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岸带研究中几组易混用术语的辨析厘定

2017-09-07杨海乐陈家宽

中国科技术语 2017年4期
关键词:潮间带海岸线

杨海乐+陈家宽

摘 要:近年来,随着海岸带开发和研究的日益活跃,海岸带及其相关术语使用的混乱对各相关主体间的顺畅交流所造成的阻碍日益突出。为了推进相关术语使用的统一和规范化,对“滨海、海滨、海岸和海滩”“海岸带和沿岸带”“滨海湿地、海滨湿地、海岸湿地和沿岸湿地”“生物海岸、生物礁海岸和珊瑚礁海岸”四组易混淆的术语(或表述)及其对应英文表述进行了梳理、辨析、厘定,并给出了推荐形式。

关键词:海岸线,潮间带,潮上带,潮下带,红树林海岸

中图分类号:P7;N04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7.04.01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and studies of coastal zone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active. The confusion of related terms has hindered the communication, especially hindered the interdisciplinary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terms unification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 we analyzed four sets confused terms, such as “littoral/shore/coast/beach”, “coastal zone/littoral zone”, “seaboard wetland/coastal wetland/littoral wetland/aquatic marginal wetland”, “biogenic coast/ organic reef coast/ coral reef coast”, and then discriminated and redefined them.

Keywords: coastline, intertidal zone, supratidal zone, subtidal zone, mangrove coast

引 言

海岸带,作为海—陆两大系统的生态交错带,具有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同时也是脆弱的生态敏感区[1]。海岸带,一方面因其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而成了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区域,另一方面因其脆弱性敏感性而容易受到破坏,发生生态退化[2]。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铺开,海洋经济已展现出越来越强的活力,对海岸带的研究、保护、管理和治理也越来越重要。因为其中涉及多个学科,所以术语使用的统一和规范化非常重要。但目前的情况是,学界对海岸带及其相关术语的使用非常混乱,不仅学科间的术语使用不统一,甚至部分学科内的术语使用也不统一,而民间的状况更不必说。因此,本文试对海岸带研究中几组常用且易混用的术语进行梳理、辨析、厘定,以期对推进该系列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使用有所裨益。

一 滨海、海滨、海岸和海滩

滨海、海滨、海岸和海滩是海岸带研究中一组含义相近并时有混用的基础术语(或术语要素),与这组术语(术语要素)相对应的英文表述主要有shore、coast、littoral和beach,不过在目前的使用当中它们之间的对应非常混乱(如表1所示)。滨海只作为修饰成分出现在相关偏正结构的术语中,算是一个术语要素;海滨、海岸和海滩则是基础术语,有其各自的定义,也各自有一系列派生术语。

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CNCTST,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审定公布名词数据库[3]、中国知网(CNKI)的百科数据库[4]为基础,检索、梳理、分析滨海、海滨、海岸和海滩这组术语所对应的概念、形式对象客体、对象客体以及英文表述,同时以不列颠大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Britannica)[5]、韦氏词典(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6]为基础,分析shore、coast、littoral和beach所对应的概念、形式对象客体、对象客体,可得:

滨海,有三种释义:1. (coast)海陆连接地带,海滨区域;2. (littoral)高潮风暴潮所及之下,低潮风暴潮扰动之上间的区域;3. (beach)离岸较近的滨海地区海底(强调沉积物质地)。

海滨,有三种释义:1. (shore; seashore)潮汐和波浪交替作用的地带,上界在风暴潮所能到达的上限,下界是大潮低潮线;2. (coast)沿海的陆地;3. (beach)离岸较近的由河流、波浪、潮流和海流作用所能及的滨海地区海底(强调沉积物质地)。

海岸(coast),有五种释义:1. (sea coast)是对海陆之间交界地带的统称;2. (coast; sea coast)多年平均低潮线向陆到达波浪作用上界之间的狭长地带;3. (coast; sea coast)是指大潮平均高潮线以上、宽度不定的沿海陆上地带;4. (coast)指大陆与海洋间相互作用的宽阔地带,是在海水面和陆地接触处,经波浪、潮汐、海流等作用下形成的滨海地带,其上界是海水经常能到达的边沿,下界是波浪对海底扰动作用的极限处;5. (coast)高出浪涛作用以上的陆地,其范围向内陆深入。

海滩,有四种释义:1. (beach; shore)波浪作用在海滨堆积成的向海缓斜的砂砾质滩地,范围上至风暴潮作用带,下到低潮线处;2. (beach) 海岸带泥沙在击岸浪流的作用下形成的砂砾质堆积体,位于平均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3. (beach)海岸带泥、沙、砾石在激浪流作用下堆积在岸边形成的向海微斜的滩地,上部出露海面,到波浪作用可以达到之处,下部延伸到海面以下波浪破碎之处;4. (beach)由砂或礫石所覆盖的海滨,其范围从平均低潮线向陆地伸展的松散物地带,直至组成物质或地形有变化的地方,如海蚀崖、沙丘地带或永久性植物地带。

shore是一个日常用词,有多重引申义,其中与本文讨论相关的一个指称义是“the land bordering a usually large body of water : coast”,尤其指“land as distinguished from the sea”。

seashore是给shore加了sea作为前缀,有两种释义:1. “land adjacent to the sea : seacoast”,和shore同义;2. “the ground between the ordinary highwater and lowwater marks”。

coast也是一个日常用词,有多重引申义,其中与本文讨论相关的一个指称义是1. “broad area of land that borders the sea”,也表述为“the land near a shore:seashore”,和shore同义;另外一个相关的指称义是2. “a hill or slope suited to COASTING”。

seacoast是给coast加了sea作为前缀,指“the shore or border of the land adjacent to the sea”,和shore同义。

littoral有两种释义:1. “a coastal region, especially, the shore zone between high tide and low tide points”;2. “of, relating to, or situated or growing on or near a shore especially of the sea, specifically refers to the water at the shore, rather than the land”。

beach强调“covered by sand, gravel, or larger rock fragments”,对于它的边界,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给出的是:“the upper limit of the active beach is the swash line reached by highest sea level during big storms. The lower beach margin is beneath the water surface and can be determined only if there is a definite border present between the sediment layer and the naked surface of the rocky bench. If the sediment cover extends into deep water, the lowest beach margin may be defined as the line where the strongest waves no longer sort and move the sand. It occurs approximately at a depth equal to onethird the wavelength or 10 times the wave height.”

由上可知,“滨海、海滨、海岸、海滩”与“shore、coast、littoral、beach”大都存在多义、同义的问题,之间并非一一对应。如果只考虑滨海、海滨、海岸和海滩及其对应常用英文表述,那么其中英文术语的对应关系可用连线图予以表述,如图1。如果将“靠海的陆地”的下边界设定为多年大潮平均低潮线,将“靠陆地的海”的上边界设定为多年大潮平均高潮线,那么各术语所指称的对象客体的空间边界可予以简略示意,如图2。

在术语学的规范中,一个整理好的术语系统往往需要具备“对象客体—形式对象客体—概念—术语”之间简洁而良好的对应关系[7-8]。图2所展示的只是上述各术语所指称的对象客体的空间边界,那么基于图2所给出的各术语之间关系的条理,结合上述所梳理的各术语的释义项,可以示意性给出 “shore、coast、littoral、beach”与“滨海、海滨、海岸、海滩”这两组术语的“对象客体—形式对象客体—概念—术语”对应关系,如图3、4所示。鉴于seashore和seacoast分别是对shore和coast这两个日常用词的语境限定,在本文所针对讨论的特定语境(海岸带研究)中seashore和seacoast可以分别由shore和coast替代,所以本文此处及下面的讨论都将seashore和seacoast两个术语分别归入shore和coast。

从语言分析(汉语的形象理据性)上来讲,“滨海”即“滨于海”,其中的“滨”作动词用,通“濒”,按“靠近、临近”(border on; be close to)义讲;“海滨”即“海之滨”,其中的“滨”作名词用,按“湖、河、海的水边陆地”(bank; brink; shore)义讲;“海岸”和“海滩”,即“海之岸”和“海之滩”,一个强调“岸”(水边高起之地,即bank),一个强调“滩”(河、海边淤积成的平地或水中的沙洲,即beach)。

与之相应,shore是“the land bordering a usually large body of water”,是“滨”(名词义),其派生词seashore(取第一个义项)即“海滨(海之滨)”,在特定语境下shore也借用为“海滨”,而seashore的第二个义项指位于潮间带内的平均高低潮位的区域;

图中对象客体和术语的指代如图2;在对象客体到形式对象客体的对应中,littoral2释义项所对应的形式对象客体(戊)强调其“水域”的特性(用波浪线填充的方框表示),beach释义项所对应的形式对象客体(己)强调其“砂砾覆被”的特性(用点式菱形填充的方框表示),而其他各释义項都是“陆地或区域”的属性(用无填充的方框表示);在形式对象客体到概念的对应中,都是一一对应;在概念到术语的对应中,出现了术语的多义问题。

图中对象客体和术语的指代如图2;在对象客体到形式对象客体的对应中,海滨-3和滨海-3释义项所对应的形式对象客体(C)强调其“砂砾覆被”的特性(用点式菱形填充的方框表示),海滩的所有释义项所对应的形式对象客体(B, D, I, J)都强调其“砂砾覆被”的特性(用点式菱形填充的方框表示),而其他各释义项都是“陆地或区域”的属性(用无填充的方框表示);在形式对象客体到概念的对应中,均为一一对应;在概念到术语的对应中,出现了严重的术语多义问题。

为照顾术语的单义性以及区别于shore(seashore,海滨),coast(seacoast)的释义可以选择性地取为“a hill or slope suited to COASTING”,即“海岸”;beach是“sediments that accumulate along the sea or lake shores”,即“滩”,在特定语境下beach也借用为其下位概念的术语“海滩”;考虑到littoral第一个义项已有相应的术语——“潮间带(intertidal zone)”,照顾到术语的“单义性和独有性”要求[8],littoral的释义可以选择性地取为“沿岸水体”(第二个义项),在特定语境下特指“海洋的沿岸水体”。

从中英术语对译上来讲,通过上述语言分析,海滨—shore、海岸—coast、海滩—beach可以在海岸带研究的语境中以推荐形式达成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滨海、seashore的第二个义项、littoral的第二个义项则悬置。分析seashore第二个义项,可发现目前尚没有中文对译术语。分析littoral第二个义项,可发现在现有的术语应用中,其中文对译术语(术语要素)有两个——“滨海”和“沿岸”,均作为偏正结构短语的修饰限定部分,其中“滨海”主要用于地学相关领域,如“滨海相—littoral facies”,“沿岸”主要用于生态相关领域,如“沿岸带—littoral zone”“沿岸动物—littoral fauna”。

从普通语言结构分析上讲,“滨海”是“滨于海”,也就是靠近海、沿海的意思,比如“天津滨海新区”;而在地学相关领域中,“滨海相”是沉积相中海相组的一部分,与浅海相、半深海相、深海相并列,也就是说在此“滨海”与“浅海、半深海、深海”并列,那么“滨海”就成了“海滨区域的海”或“靠近海滨的海”的缩称。这就导致了“滨海”一个术语(或术语要素)对应两个概念的尴尬。如果将“滨海—littoral”作为地学领域表述的特例的话,那么就应该将“沿岸(海域的)—littoral”作为通用表述的推荐形式。

从“对象客体—形式对象客体—概念—术语”系统上讲,“海滨—shore、海岸—coast、海滩—beach、沿岸(海域的)—littoral”可以通过已经拣别的“shore、coast、littoral、beach”所实现的与概念的一一对应而(以推荐形式)实现与“对象客体—形式对象客体”的一一对应(如图5所示)。海滨(shore):沿海的陆地,范围上是大潮低潮线以上、宽度不定的沿海陆上地带。海岸(coast):沿海的山丘或坡地,范围上是大潮高潮线以上、宽度不定的沿海陆上地带。海滩(beach):波浪作用在海滨堆积成的向海缓斜的砂砾质滩地,范围上至风暴潮作用带,下到沉积物层的外边界。沿岸(海域的)(littoral):沿岸的海域,上界是大潮高潮线,下界是波浪传入浅海开始对海底产生扰动处。而“滨海”或作为修饰语或作为特例,seashore的第二个义项作为无对应项,在本次术语厘定中均暂予悬置。

图中“beach-海滩”所对应的概念强调其“砂砾覆被”的特性(形式对象客体用点式菱形填充的方框表示),“littoral-沿岸(海域的)”所对应的概念强调其“水域”的特性(形式对象客体用波浪线填充的方框表示)。

经以上梳理、辨析、厘定,在海岸带研究的语境中,“海滨、海岸、海滩、沿岸(海域的)”以推荐形式达成与“shore、coast、beach、littoral”之间的一一对应,并在“对象客体—形式对象客体—概念—术语”系统上达成简洁而良好的对应关系。而这种达成,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妥协和扬弃:妥协是指术语称名单位作为普通词语的多义性与术语对称名单位所要求的单义性之间的妥协,其中涉及形象理据性的问题——一个多义的词语如何和单义的术语相匹配,这便需要妥协式的约定;扬弃是指有选择地抛弃相当一部分在目前不同的学科当中、在同一学科不同的学术团体当中对这些术语的用法,当然这种抛弃和保留具有明确的理据性。但本文所据的理据性是否合适,或者说还有没有理据性更强的对该组术语进行辨析、厘定的方式,尚求教于大方。

虽然目前对这些术语的使用很乱,但只要恰当地妥协约定和果断地扬弃,形成本文所呈现的这种推荐形式并不是特别困难,真正的困难在于如何使这种具有整体一致性的术语在实际应用中能够被普遍接受,毕竟“滨海、海滨、海岸、海滩”这些术语在不同的学科当中、在同一学科不同的学术团体当中已经形成了各自的使用习惯,而这些使用习惯有的甚至不具有内部一致性。对于跨学科、交叉学科或多学科的研究而言,术语的一致性是一个非常基础的要求,这不仅要求学科内部的一致性,也需要学科间甚至整个科学体系层面的一致性。

二 海岸带和沿岸带

海岸带和沿岸带是海岸带研究中一组相近的派生术语,所对应的英文表述分别是coastal zone和littoral zone,虽然在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公布的名词数据库中有稳定且明确的一一对应关系,但在具体使用中并非如此,一个明显的表现是在中国知网的期刊库[9]中以“海岸带”“coastal zone”“沿岸带”“littoral zone”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检索时间为2016年6月15日)所得文献记录数分别为5768、3782、393、503。以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公布的名词数據库[3]、中国知网的百科数据库[4]为基础,检索、梳理、分析海岸带和沿岸带这组术语所对应的概念、形式对象客体、对象客体,所得如下。

图中“沿岸带-1, 2”所对应的概念强调其“水域”的特性(形式对象客体用波浪线填充的方框表示)。

海岸带(coastal zone),有五个释义:1. 陆地与海洋的交界地带,是海岸线(大潮平均高潮面与陆地的接触线)向陆、海两侧扩展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我国在全国海岸带和海洋资源综合调查中规定,海岸带调查的宽度为海岸线向陆侧延伸10km,向海侧延至10~15m水深线;2. 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一定宽度的地带,其上界起始于风暴潮线,下界是波浪作用下界(1/2最大波长),亦即波浪扰动海底泥沙的下限处;3. 海水对陆地作用的地带,分为海岸(平均高潮线以上狭窄地带,包括上升的古海岸带)、潮上带(平均高潮线以上至波浪作用所能达到的最上界线之间的地带)、潮间带(平均低潮与高潮线之间的地带)、水下岸坡(平均低潮线以外的浅海地带,包括下沉的古海岸带);4. 海水对陆地作用的地带,包括滨外(自波浪传入浅海开始变形处的海底到波浪破碎带的前沿,又称“水下岸坡下部”,水深相对较深)、近滨(自波浪破碎带至低潮面,又称“水下岸坡上部”,水深较浅)、前滨(低潮面至高潮时波浪上冲流到达处,受潮位影响,相当于“潮间带”)、后滨(前滨后缘高潮面以上的陆上沿岸地带,相当于“潮上带”);5. 向陆延伸至毗连平原,向海延至大陆架边缘的滨海地带。

沿岸带(littoral zone),有两个释义:1. 沿水体岸边的浅水地带,在湖泊中是指从岸边到有根植物生长下限之间高等水生植物占优势的区域(包括水底及覆盖其上的水体),在海洋中相当于潮间带;2. 水域沿岸区、潮间带与潮下带浅水区。

由此可以看出“海岸带、沿岸带”都存在多义的问题(如图6所示),进而导致其“对象客体—形式对象客体—概念—术语”对应关系也比较复杂凌乱。

从中英术语对译上讲,通过对目前术语使用的统计分析可知,虽然在具体使用当中“海岸带、沿岸带”与“coastal zone、littoral zone”之间的关系并不绝对确定,但也整体上呈现为“海岸带—coastal zone”“沿岸带—littoral zone”的对译关系。从术语派生的角度分析,coast即海岸,所以coastal zone与海岸带对译;littoral即沿岸(水/海域的),所以littoral zone与沿岸带对译。从已形成的术语使用规范角度分析,在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公布的名词数据库中“海岸带—coastal zone”“沿岸带—littoral zone”是稳定且明确的一一对应关系。因而,整体来讲,“海岸带—coastal zone”“沿岸带—littoral zone”的对译关系是应该推荐的。

从“对象客体—形式对象客体—概念—术语”系统上讲,通过分析已有的定义和范围界定,推荐将海岸带(coastal zone)定义为海洋和陆地交互作用的地带,即以海岸线(大潮平均高潮面与陆地的接触线)为基准向陆、海两侧扩展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范围从海岸平原延伸至大陆架边缘;考虑到“littoral zone”在Encyclopaedia Britannica当中阐述为“marine ecological realm that experiences the effects of tidal and longshore currents and breaking waves”,推荐将沿岸带(littoral zone)定义为沿水体岸边的浅水地带,在湖泊中是指从岸边到有根植物生长下限之间高等水生植物占优势的区域(包括水底及覆盖其上的水体),在海洋中是指从大潮高潮位(即海岸线)到波浪作用的下界,如图7所示。

圖中“littoral zone-沿岸带”所对应的概念强调其“水域”的特性(形式对象客体用波浪线填充的方框表示)。

三 滨海湿地、海滨湿地、海岸湿地和沿岸湿地

滨海湿地、海滨湿地、海岸湿地和沿岸湿地是海岸带研究中一组近似而常用的派生术语(或表述),其所对应的英文表述主要有coastal wetland、littoral wetland和aquatic marginal wetland,但在目前的使用中它们之间并没有稳定而明确的一一对应关系。通过在中国知网的期刊库[9]中进行主题检索(检索时间为2016年6月15日)可以发现,以“滨海湿地”“海滨湿地”“海岸湿地”和“沿岸湿地”为关键词检索所得的文献记录数分别为1445、146、733、262,也就是说“滨海湿地”是最为常用的一个术语,“海岸湿地”和“沿岸湿地”次之,“海滨湿地”用得最少;而“coastal wetland”“littoral wetland”和“aquatic marginal wetland”所对应的文献记录数分别为1315、65、3,也就是说“coastal wetland”是最为常用的一个术语,“littoral wetland”偶有使用,“aquatic marginal wetland”则鲜有使用。

以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公布的名词数据库[3]为基础进行检索,在已审定的术语词条记录中,“滨海湿地”有两条,均作为术语成分出现;“海滨湿地”没有相关词条;“海岸湿地”有两条,均作为术语独立出现;“沿岸湿地”有一条,作为术语独立出现;另有一条记录是“海洋湿地”,又称“海岸湿地”(条目详见表2)。在中国知网的百科数据库[4]中进行检索,只有“滨海湿地”有两个释义条目,“海岸湿地”和“沿岸湿地”分别有两个和三个英汉词典条目,均对应到“coastal wetland”(中英文术语对译关系见图8)。

在全国科技名词委已审定的术语词条和中国知网的百科数据库词条中均没有“海滨湿地”,也就说“海滨湿地”可能只是一个不规范的称名表述。以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公布的名词数据库、中国知网的百科数据库为基础,梳理、分析滨海湿地、海岸湿地和沿岸湿地这组术语所对应的概念、形式对象客体、对象客体及其英文表述,所得如下:

滨海湿地,有两个释义:1. (coastal wetland)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水域及其沿岸浸湿地带,包括水深不超过6米的永久性水域、潮间带(或洪泛地带)和沿海低地等;2. (littoral wetland)分布在低潮线至水深6米以浅海域中,具有沼泽湿地性质及独特地形地貌、土壤和适水生物生长的物质、能量和空间。

海岸湿地(coastal wetland):由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形成的湿地。亦即海浪对海岸作用范围内的湿地,包括潮上带湿地、潮间带湿地和水下岸坡湿地三个组成部分,其下限应在低潮位6米水深处,若有珊瑚礁和岩石离岛,亦包括在内。

沿岸湿地(aquatic marginal wetland):由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敞水水体形成并补给的湿地,包括水边湿地和洪涝湿地。

由上可知,“滨海湿地、海岸湿地、沿岸湿地”与“littoral wetland、coastal wetland、aquatic marginal wetland”之间并非完全的一一对应;“滨海湿地—coastal wetland”和“海岸湿地—coastal wetland”所指称的概念—形式对象客体—对象客体近乎一致,“滨海湿地—littoral wetland”所指称的概念是前两者所指称的细分概念,所指称的形式对象客体—对象客体是前两者所指称的一部分,而“沿岸湿地—aquatic marginal wetland”所指称的概念则是“滨海湿地”和“海岸湿地”所指称概念的上位概念(如图9所示)。

从术语语义结构(汉语的形象理据性)上讲,“滨海湿地”应该是“滨(即濒)于海的区域上的湿地”;“海岸湿地”应该是“海岸区域上的湿地”,即“海岸”的派生术语;“沿岸湿地”应该是“沿岸区域中的湿地”,即“沿岸”的派生术语。但分析其定义即可发现,“海岸湿地”更像是“海岸带上的湿地”,是“海岸带”的派生术语;“沿岸湿地”则和“littoral—沿岸(水/海域的)”没什么直接关系;“滨海湿地—littoral wetland”却像是“littoral—沿岸(水/海域的)”的派生术语,但两者所指称的对象客体的空间边界却有较大出入。考虑到“滨海湿地”中的“滨海”在前面的术语厘定中处于悬置状态,那么,根据术语需要“语义透明,具有理据性(基本明确的形象理据性、范畴理据性和有序性)”的要求[4],此处的术语厘定面临不小的困难。

美国环保局(USEPA)给出的coastal wetland的定义是“Coastal wetlands include saltwater and freshwater wetlands located within coastal watersheds”,具体类型包括“salt marshes, bottomland hardwood swamps, fresh marshes, mangrove swamps, and shrubby depressions”,而对coastal watershed的描述是“coastal watersheds can extend many miles inland from the coast”[10],和前文厘定的海岸(coast)的空间限定相通。据此,再根据术语的“范畴理据性和有序性”的要求[4],参照基础术语“海岸—coast”,推荐将“海岸湿地”定义为“在海岸区域内,由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形成的湿地,包括潮上带湿地和长期浸湿的沿海低地”,其英文表述规范为“coastal wetland”。

“littoral wetland”在英文文本使用中,大多指稱湖泊沿岸水域的湿地和海洋沿岸水域的湿地,如前文厘定的“littoral—沿岸(海域的)”的派生术语。而“aquatic marginal wetland”在英文文献当中也很少使用,只是在一个“cultural ecology of wetland”的介绍资料中给出过“Aquatic marginal wetlands are created by open water bodies —rivers, lakes and the sea —which act as the source of water. They can be conveniently subdivided into fringe wetlands and flood wetlands”的定义描述[11],或许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名词库中的词条“沿岸湿地—aquatic marginal wetland”就是从这里直接翻译过来的。据此,可以根据术语的“范畴理据性和有序性”的要求[8],参照基础术语“沿岸—littoral”,推荐将“littoral wetland”定义为“沿岸水域的湿地,包括河流的近岸湿地和湖泊的浅水湿地,以及从海洋的海岸线到波浪作用的下界的湿地”,其中文对应术语规范为“沿岸湿地”;而“aquatic marginal wetland”则需新立中文对应术语,推荐使用“水滨湿地”。

如果可以武断一点,推荐将目前使用中的术语“滨海湿地—coastal wetland”和“海岸湿地—coastal wetland”的义项归给“滨海湿地”——“湿地之滨于海者”,定义修正为“处于沿海地区由海洋所滋养的湿地,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永久性水域、潮间带(或洪泛地带)和沿海低地等沿岸浸湿地带,若区内有珊瑚礁和岩石离岛,亦包括在内”,其英文对应表述规范为“seaboard wetland”;推荐将“滨海湿地—littoral wetland”的义项取消。至此,对“滨海湿地、海滨湿地、海岸湿地和沿岸湿地”的梳理、分析、厘定基本完成,如图10所示。在厘定过程中有妥协和武断的部分,对此如果有更好的处理,请方家指教。

四 生物海岸、生物礁海岸和珊瑚礁海岸

生物海岸、生物礁海岸和珊瑚礁海岸是海岸帶研究中三个相近而容易混淆的术语,所对应的英文表述分别为biogenic coast、organic reef coast和coral reef coast,有稳定且明确的一一对应关系。但在全国科技名词委已审定的术语词条库[3]中并没有“生物礁海岸”这一条,也就说“生物礁海岸”可能只是一个非正式的称名表述。另外,在中国知网的期刊库[9]中进行主题检索(检索时间为2016年6月15日)可以发现,将“生物海岸”“珊瑚礁海岸”“生物礁海岸”作为关键词检索所得的文献记录数分别为1225、216、33,其中以“生物礁海岸”为关键词检索所得的文献与关键词之间的匹配度很低,也就是说“生物礁海岸”是一个并不常用的称名表述。

从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公布的名词数据库[3]、中国知网的百科数据库[4]中检索生物海岸、生物礁海岸和珊瑚礁海岸这几个术语所对应的概念、形式对象客体、对象客体以及英文表述,可得:

生物海岸(biogenic coast):由生物作用形成的海岸。如湿地沼泽海岸,红树林海岸,珊瑚礁海岸。

生物礁(organic reef):以造礁生物为主形成的、地形上隆起的一种构造。常见的造礁生物有珊瑚、层孔虫、苔藓虫、海绵、钙藻类,还会有一些附生生物如腕足类、软体动物、棘皮动物等。

珊瑚礁海岸(coral reef coast):在热带、亚热带海洋中由造礁珊瑚的石灰质遗骸和石灰质藻类堆积而成的礁石海岸。

分析可知,“生物礁”所指称的概念是“珊瑚礁”所指称的概念的上位概念,那么“生物礁”所派生的“生物礁海岸”所指称的概念也应是“珊瑚礁”所派生的“珊瑚礁海岸”所指称的概念的上位概念;而“生物海岸”所指称的概念则是“生物礁海岸”所指称的概念的上位概念(如图11所示)。

五 结 语

对于一些常见的跨学科使用的术语来讲,由于在不同学科和不同学术团体的文本中,引入路径不一样、使用历史不一样、使用习惯不一样,同一术语所指的概念、形式对象客体、对象客体都有可能出现差异,同时也出现同一对象客体、同一形式对象客体、同一概念所用的术语不一致的情况。由于不在同一个术语系统之内,这些差异并没有一个谁对谁错的截然判断,每个术语的出现都有其理据性,尽管会有强弱之别。因此,在跨学科研究中,要统一和规范这些术语的所指,必然要根据术语系统的特点和要求去进行术语系统的整理、厘定和调整,而这个工作不可避免地要在术语的唯一性和理据性之间进行一定的妥协,正如上述事例所面对的困难。

在这个跨学科的研究越来越普遍的时代,希望在跨学科的术语使用中,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得到重视,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所面对的困难得到重视。

注释

① 此处只示例性列出各术语(或术语要素)在主要相关学科中的术语及其主要派生术语以及相应的英文表述。在下文中英文术语的对应分析当中,只考虑中文术语的规范用词及对应英文表述的常用表述。在下文术语的指称分析当中,将所有以偏正结构出现的术语要素做析出处理。本表材料来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CNCTST)的审定公布名词数据库,每个术语的定义参见数据库。

参考文献

[1]张晓龙, 李培英, 李萍, 等. 中国滨海湿地研究现状与展望[J]. 海洋科学进展, 2005(1):87-95.

[2]钦佩. 海滨湿地生态系统的热点研究[J].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06(1):7-11.

[3]术语在线[DB/OL]. [2016-06-15]. http://www.termonline.cn/index.htm.

[4]CNKI工具书馆[DB/OL]. [2016-06-15]. http://cyclopedia.cnki.net/refbook.

[5]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Digital Learning [DB/OL]. [2016-06-15]. http://academic.eb.com/levels/collegiate.

[6]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DB/OL]. [2016-06-15]. 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

[7]赫尔穆特·费尔伯. 术语学、知识论和知识技术[M]. 邱碧华, 冯志伟,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

[8]格里尼奥夫. 术语学[M]. 郑述谱, 吴丽坤, 孟令霞,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

[9]中国知网[DB/OL]. [2016-06-15]. http://www.cnki.net.

[10]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Coastal Wetlands [EB/OL]. [2016-06-15]. https://www.epa.gov/wetlands/coastalwetlands.

[11]Going Green Directorate. Cultural ecology of wetland// Marginal wetlands [EB/OL]. [2016-06-15]. http://culturalecology.info/wetland_combi/Marginalwetlands.html.

猜你喜欢

潮间带海岸线
基于海陆融合DEM的大尺度潮间带提取方法
海岸线退缩制度研究
福建闽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时空特征
潮间带4.0MW风机吊装技术研究与应用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湛江东海岛潮间带表层沉积物粒度的分布及与环境要素的相关性
厦门大嶝岛潮间带底栖微藻叶绿素荧光对温度和光照变化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