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教学实效

2017-09-07杨雪青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7年7期
关键词:竖式建模知识点

杨雪青

一节高效的小学数学课,不仅要有有趣的开头,还要有完美的结尾。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商不变的性质》一课的课堂小结就是数学建模的过程,什么是建模,就是4个词:情境、问题(在情境中抽取出核心问题进行研讨、讨论、探究)、建模(抽象、概括)、应用(回到生活中进行解读)。通过这样的学习,对课堂小结有了重新的认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小學数学建模课堂小结一、教学中的困惑

俗话说得好,编筐窝篓,贵在收口。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节高效的小学数学课不仅要有有趣的开头,还要有完美的结尾。然而,通过日常教学和听到的各种公开课的观察发现,有的课没有全课小结,就匆匆下课了;还有的小结差不多问的都是: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这样的小结虽然改变了原来由教师一手包办,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只要教师引导得当,把时间恰当的留给学生进行归纳梳理,也是很好的课堂小结。然而事实情况如何呢?指名几个学生蜻蜓点水般的每人说一点就过了,虽然学生能说出各个知识点,却很少能将知识点展开,更别说高度的概括和梳理了,结果全课小结就成了学生简单总结知识点的过场戏。

二、经验的解读。

在王利主任和康晓荣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习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商不变的性质》一课。吴正宪老师说,课堂小结就是数学建模的过程,什么是建模,就是4个词:情境、问题(在情境中抽取出核心问题进行研讨、讨论、探究)、建模(抽象、概括)、应用(回到生活中进行解读)。

例如,吴正宪老师《商不变的性质》一课课堂小结是这样处理的。

教学片段:

师:我们怎么获得商不变的规律的?我们回头看这节课。我们先讲了“孙悟空分桃”的故事,又讲了“买铅笔”的事,在这两个情境中,我们写出两组算式,你们找到了感觉,然后就写呀写呀,就写出这么多的式子,你们发现?

生齐声说:一辈子也写不完。

吴正宪老师接着说:于是你们就把一辈子写不完的东西怎么样?学生回答:总结。

吴老师又接过话说:你们就总结出了,你乘几,我乘几,商不变。就是大人说的这句话(被除数和除数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对不对?

吴老师又提高音量说:我们还得回到生活中啊!同学们就以这个为例,把单位去掉,你还能讲个故事吗?

吴老师这节课的“回头看”,就是一个经验的解读。回顾《商不变的性质》这节课,老师先出示“两个故事”加以引导,同学们有了对商不变概念的感觉,又有这么多写不完的除法算式,都是你乘几,我也乘几,商不变。最后又回到生活中,让孩子来解读性质,孩子们开始有编买东西的,开始是模仿老师前面的故事来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又把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编在其中,它可以延续出无数丰富多彩的商不变的故事。这样就把模型和客观世界对接了,完成建模过程。

三、重新认识建模

通过这样的学习研究,我对课堂小结有了重新的认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于是在“送教下乡”活动中,《卫星运行时间》课后小结尝试着运用吴正宪老师的“建模”试小结。做好课堂小结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课堂小结教学的板书设计:

师:回过头,我们梳理一下这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的?(教师手指着黑板)根据卫星知识这一情境,我们先提出问题。然后,估一估,卫星绕地球21圈大约需要多少时间?通过不同的估算方法,知道了结果大致的范围;接着算一算,在这里我们一共用4种方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就完了吗?

生齐答:没完。

师:最重要的是同学们还找到了四种算法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了算理学会了计算的方法。最后我们要把学到的知识学会运用,又进行了练一练,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注意事项,并解决实际问题。是这样吧。

本节课小结通过提问—估算—计算—练习,四个环节完成计算课的建模过程。同学们通过活动,经历着问题解决的过程,感悟着问题解决的惬意。但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抽象水平的活动中去反思呢?这需要挑战性的问题加以引导:“上述几种方法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学生的思维水平又上升一个台阶,让学生体会到多种算法都在为竖式计算方法服务,而竖式计算方法又是对其他方法的记录。从而学生理解算理,理清了算法。

参考文献:

[1]吴正宪,周卫红,陈凤伟.图书馆目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07-213.

猜你喜欢

竖式建模知识点
竖式趣题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竖式填数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基于PSS/E的风电场建模与动态分析
不对称半桥变换器的建模与仿真
错误的竖式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