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中儿茶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
2017-09-08苏美冬
李 媛,苏美冬,刘 佩
(1.陕西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48;2.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茶叶中儿茶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
李 媛1,苏美冬1,刘 佩2
(1.陕西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48;2.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的C,EC,EGC,EGCG和ECG 5种儿茶素组分,确定了检测的准确性,并对7种茶叶样本进行定量分析。以5种组分含量为指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绿茶、花茶、黄茶、乌龙茶、红茶和黑茶进行合理分类。该分类方法根据发酵程度越高儿茶素含量越低,对茶叶的种类进行判别,并能反映茶叶的品质变化。对茶叶中儿茶素的研究,是对茶叶中活性组分用于聚类分析的一次探讨。
茶叶;高效液相色谱;儿茶素;发酵度
儿茶素,又称儿茶精、茶单宁,是茶叶多酚类物质的主要成分,约占茶多酚的80%,是一种黄烷醇型黄酮化合物[1]。儿茶素中的主要成分有儿茶素(C)、表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G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其中EGCG,ECG为酯型儿茶素,C,EC,GC和EGC为非酯型儿茶素。在药理作用上,儿茶素具有优异的抗氧化性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以及保护心血管、抗肿瘤、抗菌、抗病毒、调节糖脂代谢等多种生物学功能[2-3]。目前,儿茶素已经应用到了化妆品、医药、保健品等各个领域。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7种茶叶中5种儿茶素组分的含量,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1 试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美国Waters 2695型高效液相色谱仪,配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甲醇(色谱纯)、乙腈(色谱纯),霍尼韦尔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提供;乙酸(分析纯),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提供;乙二胺四乙酸(EDTA分析纯),天津市恒兴化学试剂制造有限公司提供;抗坏血酸(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制剂有限公司提供;超纯水,自制。
标准品:+C(纯度99.64%)、+EC(纯度99.38%),用稳定溶液配制成1 000 mg/L的标准储备液;+EGC(纯度98.34%)、+EGCG(纯度99.92%)、+ECG(纯度98.93%),用稳定溶液配制成2 000 mg/L的标准储备液。以上试剂均为成都曼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2 样品处理
称取0.2 g均匀磨碎的茶叶样品于10 mL离心管中,加入5 mL 70℃预热过的70%甲醇溶液;用玻璃棒搅拌均匀,立即移入70℃水浴中,浸提10 min,隔5 min搅拌1次,浸提后冷却至室温;以转速3 500 r/min离心10 min,将上清液转移至10 mL容量瓶;残渣再用5 mL的70%甲醇溶液提取1次,重复以上操作;合并提取液定容至10 mL,摇匀,过0.45 μm滤膜;用移液管移取2~10 mL至容量瓶,用稳定溶液定容至刻度,摇匀,过0.45 μm滤膜,待测[4]。
1.3 色谱条件
色谱柱:TechMate ST PAK C18ES型,250 mm× 4.6 mm;流动相:用乙腈、乙酸、EDTA及水配成流动相A和B;梯度洗脱程序:100%A(10 min)→68%A(10 min)→100%A;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78 nm,进样量10 μL。
2 结果与讨论
选取绿茶(南山茗露)、红茶(双山金眉)、茉莉花茶、鹏翔黄茶、乌龙茶(鹏翔铁观音)、富硒红茶、黑茶(茯砖茶)7种茶叶样品,通过上述方法条件对C,EC,EGC,EGCG,ECG 5种儿茶素的含量进行分析。
2.1 色谱峰的定性
量取一定体积的标准储备液,配制C,EC为100 μg/mL,EGC,EGCG,ECG为200 μg/mL的混合标准溶液,根据混合标准溶液的保留时间结合紫外光谱图对照定性。
混合标准溶液的色谱(278 nm)见图1。
图1 混合标准溶液的色谱(278 nm)
2.2 回收率
称取绿茶样品4份,其中2份加入儿茶素混合标准溶液2.5 mL,进行样品处理并按照色谱条件测定加标回收率[5]。
回收率试验结果见表1。
表1 回收率试验结果/mg·g-1
由表1可以看出,回收率在92.31%~106.32%,结果令人满意。
2.3 样品结果
茶叶样品中5种儿茶素含量见表2,茶叶样品中儿茶素的含量见图2。
表2 茶叶样品中5种儿茶素含量
图2 茶叶样品中儿茶素的含量
由图2可以看出,由于加工炮制方法不同,绿茶的儿茶素含量与茉莉花茶相似,而黄茶、乌龙茶的儿茶素含量有所下降,红茶、黑茶的儿茶素含量相对较低。
按照茶叶的发酵程度和儿茶素含量的不同,可将茶叶分为3类。绿茶为不发酵茶,茉莉花茶为再加工茶,二者均含有5种儿茶素,且水平相当,应归为一类;黄茶为轻发酵茶,乌龙茶为半发酵茶,二者发酵程度较轻,儿茶素含量下降且都不含儿茶素C,可归为一类,但乌龙茶中的EGC含量甚至高于绿茶;红茶为全发酵茶,黑茶为后发酵茶,二者由于发酵程度较高,儿茶素发生氧化,含量偏低,红茶中未检测出C和EGC 2种儿茶素,黑茶中未检出C,红茶和黑茶由于儿茶素含量低归为一类[6-11]。
由此可知,发酵程度越高茶叶中的儿茶素含量越低,且随着发酵过程中儿茶素发生氧化,所有发酵茶叶均不含有儿茶素C。
3 结论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茶叶中的C,EC,EGC,EGCG和ECG 5种儿茶素组分,确定了检测的准确性,并对7种茶叶样本进行了定量分析。以5种组分含量为指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绿茶、花茶、黄茶、乌龙茶、红茶和黑茶进行了合理分类。
该分类方法根据发酵程度不同儿茶素含量不同,对茶叶的种类进行判别,并能反映茶叶的品质变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产地之一,茶叶资源十分丰富。对茶叶中儿茶素的研究,是对茶叶中活性组分用于聚类分析的一次探讨。
[1]康海宁,陈波,寒超,等.HPLC法测定茶叶水提液中五种儿茶素和咖啡碱及其用于茶叶分类的研究[J].分析测试学报,2007,26(2):211-215.
[2]戴军,王洪新,吕才有.茶叶及茶多酚中儿茶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J].色谱,2001(5):398-402.
[3]徐先祥.儿茶素的药理作用研究综述[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2,27(4):60-6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8313—2008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5]熊凤麒,袁吕江,陈尚卫,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儿茶素组分的含量[J].色谱,1993(4):251-254.
[6]宛晓春.茶叶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73-85.
[7]陆锦时.茶树儿茶素含量及组成特性与品种品质的关系[J].西南农业学报,1994(S1):6-12.
[8]熊立瑰,刘仲华,黄建安.茶儿茶素研究进展[J].茶叶通讯,2011,38(1):27-31.
[9]尹志萍,张古英,王建军.儿茶及儿茶素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药,2008,30(3):360-361.
[10]周顺珍,龚雪,周国兰.HPLC法测定茶叶中儿茶素及咖啡碱[J].化学分析计量,2013,22(5):27-29.
[11]罗晓明,蒋雪薇.高效液相色谱快速测定茶叶中儿茶素的含量[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3,20(1):46-48.◇
Studyon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yofCatechin in Tea
LI Yuan1,SU Meidong1,LIU Pei2
(1.Shaanxi Province Product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Center,Xi'an,Shaanxi 710048,China;2.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100,China)
In this article,five catechin ingredients including C,EC,EGC,EGCG,and ECG have been determined through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he accuracy of detection is also determined,and seven tea samples are analyzed quantitatively.Five kinds of ingredients as an index component,and take reasonable classification of green tea,scented tea,yellow tea,oolong tea,red tea and dark tea through cluster analysis.The classification method base on the higher fermentation degree,the lower catechin of the tea,identified types of tea,and can reflect the quality change of tea.In this paper,the study of the catechin in the tea,it is a discussion on the cluster analysis of the active components in the tea.
te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catechin;fermentation degree
O658
A
10.16693/j.cnki.1671-9646(X).2017.08.009
1671-9646(2017)08a-0029-02
2017-05-18
李媛(1989—),女,硕士,检验员,研究方向为食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