926,(36).

Poetry Anthology of Komuro Suiun Ten,DingLuan, 1926.

[7]伊藤棱春.晚秋图[J].鼎脔.1926,(34).

Ito Tetsuya, Late Autumn,DingLuan, 1926.

[8]和田遥峰.写生[J].鼎脔.1926,(53).

Wada Harukamine, Sketch from Life,DingLuan, 1926

[9]佚名.本刊悬金征文[J].鼎脔.1925,(2).

Anonymous,The Award Solicit Article,DingLuan, 1925.

[10]佚名.本刊特别启事[J].鼎脔.1925,(5).

Anonymous, Special Notice,DingLuan, 1925.

[11]郑昶.说皴[J].鼎脔.1926,(38-40).

Zheng Chang, On Cun, A Painting Method in Trditional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DingLuan,1926.

[12]师曾.摹印浅说[J].鼎脔.1926(31).

Shi Zeng, Some Thoughts on Seal Script,DingLuan, 1926.

[13]温匋.拜李楼画质[J].鼎脔.1926,(20).

Wen Tao, Paintings in the Bai Li Pavillion,DingLuan, 1926.

[14]王井陶.论清代山水名家[J].鼎脔.1926,(22).

Wang Jingtao, On Landscape Masters in Qing Dynasty,DingLuan1926.

[15]罗振玉.袁敞残碑释文[J].鼎脔.1926,(37).

Luo Zhenyu, Textual Research on Stone Tablet of Yuan Chuang,DingLuan, 1926.

[16]俞剑华.中国画写生与西洋画写生不同之点[J].鼎脔.1926(33).

Yu Jianhua, On The Differences of Sketch Drawing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 and Western Painting,DingLuan, 1926.

[17]佚名.苦瓜和尚山水精品预约[J].鼎脔.1925,(3).

Anonymous, Landscape Paintings of Monk Bitter Gourd,DingLuan, 1925.

[18]佚名.浴佛特刊启事[J].鼎脔.1925,(19).

Anonymous, Notice of Special Issue of Washing-Budda Ceremony,DingLuan, 1925.

[19]佚名.弁言[J].鼎脔.1925,(11).

Anonymous, Preface,DingLuan, 1925.

[20]佚名.弁言[J].鼎脔副墨.1926,(1).

Anonymous, Preface,DingLuanSupplement, 1926.

About the author:Zhang Yichi, teaching assistant of college of Arts and Design,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A Study on the Art WeeklyDingluan

Zhang Yichi

Ding Luan wa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art periodicals in the 1920s’ China, its founder and editor-in-chief named Wang Xiu, who had a great charisma among his peers. He opened his own printing factory, and held “Xun Society” for the purpose of studying artifacts of metal and masonry,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Its members were all celebrities of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who came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who formed a powerful author group together.DingLuan, which was recognized widely at home and abroad, has issued 65 volumes in total, and was exported to North Korea, Mongolia, Japan and Southeast Asia. It preserved a great deal of works of Calligraphy of painters i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China, promoted the exchange between the academic colleagues at home and abroad, spreaded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leaved the precious Calligraphy and painters for us.

Art Weekly; “Ding Luan”; Wang Xiu;Aim of publication;Historical stasus

2017-06-28

[本刊网址]http://www.ynysyj.org.cn

J20

A

1003-840X(2017)04-0098-06

张一弛,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助教。浙江 杭州 310018

http://dx.doi.org/10.21004/issn.1003-840x.2017.04.098

猜你喜欢

本社书画
本社征订广告
本社征订广告
本社征订广告
本社征订广告
本社征订广告
本社征订广告
小小书画廓
书画
书画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