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的一产产业结构及竞争力分析
——以铁岭市为例*
2017-09-07唐微
唐 微
(中共铁岭市委党校,辽宁 铁岭 112000)
基于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的一产产业结构及竞争力分析
——以铁岭市为例*
唐 微
(中共铁岭市委党校,辽宁 铁岭 112000)
经过两轮动态偏离份额分析,依次分析铁岭市第一产业以及第一产业内部的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发展特点和其在全省的地位。研究表明,铁岭市虽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在辽宁省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布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但在近十多年的发展中,铁岭第一产业发展并不理想,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等建设并不完善,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动态偏离份额;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农业大市
铁岭市是辽宁省14个省辖市之一,是传统的农业大市。2014年至今,新一轮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大幕逐渐拉开,2016~2017年,中央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辟出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境界。铁岭市能否在科学的、客观的认识自身优、劣势的基础之上,抢抓战略机遇,实现从农业大市到农业强市的转变,取决于对自身一产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正确把握,故本文试图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找出铁岭第一产业的发展特点及其在全省的地位,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未来调整方向。
1 研究方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分析法),是国内外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分析中被普遍使用的且较成熟的一种经济分析方法。它以区域所在大区域的经济发展为参照,将区域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3个分量:份额偏离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并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静态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如下:
Fij(t0)为 j区域 i产业初期的产值,Fij(t)为 j区域 i产业末期的产值;Fi(t0)为参照区域i产业初期的产值,Fi(t)为参照区域i产业末期的产值;F(t0)为参照区域初期的生产总值,Fi(t)为参照区域末期的生产总值;
Gij为j区域i产业的实际增长量。
Nij为份额偏离分量,指j区域i产业按参照区域的平均增长率所产生的变化量。Nij>0说明该产业部门属于增长性产业部门,数值越大增长率越高;Nij<0说明该产业部门属衰退性产业部门,数值越小增长率越低于背景区域的平均增长率。
Pij为结构偏离分量,指j区域i产业与参照区域由产业部门比重的差异引起的增长相对于参照区域标准所产生的偏差。Pij>0且数值越大,说明该产业部门的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越大,反之越小。
Dij为竞争力偏离分量,指j区域i产业部门增长速度与参照区域相应产业部门增长速度的差别引起的偏差。Dij>0且数值越大,表明j部门的竞争力对该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
静态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只关注研究期内基期和末期的数据,计算简单,但容易忽略研究期间产业结构和区位因素等的波动,无法揭示研究期内各时间分段对总体变化的影响。动态偏离份额分析则将研究时段分成多个时段,以减少对产业结构和区位因子中激烈信息的忽略,从而更准确地区分产业结构和区位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和实效性。其思路在于,把研究期间分成若干个时段,分别对各个时段进行静态偏离份额分析,然后将所有时段内的相应份额进行加总。
偏离份额分析模型中的份额偏离分量、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都是绝对指标,不便在区域或产业层面上直接比较,为此,引入三个分量的贡献率指标:
2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为了分析铁岭第一产业的动态变化,并便于与辽宁省各市进行横向比较,令j=1,2......14,分别代表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盘锦、铁岭、朝阳、葫芦岛;选取的数据为2003年(第一轮东北振兴开局之年)至2014年(新一轮东北振兴开局之年)各市及全省的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产值、一产内部各子行业产值等数据,原始数据来自于历年的《辽宁省统计年鉴》及《铁岭统计年鉴》。由于统计年鉴中有关数据均为当年价格,故本文先通过技术手段,扣除物价因素的影响,计算出实际产值(实际GDP=基年GDP×当年的GDP指数/100)。并以一年时间为间隔,将2003~2014年分成10个子时段,先对每相邻年份各市的第一产业产值进行静态偏离份额计算,再加总10个时段内的相应份额,得出各市第一产业的动态偏离额分析结果。
在此基础上,令 j=12,即铁岭,i=1、2、3、4、5,分别代表铁岭第一产业内部的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重复利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得出铁岭市第一产业内部各子产业的动态偏离额分析结果(由于2003年的相关数据缺失,本次计算选取的是2004~2014年的相关数据)。
第一轮动态偏离份额分析,结果如下:
从表1可看出,铁岭一产Gij为161.04,即扣除物价影响因素后的第一产业实际增长量为161.04亿元,全省排名第四,作为农业大市,表现稳定。
具体分析增长原因可知,161.04亿元的增长中,有177.72亿元来自于Nij,由公式可知,增长分量Nij与初始值Fij(t0)即2003年第一产业产值相关,2003年铁岭第一产业实际产值为50.88亿元,全省排名第五,与增长总量排名接近,也即2003~2014年铁岭第一产业增长主要是靠原有的产业基础,基数大,在此基础上实现的增长量也大。
161.04 亿元的增长中,9.88亿元来自于Dij,说明铁岭的区位优势及产业竞争优势在推动第一产业增长中也起相当的拉动作用。辽宁省各市Dij排名当中,铁岭位列第四且值为正,说明铁岭天生就具备发展第一产业的资源禀赋和基本素质。考察铁岭的资源禀赋特点便可印证这一结论:铁岭地处松辽平原中段,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水源充足且水质好,全市耕地面积54.7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3.4%,四山一水四分田,以辽河流域为主的中西部平原,地势平坦,全市8县(市、区)均属于黑土区范围,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特别适宜第一产业发展。铁岭素有“辽北粮仓”、“肉库”的美誉,不论是农产品产量、农作物播种面积,还是重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铁岭种植业在全省都是首屈一指。以玉米为例,铁岭市多年来保持玉米产量和播种面积全省第一,单位面积产量全省前三。铁岭畜牧业产业基础雄厚,牛肉产量多年保持全省第一,猪肉、羊肉产量提升明显,2014年分别位列全省第一和第三,最终推动该年铁岭肉类总产量上升两名,全省第一。同时铁岭又是农业部确定的全国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市、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全国桔杆养牛示范区和全国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
辽宁省14个市Pij均为负值,说明第一产业产业前景一般,产业结构并不占优势。各市比较来看,铁岭一产结构性问题尤为严重,161.04亿元的增长中,Pij值为-26.56亿元,全省各市Pij值倒数第四 ,内部结构不合理已经严重影响了铁岭第一产业的发展。
参照借鉴蒋永穆,刘涛《浅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评价指标的构建》一文当中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部分主要指标,考察铁岭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情况,可知:
铁岭的农业产业休系结构协调度(C1=(C12/C11+C13/C11)/2×100%)为 28.02%,严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8.94%)(表2),说明铁岭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和农产品物流业对推动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
铁岭的农产品深加工比例(C2=C21/C22×100%)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表3),说明铁岭农产品深加工水平较低,过于依赖直接出售农产品,而不是通过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在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农业工业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铁岭的农业生产资料消耗水平(C3=C31/C32×100%)高于辽宁省10个百分点,反映出农业生产中间消耗大,利用效率低下低,利用方式粗放(表4)。
考察历年铁岭一产占比可知,铁岭一产占总产值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排名稳居前三,说明铁岭产业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工作不理想,在全省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的大背景下,铁岭一产占比在2014年竟然出现回弹趋势(表5)。
考察历年辽宁省各市一产就业人数占比(表6)可知,铁岭一产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各市比重排名靠前,也进一步反映出铁岭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全省靠后,势必影响到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考察辽宁省各市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03、2004)及各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5~2013)可知:铁岭市农民收入水平在全省处于较低水平,多年来徘徊在全省第九、第十,2014年,甚至降至全省第十一,与第一产业产值常年保持全省第四的农业大市身份地位不相称(表7)。
在横向比较铁岭市与辽宁省各市第一产业发展情况基础上,继续分析铁岭一产内部各子行业的发展情况,第二轮动态偏离份额分析结果如下(表8):
从表8可看出,铁岭一产内部,2004~2014年,畜牧业实际增长2 206 413.85万元,在一产内部各子行业中排名第一,种植业实际增长1 047 874.19万元,一产内部各子行业中排名第二,两大子行业成为铁岭一产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
但是铁岭一产内部各子行业产值增长主要靠原有的产业基础,份额偏离分量贡献率比重均在92%以上,其中,种植业达156.65%,林业达103.54%,畜牧业达92.63%,渔业达 94.03%,农、林、牧、渔服务业达151.42%,“吃老本”问题严重。
除了农、林、牧、渔服务业外,各子行业Pij均为负值,说明总体来讲,一产内部各子行业产业前景不容乐观,尤其是种植业,产业结构劣势对产值增长的负面拖拽作用已经达到29.51%。Dij,林业、畜牧业、渔业为正值,其中,畜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贡献率达22.13%,说明铁岭具备发展畜牧业的地区竞争力。考察畜牧业结构协调度(C4=C42/C41×100%)可知,铁岭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表9),也进一步印证了铁岭畜牧业产业基础较好且部门优势较明显。
表1 2003~2014年度辽宁省各市第一产业SSM分析结果 (单位:亿元)
表2 铁岭市及辽宁省农业产业休系结构协调度对比
表3 铁岭市及辽宁省农产品深加工业比例对比
表4 铁岭市及辽宁省农业生产资料消耗水平对比
表5 铁岭历年一产占比及全省排名
表6 辽宁省各市一产就业人数占比(%)
表7 辽宁省各市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及各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表8 2004~2014年度铁岭市第一产业内部各子行业SSM分析结果 (单位:万元)
表9 铁岭市及辽宁省畜牧业结构协调度对比
种植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的Dij为负值,且种植业地区竞争力劣势对产值增长的负面拖拽作用达27.14%,农、林、牧、渔服务业地区竞争力劣势对产值增长的负面拖拽作用达69.76%。考虑种植业在一产中占主要支撑作用,结合其Pij表现,可以得出,铁岭种植业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的贡献在减弱,其在以上两个方面优势已经褪去,甚至已经在为铁岭种植业产值增长“拖后腿”,亟待转型升级。
综上,铁岭市虽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在辽宁省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布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但在近十多年的发展中,铁岭第一产业发展并不理想,农业产值全省第四的位置并不稳固。没有充分利用并深入发掘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区位优势和部门优势,甚至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已经对铁岭一产的发展产生“拖拽”效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滞后,造成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产比重居高不下甚至有回弹迹象;一产与相关产业融合度、关联度不高,二产和三产对一产的服务、带动作用不强,造成一产“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还不完善,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低,从“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的转变没有完成,利益联结机制缺乏,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不强,造成一产产值在全省的“显赫”地位与农民收入在全省的“卑微”处境高度不契合。具体到一产内部各子行业,畜牧业产业基础最好,增长潜力最大,部门竞争力最强;农业(种植业)问题最严重,传统优势逐渐褪去;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最有希望,产业结构优于其他4个子行业,发展负担最小;林业、渔业虽然不是铁岭一产发展的主导力量,但存在问题与农业和畜牧业类似,均集中于产业结构领域。
3 对策建议
结合以上分析和结论,以及铁岭要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的战略定位和新一轮东北振兴的时代背景,针对铁岭一产未来发展给出以下建议
3.1 立足资源禀赋,强化部门优势
应在巩固原有地位的基础之上,继续做大做强种植业和畜牧业两大主导产业。促进产业尽快提档升级,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以玉米等农产品为纽带,大力发展农产品生产、饲料、畜牧业和加工业等多个部门,通过过腹转化、加工转化,形成跨行业、跨产业、跨部门的生产、加工、销售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农业产业体系。
3.2 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
把农产品放到全省、全国的范围内来定位发展,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制定农业品牌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品牌质量保证体系和诚信体系建设,发挥农业品牌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科学规范品牌经营,自觉维护品牌形象,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的良性互动局面。改变铁岭大葱、开原大蒜、铁岭榛子、绿色大米和花生等虽然久赋盛名,但难以出省的尴尬局面,让“铁稻”,以及铁岭的设施蔬菜、苗木花卉、寒富苹果、胡萝卜、梅花鹿、柞蚕、中草药农产品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3 延伸产业链条,完善农业产业化体系
铁岭的农业产业体系结构协调度在全省处于较低水平,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高,难以形成合力,实现多赢发展。铁岭第一产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要跳出“田间地头”、农业初级产品的旧有思维,以“粮头食尾”或“农头工尾”为方向,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精深加工、现代营销,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走大产业发展之路,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赋予传统农业以丰富的现代内涵。
3.4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增产又增收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是第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铁岭是农业大市,但农民不富。原因在于铁岭第一产业在走向集约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的过程当中,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紧密联结机制不健全,利益联结不够紧密,产业链条的断裂、脱节及合同违约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对农民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不足,带动能力不足。建议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典型示范,事实引导,真正从保护农户的切身利益和心理需求出发,逐步引导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共同面对市场风险,共同享受市场收益,实现农业强,农民富。
[1]马卫红,黄繁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制造业竞争力比较—基于偏离一份额分析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2):1~11.
[2]韩国珍.甘肃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基于动态偏离份额法[J].西北人口,2013(1):126~129.
[3]孙慧,欧娜.基于偏离一份额的新疆主导产业识别[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5):45~49.
[4]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 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
[5]铁岭市统计局.铁岭统计年鉴 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M].铁岭:铁岭市统计局,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
F127;F224
B
1002-1728(2017)04-0044-06
10.3969/j.issn.1002-1728.2017.04.010
2017-06-02
唐微(1982-),女,辽宁铁岭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东北经济振兴。E-mail:tangweiye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