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与学科教学思考

2017-09-08古文杰

中学政史地 2017年23期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古文杰

●四川省内江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与学科教学思考

古文杰

●四川省内江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诉求。贯彻落实核心素养是对当前素质教育的深化,也是对教育教学生态的呼唤,广大教师应该以此为契机,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让教育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切实体现教育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应有本质和价值。

核心素养一词,近年来几乎成了教育界最热的词汇,凡是谈课改、谈高考、谈课堂教学改革就必然要谈核心素养。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呢?下面笔者就自己学习核心素养的体会,谈谈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认识和思考。

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奠定健康幸福人生

所谓核心素养,2016年9月13日在北师大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有比较详细的论述,即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其基本框架是:

从框架中可以看出,核心素养将学生视为完整的生命个体,关注个体成长所需的必备素质和核心能力,试图通过各学科协同的共同作用,让学生成长。这不是对素质教育的否定,而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丰富、延伸和完善,也是贯彻对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正如原国家总督学、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于2016年11月6日在国家会议中心明德论坛上发言时所说,论坛以“核心素养”为主题,很及时、很重要,意义深远,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可见,这一顶层设计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如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得以彻底贯彻,对中国教育而言,无论是课改、教改,还是高考改革,无疑都将是一个重新定位、实现蜕变的最佳时期,对中国学生而言,将会迎来一个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将会奠定更加幸福健康的人生。

为此,我作为教研人深感责任重大、时间紧迫。无论是应对当前的考试,还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加强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并实实在在地指导教师,把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贯彻落实在日常教育教学之中,促进教师的教学改革,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都将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呼唤教育教学生态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如雨后春笋,而传统教育根深蒂固。高考本无可厚非,为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选拔和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有些地方把学校变成了高考工厂,而且愈演愈烈,吸引许多教育人趋之若鹜地前去考察学习。学习他们铁窗式的封闭管理,军事化的学生起居作息,堆积如山的资料和超负荷的题海训练等,学校就像现代化工厂一样,通过“填鸭式、灌输式、流水线式”的加工(教学),锻造出所谓的合格产品(大学生)。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提出,教育是要培养“一只训练有素的狗”,还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的问题。当前许多学校的做法、教师的教法就是为教书而教书,就是在培养“训练有素的狗”,激励学生读书的口号铺天盖地的是“只要读不死,就往死里读”。为此,许多教育人为教育感到担忧,一位知名的中学教师马小平在编著的《叩响命运的门》一书中指出:“什么是当代中学生最缺乏的?他们有知识,却没有是非判断力;他们有技术,却没有良知。他们有的是另一种疾病: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质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现代教育家钱理群指出:“需要提醒注意的,今天中国并不缺乏关于人类文明、人文素养、公民素养的宣传、鼓噪,甚至可以说,高谈人文素养、公民素养,也成为一种时髦。”英国著名学者汤因比曾提出过“与灾难赛跑的教育”,即要赶在灾难尚未毁灭人类之前,把能够应对这种灾难的一代新人给培养出来。一位教育家曾说:“我们留什么样的世界给后代,关键取决于我们留什么样的后代给世界。”今天,国家提出发展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强化顶层设计,引导教育全面改革,努力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呼唤教育教学的生态,就是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努力培养“四个面向”的、“和谐发展”的人。教育部长陈宝生指出:“教育要做到四个回归。一是回归常识:教育的常识就是读书,读一切经典,杜绝浮躁,理性思考。二是回归本分:教育的本分,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教书育人。三是回归初心: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就是培养人才。四是回归梦想:教育梦就是报国梦、强国梦。”可见,培养人才才是教育的本分,才是初心。

三、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教师改变,教育改变”。如何把握当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先机,加强学习研究,引导和促进广大中小学教师思考:如何将国家这一顶层设计的具体要求和相关元素有机融入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新高考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学习方式改革之中,从理念上内化于心,从行动上外化于行,切实担负起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必备的品质和能力?从理论上讲,可以通过三条途径:一是通过课程改革,修改课程标准体系落实核心素养;二是通过教育评价体系改革,修改评价标准落实核心素养;三是通过教育教学及学习方式的改革,创新教与学的方式方法落实核心素养。前两条可以说是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指导课改、教改、考改、学改来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比如:在高中新课标中提出,“以培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纲,强调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体系建设”。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中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修改是这样描述的:“结合思想政治学科特点和核心素养的要求,突出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强调德育导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发挥。”2016年10月11日,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姜钢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题为《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 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署名文章,指出高考考试内容改革要更加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突出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和科学构建,形成“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即:“一体”即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由此可见,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已经不容回避,必将融入高中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之中,即使是为了参加高考,各学科也必须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在教学之中,那是教育的呼唤,是形势的逼迫。比如,高中思想政治,其学科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只有当教师在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的学习,有了政治认同等素养,才可能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所以,政治教师的教学设计,就必须把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融合于教与学的环节之中,是绕不过去,也不能绕过去的中心主题,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实现既“立德树人”,又“服务选拔”的功能,也就是第三条途径,即通过教育教学及学生学习方式改革的实践落实核心素养。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在教育,落实核心素养在教师,“教师改变,教育改变”,任重而道远,永远在路上,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猜你喜欢

学科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