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与生活”走进孩子的生活
2017-09-07王玉芹
王玉芹
摘要:《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活动型课程,应该重塑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注重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动员家长一起参与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活动开展创设有利条件,让课堂回到人的感性的、具体的、现实的、动态的生活中来,品德与生活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 实践 生活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而这个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所以这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和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思想品德课程却没有与时俱进,相反还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弊端,德育工作不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適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方法与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等等。品德教育之所以出现如此弊端,究其主要原因,是把道德从儿童的生活中剥离出来,而作为一种孤立的现象、一种知识体系来对待。如果不进行品德教育的根本性改革,不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克服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等不良倾向的话,品德教育是很难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的。那么作为一门活动型课程,应当怎样开展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我觉得既有成功的喜悦,经验的积累,又有失败后的反思。
一、重塑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以往的品德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独白式”的表演,教师主宰着一切,以至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真实的想法。师生之间没有对话,没有交往,缺乏亲切的接触和亲密的交流,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生活化的课堂,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交往的人际关系。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摒弃道德法官的意识,向学生敞开心扉,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就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展开坦率的讨论,在顺应中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当学生敞开心扉“实话实说”时,课堂上就会张扬着个性,显得生机勃发。也唯有如此,学生在每一节课上才会享受到热烈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道德的感召力才会真正得以发挥。
二、注重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这种心理需要特别强烈。为此实施开放型的教学活动能紧密地联系儿童的生活,激发儿童主动探索的内驱力,顺应儿童的这种心理需要。
1.开放教学形式,拓展学生实践空间
《品德与生活》课的特点决定了品德与生活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把品德与生活教学从纯粹的课堂教学里解放出来,走向社会大课堂,是《品德与生活》课成功的必由之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发现的问题,紧密结合课堂教学有计划地开展。例如,《生活中的小创造》一课,教师通过“生活中有创造”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用孩子们喜欢的朋友创创鼠引出问题情境:盼盼文具盒放在课桌上容易掉到地上,怎么办?这个问题看似是盼盼的,其实也是小朋友们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贴近儿童的生活,因而他们积极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设想,通过生生交流、教师点拨,呈现了很多的办法。这时教师告诉孩子们生活中的小创造还有很多,如橡皮套、伞上积水器、新型雨裤,通过自己的体验和发明创造的一些范例。那么我们会不会“每事问”呢?请同学们思考,我们日常的生活,都有那些不方便需要解决?让孩子们把生活中的疑问带到课堂上解决,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交流,在课堂上踊跃发言谈出自己的所见所闻。同时他们也认识到创造并不神秘,激发了他们想创造的热情,从而树立创造的信心。
2.开放教学内容,服务学生生活实践
在《品德与生活》课的课改中,有的学者明确提出“德育为生活服务”的观点。这对的德育的改革和教材的改革有很大的意义。带学生走进“活教材”走进现实生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对生活中许多问题的正确认识。在这种开放中,不回避儿童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养成习惯”“谦让问题”“交朋友”等,引导学生展开活动并进行讨论,学会正确认识问题,学会辨别真伪,提高免疫力,自觉抵制不良风气,使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协调发展。
三、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品德与生活》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前苏联教育家马卡坷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因此,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课堂上的指导是不够的,必须在特定的道德、情境中,沟通书内外、课内外、校内外的联系,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这就要求注重开展课外知识的延伸。开展课外的延伸是多种多样的。如把图片编成小故事;举办“小故事演讲会”;举行“小品表演赛”等。这些活动能使学生对道德要求更直接更真切的体验,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我的好习惯》一课,教师运用学生们喜爱熟悉的歌曲《健康歌》导入,让学生从歌中找出有哪些好的习惯,以小品的形式,找出生活中的孙川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自我检测生活中的我都有哪些好习惯?最后把问题延伸到校园生活中:老师和学生互相监督,在今后的校园生活中比比谁养成更多得好习惯,谁改掉了不良的习惯。课后的实践,真正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与实际锻炼中养成道德习惯,促进学生思想品行素质的提高。
四、动员家长一起参与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活动开展创设有利条件
家庭是孩子的一个活动生活场所,我们应该重视它,并积极利用它。要充分地动用家长的智慧、能力,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要参与实践,要有人正确指导。而我们老师一个人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所以家长的配合必不可少。这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不可忽略的一股强大力量。
如有一次,我设计了《与爷爷奶奶对话》的一次课外实践活动,邀请家长积极配合。家长最开始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当我把活动的目的、设计过程、要求向家长做详细的介绍,并要求家长配合时,大多数家长表示愿意支持,但是我却看到他们脸上的迷茫。甚至有家长在窃窃私语。“现在这书还真难读,事情太多了。”“唔,现在学校也是花样百出”。但是事实很快地做了证明,虽然学生家长对活动的本质并不了解,但是,他们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我们综合实践活动所带来的意义。有一位家长在活动后就跟我说了这么一句话——“老师,我还真小看了这综合实践活动。你们学校是应该开展这样的活动,它在无形中教育了我们的孩子,让孩子懂得了孝敬长辈,我赞成这活动。”我想,我们活动的成功,家长是最好的证明者,因为其实他们是最大的受益者呀!
让课堂回到人的感性的、具体的、现实的、动态的生活中来,品德与生活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作为新课改中的教师,我们应该具有善于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重视学习和吸收国内外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总结出的实践经验,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奠定基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