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供给侧改革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以河南省为例
2017-09-08张月华
张月华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经济与贸易学院,郑州 450044)
以供给侧改革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以河南省为例
张月华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经济与贸易学院,郑州 450044)
以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为目标,构建了一套能够凸显新型城镇化特色的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信息熵值法对河南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河南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指数稳步攀升,增长态势明显,而其中经济发展是主要贡献因子,但同时社会进步速度较慢,贡献率一直较低。目前,河南省城镇化建设正步入第二阶段,但在产业结构、社会基础设施配套方面还存在不足,经济—社会—生态发展不协调,影响着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全面提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手段,注重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的合理流动;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通过多渠道融资,完善公共管理。
供给侧改革;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已经站在了由“实体城镇化”向“非实体城镇化”飞跃的节点上。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更注重质量内涵的提升。由于我国城镇化发展初期征地、造城运动过快,导致土地和人口向城镇聚集的速度快于城镇社会结构、社会管理改进的速度,形成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快于社会结构的优化、经济水平的发展高于社会水平的发展、市场环境的有序优于社会管理的无序的现象,诸多“城市病”开始凸显[1]。一方面,城市的承载力受到挑战,环境污染严重;另一方面,转移人口并未充分享受到城镇化带来的社会红利。在强调城镇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和互动发展的当下,中共中央提出了以供给侧改革助力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解决思路,提出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基于此,借助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开展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将有助于摆正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路,确保城镇化政策的有效推进和实施。
一、研究综述
关于新型城镇化协调互动发展的研究,无论对于世界上哪个国家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针对这一课题,国内外学者也作过相关研究。
西方学术界从多方面探讨城镇建设、社会和经济的关系。地理学家从人的角度出发,注重在地域分布的前提下讨论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关系;社会学家站在生活方式的角度上注重城镇与社会的关系,提出城镇建设是人们被吸引并被纳入城镇生活组织中,并形成生活方式由农村向城市的变迁;经济学家注重探讨城镇建设和经济的关系,认为城镇的发展过程是人们依靠农业经济向非农业活动转移并在城市聚集的过程;美国学者约翰·弗里德曼(2002)将城镇的发展总结为四个转型: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地域空间和生活方式的转型,强调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共同进步。美国学者彼得·卡尔索普(2007)认为“城市化引发的两个根本问题是高技术的发达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高技术的发达社会与社会平等的关系”,其简单表达为经济与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关系。西方学术界的研究为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石。
国内学术界在西方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实践研究,并分别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展开。定性论证:李小建(2014)从“人地关系”理论出发,提出新型城镇化本质上应强调居住城镇化与公共服务城镇化相协调,有形的城镇化与无形的城镇文化相协调;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相协调。庄士成(2014)以经济社会学为分析视角提出我们面临的城镇化“陷阱”——缘于农民工社会融合的严重障碍而生成的多重经济社会风险与危机, 农民工社会融合困境有着经济社会成因,其中,制度障碍、文化障碍和农民工自身主观障碍是主要根源。定量测评:马孝先(2014)在城镇化影响机制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等三个纬度进行度量, 得出要素投入、消费需求、金融深化、空间聚集、人口素质和政府作用等因素对城镇化的作用。杨剩富(2014)运用综合评分法、变异系数分析法、地统计分析中的全局趋势分析法等方法探索了城镇化发展协调度时空变化及形成机制,得到中部地区分类城镇化呈现出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的结论。吕丹(2014)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生态建设等新型城镇化的社会和生态内涵,在系统梳理既有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客观和发展式的评价,进而针对既有评价体系的不足和缺陷,提出了更加完整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以往的研究在内容上从城镇建设过程中经济和社会的关系论证到量化评价逐渐深入具体,形成了新型城镇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理论探讨、制约因素分析、新型城镇化发展内部环境的优化与协调度评价这一研究趋势;研究方法上,学者们从理论与定性探讨逐渐转向定量评价与模型研究,研究对象更具体,更注重实证推演。以上成果中已经有涉及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些内容,但综合以往研究并未将经济和社会作为系统来研究,也缺乏专门针对经济和社会协调度的研究,仅从某些分散指标侧面体现城镇化发展的协调关系,更没有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这样极易导致城镇化发展的片面化,也不利于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研究将新型城镇化看作是一个系统整体,通过寻找这一系统的影响因素构建分项指标体系,并进行量化和评价,再借助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二、研究区概况
区域环境:河南处于黄河中下游,界于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之间,东接安徽、山东,北接河北、山西,西接陕西,南临湖北。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河南属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自然与人口资源:河南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山地丘陵面积7.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4.3%;平原和盆地面积9.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5.7%。全省水资源总量413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水资源人均占有量440立方米,居全国第22位,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世界的二十分之一;水力资源蕴藏量490.5万千瓦,可供开发量315千瓦。2015年底全省总人口10722万人,常住人口9480万人。
城镇化发展概况:2015年河南的城镇化率达到46.85%,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44.52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8.7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9.2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6%。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2万人,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达到2814万人。全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25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5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76元。
三、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效果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选择
(一)指标选取原则
研究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效果可用的指标涉及方面很多,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还有一些指标存在交叉和重复,所以,需要在研究前设定指标选取的原则,尽量做到科学合理。指标的选取应满足以下原则:
1.全面性与整体性
在指标选取上,需要站在整体的角度上,将其中能够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指标联系起来,构建一个系统的指标体系。同时,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以人为本”,其中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尽管在选取指标时要尽量完整,但如果这些指标全部利用,会出现部分指标交叉影响的情况,同时,它们是相互作用,协调推进的,在整体运行结果上会体现出一个综合面貌,所以,在选取指标时尽量选取能够体现整体成效的综合指标[2]。
2.重点性与代表性
尽量选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起重要作用的重点指标和能够起到评价作用的代表性指标进行数据分析;指标设置不能重复繁杂,不能过多过细,也不能太少太简。一个指标已经反映的内容,原则上不再设置另外指标。
3.可比性与可操作性
指标选取不但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使指标设置符合实际需要,还要使指标具有不同地域背景、不同发展模式的纵向和横向可比性。有的指标衡量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比如教育的投入、管理能力、劳动技能等无法用统计数字进行精确衡量,所以要对所有的指标进行取舍,取舍过程中要考虑其重要性。同时,研究发展效果势必在区域或研究主体间产生高低的差别,这就要求选取的指标既要符合各地实际又要能够实现地区间的比较研究。本指标设计的目的是主要运用于对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效果的评价,因此,各项指标要易于考核验收。
4.数量性与时序性
评价指标的数据要具备可获得性,对那些必须考虑而又难于获得客观数据的指标要尽量少设或不设[3]。所选用的指标要在较长的时间内具有实际意义,对那些虽然重要但只在短时间内存在的指标不予考虑。
(二)新型城镇化人本建设效果评价指标维度体系
新型城镇化围绕“以人为本”为中心,其根本落脚点是为人民谋福利、求发展,使全体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即实现每个人在城镇中自由、公平和全面的发展[4]。因此,从这个理解上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同时关注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促进三者的良性循环,构建起能合理利用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的新型城镇化系统。其中,经济效益偏重反映城镇化建设的活力和动力,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偏重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水平[4]。因此,综合来说,新型城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三大维度:经济、社会和环境。
本文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前面制定的指标选取原则和新型城镇化人本建设的目标,根据国际上通用的“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按照PRED系统理论,遵循相应的原则,采用专家咨询法和聚类分析法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将指标体系设计为三个层级,包括1个一级综合指标、3个二级指标和11个三级指标,从而构成了指标体系如表1。
表1 新型城镇化人本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三)评价方法和模型选择
1.建立数据矩阵
假定评价的对象是某地区m年的发展状况,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n项指标,那么这是一个由m个样本组成的用n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的问题,对此,将n个指标按照时间进行组合可以建立数据矩阵如下:
U={u1,u2,…,ui,…um} (i=1,2,…,m)
每一样本(评价对象)ui有n个指标的数据表征:
ui={Xi1,Xi2,…,Xij,…,Xin}
(j=1,2,…,n)
m个样本可得到评价系统的初始数据矩阵X={xij}m×n,其中xij表示第i个样本的第j项评价指标值。
2.指标数据处理——标准化
从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看出,分项指标存在性质与量纲不同的问题,无法直接进行对比,因此,需对原始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本研究选用直线型标准化中的极差法进行标准化处理。同时,由于指标的性质不同,这里将越大越好的指标记作正向指标,越小越好的指标记为负向指标。由此,可以根据评价指标的性质,从初始数据矩阵X中找到评价指标的极值,以该极值作为理想值来进行极差标准化,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正向指标标准化:
负向指标标准化:
3.评价模型的选择
综合评价的每一个单项指标只能从某一侧面来反映新型城镇化建设状况,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必要将单项指标合成为综合指标来反映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整体效果。本研究定义新型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综合指数来反映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整体效果,具体方法为将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采用加权函数的方法进行合成。计算公式如下:
wij为第i个一级指标层下的第j个单项指标的权重(即单排序权重);
Ri为第i个一级指标层的权重;
4.权属的确定
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各分项指标权重的确定需要科学严谨,以反应各单项指标发挥的重要性,这里选用更客观的赋权方法——信息熵值法,信息熵和信息效用值是通过统计计算得出的,所以,信息熵值法更能够客观地反映出指标信息熵值的物理效用价值。本文采用信息熵值法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评价。
(1)指标信息熵值e和信息效用值d的确定
信息熵值e体现信息(指标)传递的效用值,其值越大,信息(指标)传递的效用值越小;反之,信息熵值越小,信息(指标)传递的效用值越大。
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值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K=1/ln(m);ej为信息熵值,其取值范围为[0,1];
指标的信息效用值取决于其信息熵ej与1之间的差值,计算公式为:dj=1-ej。
(2)权重的决定
由信息熵值法求得的指标权重可以直接为可持续发展决策服务。在评价时如果发现某个子系统(或指标)的发展走势与整体发展走势不协调时,可以通过指标权重找到需要加强或减弱的控制对象,在进行决策时可以重点对该控制对象采取措施。
四、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根据前面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计量模型,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人本建设效果进行时间序列(2009—2015年)的定量评价与分析,整体判断新型城镇化发展效果评价系统及其子系统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设阶段是否朝着协调的方向发展。
第一步:数据标准化。以上数据在方向和量纲上存在不同,所以,需先进行标准化处理,处理后的数据详见表2。
表2 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
第二步,指标权重的计算。运用信息熵值法,根据标准化后的数据计算每个指标的权重(表3),其中单排序权重为各二级指标在一级指标层中的权重。总排序权重为各二级指标在总目标层中的权重。
第三步,子目标评价,依据标准化后的数据和单排序权数对各分项予以评价,得到各子目标的评价指数。
(1)根据C11,C12,C13,C14的标准化数值和各自的单排序权数得到经济发展指数(图1),并以此作为评价经济发展的标准。
(2)根据C21,C22,C23,C24的标准化数值和各自的单排序权数得到社会进步指数(图2),并以此作为评价社会进步的标准。
表3 指标权重
图1 2009—2015年经济发展指数
图2 2009—2015年社会进步指数
(3)根据C31,C32,C33的标准化数值和各自的单排序权数得到生态改善指数(图3),并以此作为评价生态改善效果的标准。
(4)依据所有指标的标准化数值和各自的总排序权数得到新型城镇化人本建设综合指数(图4),并以此评价新型城镇化人本建设综合效果。
图3 2009—2015年生态改善指数
图4 2009—2015年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指数
五、以供给侧改革推动河南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从本质上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提高供给的质量出发,用改革推进结构调整,优化要素配置,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更好满足大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讨论新型城镇化建设本身将不同于传统城镇化的发展模式。结合实证分析可以发现,虽然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结构优化提升幅度仍偏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制约着新型城镇化综合质量的提高。而社会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由于市场经济对利润的追求,单凭市场的力量无法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需要政府的引导,这也正是借助供给侧改革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原因。基于此,借助供给侧改革的手段推进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运用“政策+市场”,引导资源配置的优化
通过政策释放就业机会、劳动报酬、投资收益等信号,借助市场机制的引导和调节促使各种生产要素、市场主体及公共设施等在地理上自然流动和聚散。改变资源要素单向向城市配置的趋向,推进人才、技术、资金、土地等资源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实现各类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达到资源要素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优。同时,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顺应当前以发展型迁移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形式,以产业、就业、环境、服务聚集人口,优化资源配置。
首先,通过建立新的户籍制度,摆脱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身份歧视,改变原有的人口资源要素单向配置的渠道,通过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的户口登记制度并逐步过渡到全国统一的、平等的新型户籍制度,形成人口资源的双向流通的城乡要素渠道,实现城乡人口的自由流动和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其次,建立健全农村转移人口的职业培训制度,完善就业创业制度,通过提高农村转移人口的教育水平提升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让城镇的人享有充分的就业权、创业权、受教育权,在城市获得永续的生存与发展能力[5]。
最后,加快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土地财产权利,明确土地的物权性质,显化土地的资产价值,鼓励农村转移人口从土地流转中获取市民化必要的原始资本。
(2)加速结构转型,提升城镇建设的质量
根据河南的数据,第一产业占比还较高,第三产业的经济贡献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这也导致人本城镇化的经济基础薄弱,所以,应该着手优化经济结构。从生产的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应激发消费倾向,引导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占比进一步上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从收入的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应促进经济蛋糕的重新分配,加大公共投资占比,为新型城镇化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3)多渠道融资,完善公共管理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注重城镇内涵的提升,其建设必定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单单依靠政府的投资不仅发展速度会受到限制,也无法实现资金的高效利用[6],这一点在河南省的医疗基础设施配备、社保覆盖率等方面表现尤为明显,如果单纯依靠政府财政进行投资,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可以创新城镇化建设投融资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增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保障能力,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形成科学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和管理机制。
[1]易鹏.中国新路:新型城镇化路径[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
[2]曹文莉.发达地区人口、土地与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141-143.
[3]张宇.基于熵值法: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质量研究[J].统计与咨询,2015(5):33-35.
[4]谭赟静.基于人本发展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5]陈凤桂.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10(5):1-3.
[6]丁志伟.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状态评价与优化组织[D].开封:河南大学,2014.
(责任编辑 刘成贺)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with the Help of the Supply Side Reform——Taking He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ANG Yue-hua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 Zhe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44, China)
Based on the target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this article builds a set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hich can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new towns, and uses entropy method to evaluate dynamically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new towns in Hena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new towns has steadily risen, the growth is obviou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 major contributing factor, but the speed of social progress is slow, so the contributing rate is low. At the present, Henan’s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is entering the second stage, bu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social infrastructure are still inadequ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y, society and economy are uncoordinated. This situation effects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new urbanization. Using the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as a way to break the ice,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rational flow of labor, land, capital and innovation.We must adjust the economic structur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economic growth; to improve the public management, we need multi-channel financing.
supply side reform; new urbaniz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2017-04-12
2016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以供给侧改革推进河南新型城镇经济与社会互动发展研究”(2016BJJ067)
张月华(1972—),女,河南上蔡人,硕士,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从事经济学研究。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7.04.008
F299.21
A
1008-3715(2017)04-003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