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州窑发生史略
2017-09-08锺兴永万长林
锺兴永,万长林
(湖南理工学院天岳幕阜山文化研究中心,湖南 岳阳 414006)
岳州窑发生史略
锺兴永,万长林
(湖南理工学院天岳幕阜山文化研究中心,湖南 岳阳 414006)
自隋代伊始,岳州行政区域内的陶瓷窑系被统称为岳州窑。岳州窑文化与中华文明同时发生,具有母源地位。东汉以后,岳州窑便成为青瓷文化、匣杯文化、官瓷文化等陶瓷文化的发生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岳州窑文化已无与伦比,进入高峰期,并成为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发散地。长沙窑与岳州窑本为一体,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岳州窑辉煌了1000年,宋代后开始衰退。
岳州窑;发生史;长沙窑
岳阳古窑群,主要集中于现湘阴县城关一带,但在现汨罗市、岳阳县、平江县、临湘县、华容县等地亦见分布。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隋改巴州为岳州,故唐代陆羽著《茶经》,以岳州窑呼之。周世宗等认为:根据近代考古学以发现地点取名的习惯,将早期岳州窑称之谓湘阴清竹寺窑,西晋至隋唐之际的岳州窑称“湘阴窑”,湘阴铁角嘴窑则按唐人的习惯称之谓岳州窑。笔者认为,岳州系行政区域概念。狭义的岳州窑,时序为公元591年至公元993年,空序主要指现湘阴县、汨罗市和岳阳县,抑或说岳阳范围内湘江流域和汨罗江流域沿岸,产品特色主要为单色青釉陶瓷。广义的岳州窑,当泛指自古以来岳阳市辖县、市、区的陶瓷窑系。为论述方便,本文将上古时期至今在岳阳行政区域内的陶瓷窑系统称为岳州窑。
毋庸讳言,岳州窑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窑场、窑口、窑址,而应作为有强大生命力的窑系来研究。岳州窑历史悠长,文化灿烂,系岳阳的地标文化,是湘北母源文化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岳州窑的起源
从文献及考古信息考量,岳州窑陶瓷业由汉至五代十国,辉煌了1000年许。然而,岳州窑究竟始于何时?因无文献佐证,学界不见任何求实。笔者陋见,岳州窑的根在新石器时期的伏羲时代,即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同时同进。
(一)古籍关于陶史的信息
清朝乾隆间朱笠亭在其《陶记》中说。“嗜古之士类及钟鼎尊彝之属,多有记录……独窑器并无专书。”[1]因之,为寻获陶源之真实消息,朱笠亭在《陶说·说古》中,通过古籍的只言片语,发现了中华陶瓷发源的大致时序。
例一,《周书》:“神农作瓦器”。
例二,《路史》:“燧人为釜”。
例三,《吕氏春秋》:“黄帝有陶正,昆吾作陶”。
例四,《古史考》:“神农时食谷,加米于烧石之上,食之。黄帝时有釜甑(蒸煮瓦器,底部有透蒸气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然朱氏认为,黄帝时已设陶正之职官,而食谷烧食,当是燧人之事。神农时当有釜甑也。
例五,《考工记》:“有虞氏上陶”。
例六,《韩非子》:“虞舜作食器”。
新石器晚期(约5500年前)彩绘云纹陶罐(华容县出土)
新石器晚期马家窑彩绘陶盆(约5000年前)
显然,这些零散的记录,除燧人氏外,仅反映了新石器(约14000至4000年前)晚期的制陶信息态,大体与马家窑文化相当。岳阳市博物馆展出了5500年前在华容县出土的一件彩陶罐,与笔者收藏的一件甘肃马家窑彩绘陶器比对,认为二者基本处在同一文化层上,且着彩风格近似,只是华容彩陶更显成熟。这是因为舜、禹时期力征三苗,黄帝大战蚩尤等,迫令南方民众成为难民,涌向北方,或成为战俘,驱向北方,因而形成了原始陶瓷之路和漫长的经济文化带。南北同时期烧制的彩陶,互为影响。
(二)新石器中晚期的岳州窑陶器
“陶始于炊器”[2]。在岳阳市博物馆,我们可窥见岳州窑文化在中华文明光谱中的位置。距今约8000年至5000年前,人文始祖伏羲部落便在天岳幕阜山一带生活、劳作、繁衍,其中一位伏羲死后还归葬于山下的阜山村。伏羲教民稻作、制作陶器等,系伏羲文化对中华文明的伟大贡献。
例一,岳阳博物馆展示了在岳阳汨罗市郊黄家园8000年前的文化层中出土的含稻谷壳的陶片。稻谷壳在陶坯干燥和烧成收缩中能起到降低陶坯变形与破裂的作用,令陶器更加美观和坚固。
例二,在上述遗址中,还出土了一个较完整的手制陶钵,距今亦是8000年前。该钵手工粗糙,系抟土为坯,捏制为器,黄土烧制而成,反映了伏羲文明时代的工艺水准。
新石器时期陶钵,约8000年前,汨罗市出土
例三,考古人员在汨罗市附山园遗址出土了6500年前的陶釜,作为炊具,明显较8000年的陶钵进步了许多,胎制细腻,工艺复杂,反映了伏羲文明时代成熟的制陶水准。
新石器时期陶釜,距今约6500年,汨罗市出土
例四,在汨罗市附山园遗址还出土了一个较完整的太阳纹陶钵,可与怀化高庙文化遗址出土的太阳彩陶相互印证,说明伏羲部族在南方疆域的辽阔和势力的强大。“太阳崇拜”是远古先人追求天人合一的一种精神情结,反映了先民的文明程度和精神追求。
还有许多,不一一列举。之所以选取在汨罗市出土的新石器陶器,是因为汨罗曾长期隶属于湘阴,湘阴治所亦曾长期在汨罗境内,这样更便于反映岳州窑信息态。而且,史前在汨罗出土的陶器,胎质与胎色与后来岳州窑陶器的胎质胎色非常接近。显然,伏羲时代的陶艺文明就是岳州窑文化之根,蕴藏于诸文化地层中的陶器文明便是不死的文化记忆。
新石器时期太阳纹陶钵,距今约6500年,汨罗市出土
二 岳州窑的发展高峰
从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战火纷飞,天下大乱。然看似在乱,其实在变,岳州窑便是典例。岳州窑既满足了民间对器皿的需求,更是朝廷、官府与寺庙定制定烧的基地,也是居家摆设与把玩,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陶瓷文化之都。
(一)青瓷发生地
我们虽然找到了岳州窑文化的根,但数千年中,仍然只是生产日用陶器。至东汉时期,岳州窑烧制已是半陶半瓷状态。在湘阴岳州窑遗址,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有“汉安二年(143年)”款识的青瓷布纹残片。这就说明,湘阴在两汉时期已烧制青瓷,并在东汉(25—220年)时技术已初见成熟。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郭演仪《东汉湘阴青竹寺窑青瓷》说:“综合与东汉越窑青瓷相比较的结果,可以认为东汉湘阴青竹寺窑应属于中国早期青釉瓷器的范畴。”[3]所以,说岳州窑系中国最早的青瓷发生地,亦可成立。
釉,俗称“釉水”。早在5000多年前的伏羲时代,岳阳先民便开始在陶器上施一层红、黑泥浆作为装饰,因而出现了彩陶。岳州窑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种氧化钙(CaO)含量较高的石灰釉或草木灰釉,这种釉在还原反应中,若掌握得好,便会呈现纯正的青色,否则会出现各种深浅不一的青黄色釉。清乾隆时期,朱笠亭阐述了青釉的制作过程与配比:“釉无灰不成釉……以青白石与凤尾草制炼,用水淘细而成,配以白木细泥调和成浆,按器种类以为加减,盛之缸内,用曲木横贯铁锅之耳,以为渗注之,具其名曰盆泥+盆灰。一盆为上,釉泥七八;灰二三为中;釉若平对或灰多为下。”[4]显然,青釉的生产流程异常复杂。
“自古陶重青品,晋曰缥瓷,唐曰千峰翠色,柴周曰雨过天晴,吴越曰秘色。”[5]虽然,从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开始,湘阴改属潭州,但岳州窑的名称一直流传。例如黄矞(1873-1951年)著《瓷史》说:“岳州即湘也,其品既在寿州、洪州上,则亦当时之珍品。”又如清代蓝浦滨著《景德镇陶录》卷五:“湖南岳州府,唐代亦陶瓷,皆青。”卷十:“湘窑等色青其青,则近淡碧色……越窑、岳窑云青,则近缥色,古人说陶,但通称青色耳。”李南金诗曰“听得松风井涧水,急呼缥色绿瓷杯”。再如,邵蛰民1939年著《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说:“岳州窑,湖南岳州所造陶瓷、青色。”
(二)古代陶瓷之都
自汉以降,以湘阴城关镇窑群为中心,在湘江沿岸,由南而北散布的窑址星罗棋布,主要有:铜官窑、铁角嘴窑、窑堆岭窑、马草坡窑、朱家口子窑、吴家渡窑、葫芦山窑、竹园里窑、蛇形山窑、青竹寺窑、紫花台窑、洋沙湖窑、下烟园窑区、枫树嘴窑、马王堪窑、乌龙嘴窑、钟家台窑、三叉港窑、芦林潭窑、黎公湖窑、营田窑等等,系名符其实的古代陶瓷之都。湘阴一直流传着两句民谣,亦足以坐证古窑址之多:“湘阴是个万窑窝,未有湘阴先有窑”;“湘阴有个万窑窝,要进城门过窑坡”;“所谓万窑,言其多也”。
湘阴古窑址示意图
(三)岳州窑青瓷的巅峰
三国时期,岳阳属吴地。吴之大将鲁肃(172-217)率重兵驻守岳阳。鲁肃在平江天岳幕阜山驻扎的山头还被后人名为鲁德山。在此期间,湘阴窑也为吴创烧了大量高水准的军用和民用青瓷。从出土器物观之,该时期岳州窑青瓷的施釉特点较汉有明显进步。第一,施釉要厚,胎釉结合牢固,釉面均匀、光亮,久后亦不易剥落;第二,在一些档次较高的器物上施满釉,如岳阳博物馆展示的[吴]岳州窑四系罐等,可证;第三,在平底茶碗之类器物上,内施外不施,或内全施外施半。
南北朝时期(420—589年)的南朝,是岳州窑青瓷的巅峰期。南朝即宋、梁、陈四朝,佛教盛行,均都于南京。其间,宋元徽二年(474)将原罗县区域改建为湘阴,湘阴青瓷在这一时期也大量进入京都南京。
为什么说南朝是岳州窑青瓷的巅峰期?有四个重要标志。
第一,为官府定烧陶瓷。南朝时,朝廷以水上交通之便,在湘阴选择窑口,定制官用瓷。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为,官窑产生于北宋。即北宋末年宋徽宗时(1101-1125年)才开始烧造。如清代蓝浦滨《景德镇陶录》卷九:“官窑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府所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又如清代《南窑笔记·说款识》第六:“瓷皿有款,肇始于宋。宋瓷有内府二字者,书法与大观钱相类,间有政和年制字样者。”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另设新窑,烧造官器。当然,也有将宋代六大名窑列为官窑的。明代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然而,在湘阴县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南朝时期内刻“官”字款的碗底瓷片和有“太官”、“上府”字样的青瓷片(于岳阳市博物馆展示。“太官”系秦至隋唐官职,掌朝廷膳食),这些发现,颠覆了旧说。可以认为,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官款瓷器,虽系官搭民烧,抑或说,是朝廷在岳州指定窑口,由官府监烧所为。这样,官瓷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700年。
岳州窑青瓷与迦楼罗鸟装饰造型佛教瓷片
南朝青釉“太官”杯
第二,为寺庙生产高档瓷。“南朝480寺”,第480寺坐落于今南京雨花台。如在南京出土的岳州窑青瓷与迦楼罗鸟装饰造型的佛教瓷片,是国内发现的,唯一在青瓷上的迦楼罗鸟装饰造型。该瓷片的青绿釉色非常讲究,表明在烧制过程中,其配釉、施釉及釉烧技艺上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现收藏于南京市江宁博物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宗教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岳州窑高超的烧制工艺和文化修养,是岳州窑处于巅峰状态的真实展示。
岳州窑烧造官瓷和寺庙用瓷,无论是胎质紧密度、洁白度还是施釉的色纯度、厚度等,水平远远高于民用瓷,体现了湘阴工匠的最高水平,也代表着中国陶瓷艺术的最高成就。
第三,采用匣杯腹烧。湘阴马龙窑址系两晋、南北朝、隋代窑址,窑内布满了几种不同的匣钵,排列整齐,堆放有序。为什么用匣杯?清乾隆39年,朱笠亭著《陶记》卷六说:“瓷杯宜净,一沾泥滓,即成斑驳,且窑风火气,冲突伤坯,此所以必用匣杯也”。 就是说,用匣钵烧制器物,受热均匀,可防止窑火直接接触,避免污染、粘结。当然,用匣杯烧瓷,叠层堆放量大、成品率高、精美、釉色肥润,只要匣钵完好可重复使用,为窑工们节约了成本,增加了收入。
岳州窑使用匣杯腹烧始于晋,在陶瓷烧制史上,也是最早的。
岳州窑陶匣钵
第四,采用釉下彩和生产彩陶彩瓷。釉文化是陶瓷文化之魂。考古人员在汉、晋墓葬及窑址中发现了釉下酱斑点彩碗、水盂、四系罐、盘口壶等岳州窑器,改变了前朝单色釉制器,亦表明釉下彩新工艺在全国率先出现了。
釉下彩的优点在于不受磨损、永不褪色、无铅无毒、光滑平整、意境优美、线条流畅、层次丰富。东汉、三国时期,湘阴工匠便以赫色颜料简单地点彩来装饰瓷器。到了隋唐时期,岳州窑和铜官窑的工匠们以氧化铁、氧化铜为彩料在素坯上绘出不同图案,或写上文字、诗句,然后施青釉经1220℃—1270℃高温烧制。
三 岳州窑的继续繁荣
隋唐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社会开放,经济繁荣,岳州窑陶瓷业仍处在繁荣发展期,并凸显出文化多元性特质。可以说,隋唐时期,岳州窑仍然是湖南创烧青瓷器的中心,仍然有瓷都的气派。
(一)隋代岳州窑青瓷
隋代岳州窑青瓷仍然延续了南朝的工艺和水平,生产了许多精品,尤其是刻花,已成为独特的装饰手法。如岳阳市博物馆展示的隋代岳州窑刻花盒,刻花优美逼真,青釉青中带黄,满釉满色,非常精制,成为博物馆镇馆之器,实属可贵。
隋代青釉刻花盒
(二)唐代岳州窑茶具
隋唐时期,岳州系全国八大产茶地之一,声名远播。当时的“邕湖含膏”、“黄翎毛”很受欢迎,“君山银针”则属皇家贡品。唐代湘籍诗僧齐己有几首诗便提到岳州茶。其《送人游衡岳》道:“荆楚腊将残,江湖苍莽间。孤舟载高兴,千里向名山。雪浪来无定,风帆去是闲。石桥僧问我,应寄岳茶还。”其《真州精舍》道:“晨斋来海客,夜磬到渔家。石鼎秋涛静,禅回有岳茶。”其《宿沈彬进士书院》道:“喧滑尽消城漏滴,窗扉初掩岳茶香”。岑参《郡斋平望江山》诗曰:“洞庭纯栽培,园畦半种茶”。
好茶配好碗,那是何等的好意境。岳州窑闻名于世,文献首见于唐代湖北天门人陆羽(733—804年)于780年所著《茶经》:“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次,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皆不宜茶。”[6]还有版本稍有出入:“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或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陆羽这段话的大体意思是,关于茶瓷碗,越州(今浙江绍兴)产的最好,鼎州(今陕西泾阳)、婺州(今浙江金华)的差些;岳州(今湖南岳阳)的好,寿州(今安徽寿县)、洪州(今江西南昌)的差些。有人认为邢州(今河北邢台)的茶碗比越州好,是完全不对的……越州瓷、岳州瓷皆是青色,能增进茶的汤色,使茶汤呈现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汤呈红色;寿州瓷黄,茶汤呈紫色;洪州瓷褐,茶汤呈黑色。这些都不适合用来饮茶。从陆羽的表述中,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岳州窑的信息。第一,岳州窑在唐代六大窑系中,只因胎质不够紧密而略逊于越瓷,占有重要地位。第二,岳州窑碗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其青釉文化。“青则益茶”,正是古人尚青的实用证据,亦说明茶具在唐代有如唐诗一样,声名广被,进入了文化新状态。
唐代岳州窑瓷器的主要特点是:胎壁较薄,比较粗松,呈铁灰色;釉薄而质细,釉色明亮,底足有釉,釉泡较小,玻璃质感强;釉面有不规则的细细冰裂纹,有流釉现象;器物精致,少装饰。
隋唐代岳州窑青釉茶碗
(三)唐代岳州窑对丝绸之路的贡献
海上“丝绸之路”,亦运送了大量陶瓷,所以,也可称之为“海上陶瓷之路”。岳州窑的陶瓷经湘江、汨罗江,入洞庭,再顺长江入海,到广州或宁波换远洋轮船运往世界各地。如果将江河陶瓷之路与海上陶瓷之路相连,可谓是中国最长的水上陶瓷之路。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长沙窑》(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10月)第220页说,“具有希腊特色的棕叶式莲花、绿思特莲花和亚述亚圣树式莲花在西方源远流长,而影响到我国,在岳州窑前期的湘阴窑印纹中即已出现(见下图)。”可见,在岳州窑的前期产品中,便已孕育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种子。
南朝寺庙用高脚供盘
唐自755年安史之乱后,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纷纷南徙,故在岳阳行政区域内,均可见到南来北往之人。这在岳州窑陶瓷中亦有反映。岳州窑的精美瓷器,同时亦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东南亚国家。我们从全国各地博物馆中均可见到岳州窑的精美器,足以佐证此点。
在岳阳博物馆,展示了从岳阳出土的大量岳州窑青瓷乐俑,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显示了岳州窑精湛的模制技艺。其中有胡人骑马、胡人乐器、北方仕女等等,反映了唐代开放、民族和合的文化趋势。
唐代青瓷乐俑
(四)五代:岳州窑的残阳
五代十国,北方依然战火纷飞,岳州窑则依旧延续着青瓷血脉与基因,传承着工匠精神和青釉文化,生产了大量民用陶瓷和工艺瓷。刻划莲瓣纹是五代岳州窑常见的装饰技法。湖南长沙子弹库五代墓曾出土一件岳州窑青釉刻划莲瓣纹瓶,通体施青釉,釉呈青黄色,釉层较薄,开细碎片纹,足以代表五代时期岳州窑瓷器的烧造水平。广东博物馆藏岳州窑青釉刻莲瓣纹瓶是五代时期的岳州窑精品,系镇馆之宝。
五代青釉刻莲瓣纹瓶
(五)岳州窑的衰落及其致因
从宋代开始,曾经有湖湘文化地标特性的岳州窑,逐渐失去往日的光泽。它与铜官窑一样,遗存的窑口转为生产民用陶瓷,也仍然有生产彩色陶瓷的工场,但声名均远不如以往,开始沉寂。
关于岳州窑衰败的原因值得研究,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行政区划的变更对岳州窑的生产与流通有很大影响。岳州窑的沉寂,首先是岳州窑文化的沉寂。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湘阴改属潭州,直至明、清时期属长沙府,民国时期直属于湖南省,1964年才正式划归岳阳,但铜官窑仍然归长沙管辖。就是说,将近1000年,湘阴归潭州和长沙,致令岳州窑名称沉寂,岳州窑文化沉寂。这也是岳州窑文化缺失的重要致因,如明代岳州府志等书中便难以见到关于岳州窑的表述。
2.北宋时期新型官窑的兴起后,由于受原料的局限,加之在坯釉、造型、烧制及装饰诸方面与官窑产品相比大为逊色,又加之小作坊式生产,缺乏市场和出口竞争力,这样,岳州窑就回归到生产比较粗糙的民用陶瓷。
3.优质瓷泥的枯竭,外来瓷泥成本的增加。
4.到南宋时期,钟相、杨幺领导农民起义,岳阳鹿角窑作为制陶场,专做军队生活器皿及外销陶瓷以充实军饷。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朝廷视杨幺为反贼,派岳飞屯兵湘阴,镇压杨幺,占山驻寨,逢码头靠船,要路设关,货船出入受阻,众窑均受牵连。
四 岳州窑与长沙窑的关系
(一)岳州窑与长沙窑在行政归属上原本一体
周代,湘阴与长沙同属楚国。周文王徙罗子国遗民至湘水之南,县境为罗子国地。秦始皇废封,改罗子国为罗县,隶长沙郡。西汉属长沙国,东汉建武七年至晋又复归长沙郡。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年),割罗县、益阳、湘西三县部分地置湘阴,属长沙内史。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改岳阳县为湘阴县,包括铜官区域在内,隶属岳州,县治又迁至秦代的罗县县治古罗城(今屈原行政区马头槽)。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湘阴改属潭州(今长沙市)。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县治迁湘江之畔的瓦碎潭,即现在的县城(文星镇)。元成宗元贞年间升湘阴为州,属潭州路,文宗时又改属天临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县,属长沙府。清朝仍属长沙府。民国初年湘阴直属湖南省,民国26年(1937年)底,湖南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29年(1940年)设行政督察区,湘阴均属第一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湘阴属长沙专署,1952年属湘潭专署,1964年属岳阳专署。
显然,在行政归属上,岳州窑与长沙窑分治,是1964年以后的事。此前数千年间本为一体,不可分割。这也是历史上只有岳州窑称谓的重要致因。
(二)长沙窑称谓的由来
笔者陋见,在现存古籍中,没有一处提到过长沙窑之名,在考古挖掘出的陶瓷和陶瓷残片中,也未见有长沙窑款识(但唐代有石渚窑一说。李群玉有《石渚》诗:“焰红湘浦口,烟烛洞庭云”为证)。那么,长沙窑一名是怎么来的呢?
1956年9月,考古工作者在现望城区铜官镇原石渚湖一带发现了古代窑口,绵延十余里,因与古岳州窑隔河相望,出土的陶瓷与岳州窑接近,故亦以岳州窑论。旋,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冯先铭先生提出,这些窑址现为长沙行政管辖,应名长沙窑。
(三)长沙窑之根是岳州窑
例一,1960年8月《湖南文物》第一篇,将长沙窑称为“长沙瓦渣坪唐代窑址”。“瓦渣坪系该地附近一带的总称,包括挖泥段、蓝家坡、长垅坡、都司坡、廖家屋场等地”;“湖南唐代烧制的岳州窑青瓷器是全国著名的,陆羽《茶经》谓次于婺窑,今瓦渣坪离唐时岳州窑辖境相距仅十余里,当属岳州窑系统。”
例二,1983年,考古人员发掘了铜官镇区、古城区、石渚区。古城区系长沙窑遗址,其北有铜官,其南有石渚。在铜官与石渚窑址中,仅出土了大量单色青釉碗、盘、碟、残片和匣杯,无任何彩釉器。显然,这两个窑口当属岳州窑系。
例三,2004年,中国古陶瓷学会年会在长沙召开,会上讨论了长沙窑的性质问题,即长沙窑到底是什么性质的窑口?会议最后的结论是“长沙窑属于岳州窑系的青瓷窑口”。
例四,著名古陶瓷专家周世荣说:我在地摊上发现了一件圆底青瓷残片,也可以作为长沙窑来源于岳州窑的论点的旁证。该青瓷碟的碟心呈方块露胎,釉色青绿晶莹,作玻璃质开片,其时代可早至南朝末年。它显然是湘阴窑(即岳州窑)制品。这种碟心作为方块露胎的陶瓷工艺,在同时代其他瓷窑中未见,而长沙窑青瓷中则屡见不鲜。通过上述标本与长沙窑青瓷进行对比,证明长沙窑青瓷源于岳州窑是正确的。
例五,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长沙窑》认为:长沙与湘阴分开的时间很短,而归属同一州郡的历史则很长。所以,文献中的“湘瓷”、“岳州窑”、“石渚窑”似属同一窑系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又说:长沙窑是在岳州窑的基础上,受唐三彩和波斯、大食、伊斯兰教、佛教艺术的影响而逐渐创造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釉下彩陶工艺。又说:长沙窑彩瓷中的彩斑不仅造型与岳州窑极为相似,而且釉的化学成分也十分相似。又说:长沙窑的发展与其他瓷窑一样具有自己的兴衰史。它是在岳州窑青瓷烧造的基础上逐渐创造与发展起来的,没有唐代岳州窑青瓷,也就不可能有长沙窑釉下彩瓷器的发展。现在陶瓷研究者所津津称道的长沙窑,实际上就是岳州窑的继续和发展,因此,在时间上,长沙窑要晚于岳州窑,从两窑的时代序列上,也可以看出是相承关系。
(四)长沙窑发展了岳州窑的青瓷技术
在单色青釉方面,岳州窑青瓷发展至唐代,已有500余年的技术积淀,相当成熟。然而,长沙窑为突出期单色青釉特色,解决胎质较粗、白度不够等问题,多在胎上刷装饰土,这种技术制作的陶瓷,若在烧制过程中控制火候不好,则易脱落或爆裂,但长沙窑依然坚持下来,弥补了缺陷,形成了自身的风范,并创烧出艳丽的釉下彩瓷,弥足珍视。
[1][4][清]朱笠亭.陶说(卷2)[M].乾隆39年(1774).
[2][清]朱笠亭.陶说(卷1)[M].乾隆39年(1774).
[3]周世宗,胡保民.岳州窑新议[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12.
[5][清]蓝浦滨.景德镇陶录(卷9)[M].上海:上海神光社影印版,1928.
[6][唐]陆羽.茶经(卷上)[A].程启坤.陆羽《茶经》解读与点校[C].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
(责任编校:简小烜)
Brief History of the Yuezhou Kiln
ZHONG Xingyong, WAN Changlin
(Centre for Cultural Studies on Mu-fu Mountains,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Yueyang Hunan 414006, China)
Since the Sui Dynasty, Yuezhou Kiln has been a general name for all the pottery kiln series belonging to the Yuezhou district. Chinese civilization started along with the emergence of Yuezhou Kiln culture, from which the maternal origin of the latter could be seen obviously in Chinese culture. After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Yuezhou Kiln became home to the pottery culture series, including celadon culture, casket culture and official porcelain culture. During the period of Wei, Jin and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Yuezhou Kiln culture reached its peak, for there was nothing to compare with it and Yuezhou became the important site to distribute pottery overseas. Changsha Kiln and Yuezhou Kiln were of the same family, but the former developed based on the latter. Yuezhou Kiln blossomed for about one thousand years and came to its recession after Song Dynasty.
Yuezhou Kiln; history; Changsha Kiln
2017-05-30
钟兴永(1955— ),男,湖南娄底市人,湖南理工学院天岳幕阜山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湖湘文化。万长林(1971— ),男,江西九江市人,湖南理工学院天岳幕阜山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陶瓷文化与艺术。
K203
A
1008-4681(2017)04-007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