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要强化核心价值观与“工匠精神”培育
2017-09-07苏小柱
苏小柱
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具创造精神的民族,在长达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史过程中,中华民族以刚毅、果敢、智慧、进取、无畏的精神凝练了自己的共同价值观。历史发展到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支撑中华民族的强大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追求卓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精神的具体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匠精神”更应是高校立德树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工匠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德者才之帅,才者德之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性、技术素养是当代大学生个人素质成长的根茎。如果说千年大计、百年树人,其树干就是核心价值观,树枝就是“工匠精神”;树干壮则枝繁叶茂,树干不壮,枝叶萎缩,则朽木不可雕也。
坚守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来源于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势,并对文化转型具有自主能力,进而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坚守文化自信就是在高度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高度信赖,并以此形成文化定力。我们党在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上是高度文化自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要求人才必须“思想挂帅”;号召广大青年要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特别是强调“又红又专”的人才培养模式等等。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注重工具性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内容上表现为,往往围绕党和国家的发展任务、发展目标来设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开始了从工具性到以人为本的伟大转折。从“四有”新人目标的确立到“以人为本”价值目标的提出,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上的历史性转变。今天,我们党进一步强调人才培养的德才兼备标准;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多强调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理想信仰要求,那么“工匠精神”则主要偏重大学生技能水平和技术内涵素养标准。坚守文化自信就是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指导,在大学生人才培养方面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耳、入心;成人才匠心所具,成人才匠心独运,成人才匠心迸发,砥砺前行,达到格物致知、大器早成。
凝聚中国力量:今天中国人民正在围绕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凝心聚力去努力完成“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伟大征程中;中国人民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斗志昂扬,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强团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明确自己所肩負的重任,培养高质量大批人才,出好人才,就是中国力量的坚实基础。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是一国政治力、经济力、军事力、外交力、国防力、文化力、教育力等综合实力的竞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匠精神”成为凝聚、提升中国力量的现实基础和重要保障。只有培养大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国工匠,才能为中华民族上档提质,才能为中国力量的凝聚产生强大的磁力、向心力和牵引力。
凸现中国特色:长期以来,我们党坚持把立德树人、以德为先放在重要位置。高校人才培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我国高校高度重视学习借鉴西方办学经验,开启了建设中国高水平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但是在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重智轻德,重理论研究、轻实践应用;从课程设置到岗位适应上,都不同程度出现“高分低能,大事做不了,小事不会做、不想做”的局面。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匠精神”将以崭新的视角和大胆革故鼎新的思想指明我们高校人才培养之路,既是“红与专”关系问题更深刻的认识和提高,更是彰显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使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制度和机制不断走向创新和发展。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工匠精神”教育的特征
“中国制造2025”实施以来,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工业基础得到加强,智能制造加快发展,高端装备不断突破,制造强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有力促进了制造业平稳增长、转型升级和效益回升。在201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据相关权威部门发布,高校科研成果已占到整个国家科研成果的70%以上,这足以说明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匠精神”发挥了重要促推作用。
目的性:高校的核心职能是育人,是培养“德、智、体”诸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匠精神”,对于实现高校的育人目标关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事而化,就是说立德树人永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教材、进头脑、进课堂,实现与“工匠精神”一齐纳入思想政治工作育人工程;一起计划,一起协同,一起完成;开展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为提升中国制造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兴旺发达奠定可靠基础。因时而进,面对世界市场经济挑战和人才国际化的挑战,必须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有四个自信,大学生才会排除噪音,与祖国共命运,把自己的人生前途,寄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过程中。因势而新,就是引导大学生看清世界发展大势,充分认识坚持中国道路的重要性;在当代中国,我们既不走传统封闭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树雄心、立壮志,努力学习、增强本领,攻克一个个科学技术难关,勇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康庄大道。
科学性:高校人才培养必须尊重科学规律,科学是严肃的,科学是讲究方法的。“以人为本”即把人的需要和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旨在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即要求通过评价活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把人作为主体和目的,而不是客体和对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如何培养人、造就人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并使之纳入人才培养的正确轨道;既遵循大学使命,又遵循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和成才规律。钱学森同志生前曾说过“中国缺乏一流大学”,这句话引人深思,笔者认为钱老此句话并不是说中国大学的水平不够高,而是我们未能找到成为一流大学的规律性认识,人才培养制度、机制还存在问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匠精神”是当代大学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进行综合改革,在人才培养计划、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科学研究等多方面重点突破,以树立新观念,解决新问题,实现新的目标跨越。endprint
实践性:“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但由于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教育性质的不同和实践需求的不同,不同社会所需要培养的人才性质和类型也迥然相异。“中国制造2025”是邁向中国现代化工业大国的雄伟纲领和目标,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途径。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准确性,特别是实践性研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匠精神”,实现说做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目的和手段统一,表象与结果统一;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方法论来检验我们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实施教育的方法途径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准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约束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很多科学研究要着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匠精神”是高校当前与长远的重要任务,必须科学研究高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加强系统设计;政府、社会、行业、学校形成全价值链、同向同行,高校内部各个部门通力协作,各自“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巩固发挥主阵地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匠精神”,必须共同发力,必须聚焦大学生普遍关注一时难以解开的思想“疙瘩”和理论“扣子”,讲深、讲透、讲明白;为广大青年学生排除“理论之忧”,解除“思想之难”;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引领学生的根本要求,把大学生最关注、最有兴趣的问题摊开来,并贯穿于工作过程落深、落透、落细、落小、落实。重点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匠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为大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匠精神”;进而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把大学生个人的理想前途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我国唯一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自幼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深知东西方文明各自的劣势和局限性,回国后在党的领导下创立了我国航天事业,他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科学技术的发展问题,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多个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杰出建筑大师鲁班,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创造多个第一,被誉为中国建筑的“开山鼻祖”。通过课堂理论教育,使学生懂得仅有报国之志是不够的,应自觉培养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的修养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精益求精的极致精神;从而激励自身、超越自我、真正感悟人生、培育操守、发奋读书、努力成才。
运用现代科技多种形式: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全球化时代加剧,新技术、多媒体、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集成,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传播媒介的迅速高效使远距离传输“天地从此不再遥远”。大学生是高校最少保守思想,最易接近和掌握新技术的人群。“与天地对话”,“与真理面对面”,“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北航一位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为什么入党》的文章,互联网成功点击率超过50万人次。这些足以说明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匠精神”,仍然可以辅助现代技术手段,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实际,启迪大学生思想上的共鸣。2016年10月,由相关部门组织的“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正式拉开帷幕。2016年10月10日,在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报告会现场,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211厂高级焊工高凤林和中国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首席研磨师宁允展两位大国工匠讲述了自身敬业、精业、奉献的事迹和感悟,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用满腔的热情激励大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报国奉献。大国工匠精湛的技艺赢得同学们阵阵掌声。在场大学生们深受感动和鼓舞,表示大国工匠们刻苦钻研、技术报国的精神是他们毕生学习的榜样和力量的源泉,要以此为动力,刻苦钻研练就过硬本领,为“中国创造”作出贡献。
创设全面育人格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匠精神”,要着力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形成全方位思想政治工作合力。实行“三转”(转思想、转机制、转作风);转思想即更新教育理念;转机制即建立高效灵敏的思政调度系统;转作风即领导干部、教授深入第一线。首先,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各部门紧密配合,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全员育人格局。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功能,同时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自我发展。其次,要注重在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匠精神”。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勤于思考、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然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勇于创造,但鉴别仍有缺陷;他们有干劲,但是缺乏深厚的钻研精神;他们有热情,但持久坚持精神不够。这些都需要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循循善诱、加以合理引导。再次,大力提倡志愿者行动,奉献知识、服务社会。大力倡导政府、企业、行业、学校相衔接、交流互动;向大国工匠学习,大兴钻研科学技术之风;大力弘扬正能量,树立典型、推广先进经验、标新立异、鼓励创新。在高校形成浓郁的发明创造氛围,举办科技活动周、召开科学家、大国工匠座谈会;大力宣传和展示在我国各条战线杰出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领军人物、科学家、专家的光辉业绩;相关部门经常举办全国性、地区性、行业性各种技能大赛,形成在高校“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气。重构校园文化,创制大国工匠茁壮成长的体制机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匠精神”成为高校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并使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学、真懂、真信、真做,高校真正成为卓越人才培育的摇篮。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匠精神”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学教育的价值目标愿景追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是提升大学生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的必要途径。坚持不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匠精神”,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大胆突破陈规,敢于走出一条人才培养的新路;必须以只争朝夕的革命精神放眼世界,加入国际化人才竞争的行列;必须以脚踏实地、勇于探索的精神,持之以恒、历久弥新推动此项教育任务向纵深发展,以实现教育强国之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