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血脂症的疗效观察
2017-09-07何晓清
何晓清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血脂症疗效。方法 采以随机对照分组研究观察的方法,将我院2015年6月份~2016年8月份间收治的98例冠心病合并高血脂患者分为观察1组和比照2组,各组49例,对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抗血栓及降压等治疗措施,在这些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另给予观察1组患者阿托伐他汀进行降血脂治疗。结果 在治疗前,同期检测了观察1组与比照2组患者的各项血脂指标情况,然而各项数据结果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经分组治疗后,观察1组患者的HDL-C水平要显著高于比照2组(P<0.05),其余各项血脂指标水平均低于比照2组(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降低血浆胆固醇与脂蛋白水平,并且促进降低LDL-C水平,因此,阿托伐他汀钙片能够有效控制并改善冠心病合并高血脂症患者的血脂状况,降血脂疗效极为确切,值得广泛围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冠心病合并高血脂症;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541.4;R58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01..02
冠心病为国内人群较高发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而高血脂症属于一种诱发冠心病的高危因素[1],并且冠心病与高血脂症常常同时存在,会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2],增加治疗难度及风险。我国现阶段,临床上较广泛应用的调脂药物之一就是阿托伐他汀钙片,其含有选择性的HGM-CoA还原酶抑制剂,能加快HDL-C的代谢清除,降低血液中血清TC和LDL-C,能有效降低具体血脂水平[3]。本文研究比较观察了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血脂症的疗效,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定我院2015年6月份~2016年8月份间收治的98例冠心病合并高血脂患者作为观察研究的对象。观察对象的纳入标准为:①确诊为冠心病合并高血脂症者,即空腹检测其TC≥5.72 mmol/L、TG≥1.70 mmol/L、
LDL-C≥3.36 mmol/L、HDL-C<0.91 mmol/L;②认知功能无障碍者;③均自愿签署知情书;④他汀类药物无过敏者。采以随机对照分组研究观察的方法,分为观察1组和比照2组,各组49例。观察1组中男女比为27:22,年龄区间46~78岁,平均(55.37±1.65)岁。比照2组中男女比为26:23,年龄区间45~77岁,平均(55.41±1.62)岁。分析两组一般资料间的统计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可开展临床对比性研究。
1.2 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抗血栓及降压等治疗措施。在这些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另给予观察1组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降血脂治疗,方法:每日口服1次,每次用药20 mg。两组的治疗周期均定为8周。
1.3 观察指标
同期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各项血脂指标水平。各项血脂指标的正常标准范围为:①总胆固醇(TC):200 ml/dl以下或3~5.20 mmol/L左右;②甘油三脂(TG):150 mg/dl以下或1.70 mmol/L左右;③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40 mg/dl或1.04 mmol/L以上;④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20 mg/dl或3.12 mmol/L以下。
1.4 数据分析
本研究所得的正态分布数据,全部通过SPSS 22.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并用(x±s)单位表示计量指标(各项血脂指标的检测结果),采用t进行组间差异检验,以P<0.05表示比较差异存在明显性统计意义。
2 结 果
在治疗前,同期检测了观察1组与比照2组患者的各项血脂指标情况,然而各项数据结果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经分组治疗后统计分析发现,观察1组患者的HDL-C水平要显著高于比照2组,其余各项血脂指标水平均低于比照2组,且各项结果之间的比较均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血脂指标检测结果具体见表1。
3 讨 论
冠心病合并高血脂症的治疗难度要显著大于单纯性冠心病。我国现阶段,临床上较广泛应用的调脂药物之一就是阿托伐他汀钙片,其含有选择性的HGM-CoA还原酶抑制剂,能加快HDL-C的代谢清除,降低血液中血清TC和LDL-C水平,能有效调节降低具體血脂状况,进而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钙片能够有效控制并改善冠心病合并高血脂症患者的血脂状况,降血脂疗效极为确切,值得广泛围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彭燕飞.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3):17.
[2] 潘国玲.阿托伐他汀钙片对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7):108-110.
[3] 余长华.阿托伐他汀钙片对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调脂疗效观察[J].《医药》,2016(4):1.
本文编辑:王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