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惠王:信任培养不易,失去却在顷刻之间
2017-09-07大梁如姬小毛象
大梁如姬/ 文 小毛象/图
玩转历史
燕惠王:信任培养不易,失去却在顷刻之间
大梁如姬/ 文 小毛象/图
对待被举报的下属,昏君基本都是难辨是非,甚至完全不加调查就让人或下狱郁闷而死,或脑袋搬家。这次故事里的昏君代表人物出现得很晚,不要急,慢慢看下去。
这个世界上,有人争破了脑袋就是为了登上权力的最高座椅,而有些人偏偏嫌坐在椅子上不舒坦,不自在,恨不得马上丢掉这烫手山芋。战国时燕国的燕王哙就是后者。燕王哙是燕易王的儿子,即位以后没啥政绩,也不太想做出什么政绩,反正,什么事都由国相操持,他基本啥都不用管。久而久之,燕王哙越来越觉得当王没意思,国相子之办得这么好,不如让他当好了。
君王有所思,臣下有所虑。这不,燕王哙底下有个叫鹿毛寿的人揣度其心思,上报说:“反正您当这个国君也没意思,我看不如把位子禅让给国相子之吧!以前尧帝想让位给隐士许由,许由不敢接受,但尧帝的美名可在天下传开了。现在,您也让给子之,子之肯定不敢接受,如此一来,您既有了圣人尧帝一样的名声,又没失去尊贵身份,多爽啊!”
燕王哙一听,这主意好!于是就这么办了。殊不知,他这么一决定,朝廷里就要风起云涌了。首先,太子很紧张,怎么好好的王位放着太子不传,传给别人?难道我没好日子过了吗?太子一紧张,府里的门客就要为他分忧了。于是,太子平和国相子之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一时间,原本安安稳稳的燕国大乱。
燕国国内乱了,处在燕国边上的齐国却乐开了花。齐国与秦国算是当时世界上最厉害的两个国家,齐国想扩张,占领燕国的地盘那是势在必行。于是,齐宣王马上给太子平寄了一封信:“伟大的燕太子,臣下作乱必须平定,齐国支持你,听你调遣!”太子平以为有了支持,便加紧了攻伐子之的步伐,双方斗得如火如荼。
燕国越乱,齐国趁火打劫就越容易。恰巧,这时圣人孟子也在齐国,赶紧对齐宣王说:“这个时候攻打燕国,那就类似于我大周武王伐纣的好时机啊,快上!”说干就干,齐宣王马上厉兵秣马派遣将士,直奔燕国。没过多久,燕国的首都就被攻破了。那位当了太上王的燕王哙、国相子之以及太子平,全部在这场大乱中被砍死。
最后,由赵国的赵武灵王出面,从韩国召回做人质的公子职回燕即位,是为燕昭王。
事情发展到这里,本以为燕国要迎来和平了,可国仇家恨怎么能忘?燕昭王即位后就开始招贤纳士,一门心思要找齐国报仇。
终于,经过几十年的改革整顿,燕国又富强起来。此时出现了一个叫乐毅的人,他是乐羊的子孙,被燕昭王招揽到了燕国。乐毅辅佐燕昭王改革,提出“天下共图齐”的思路。他一直致力于联合当时的秦、赵、魏等几大国家,离间这些国家与齐国的关系,最后齐国终于被孤立了起来。
公元前284年,燕国报仇的日子来了。乐毅被任命为上将,楚、韩、赵、魏等国也各派一军支援,五国伐齐。齐国的国力虽然蒸蒸日上,战斗力却日趋下降,像一棵空心大树,很快就被联军攻破70多座城池,甚至齐国都城临淄也被占领。放眼望去,齐国只剩下即墨和莒两座大城了。
乐毅认为齐国主力已破,于是解散联军,由燕军独自前去围城,攻占齐国。但,有一句话说:使人民团结的唯一必备条件就是要有个强大的敌人。此时此刻,齐国人民已经反省了,于是众志成城,平民老百姓也抄着锅碗瓢盆一起抵抗燕军。结果,仅剩下的两座城池反而很难攻下。
就这样过了三年,燕国人都有点儿受不了了,更有嫉妒乐毅军功的人趁机给燕昭王打小报告:“乐毅攻打齐国,一个呼吸之间就攻下了70多座城,现在剩下两座反而三年打不下来,这是什么道理?他想仗着军威脱离燕国,自己去南面称王啊。况且,齐国美女多是众所周知的事,他估计也不惦记自己留在燕国的媳妇儿了。大王您要小心啊。”
燕昭王听了也不说话,而是办了个宴会,在酒席上抓着进谗言的人说:“齐国人流氓,趁乱打我们。我即位后之所以励精图治,就是为了报仇。破齐有功的人,我还打算跟他分享燕国呢,更别说乐毅亲自破了齐国。齐国就是他的,不是我燕国的。如果他能当齐国国君,和我燕国结好,这是我燕国的福气,也是我希望看到的,你还跑来胡说八道,该杀!”说完就命人把他带下去领刑了。
完了以后,又赐给乐毅妻子王后的衣服,儿子公子的衣服,车马房子更是不少,甚至派人前去支持乐毅为齐王。乐毅听了吓一大跳,不管国君是真心诚意,还是要试探自己,乐毅只能赶紧辞谢,并发誓自己一辈子都是燕国的臣子。
燕昭王的态度不仅收服了乐毅的心,也让自己在诸侯中建立了名声。可惜没多久,燕昭王去世了,他的儿子即位,是为燕惠王。燕惠王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乐毅,恰巧此时齐国也出现了爱国志士田单,打听到新燕王忌惮乐毅,田单连忙派人使反间计,同样是说乐毅留着齐国两座城不拿下,是为了威胁燕国,自立为王。燕惠王完全不如燕昭王大气,听说乐毅要自立为齐王,赶紧派人取代了乐毅的上将职位,并召他回国。
乐毅知道自己被猜忌,哪里还敢回去,放下兵权就逃到赵国去了。
不同的处理态度,使燕军战败,齐国复国,并收复了燕国所占领的所有齐国领土。一切又回到了战国七雄原有的局面。
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安史之乱时,大将高仙芝与封常清守潼关,由于军中都是新招募的士兵,只适合守城,并不适合开战,于是高仙芝采取防御的方法。监军边令诚向高仙芝索贿不成,跑去举报高、封二人缩在潼关,畏敌不前,大唐天子李隆基一听急得血压飙升,也不多做考虑,当即就下令斩杀了封常清和高仙芝。两位名将一死,等待大唐的就是潼关旋即被破,长安失陷,天子出逃的惨剧了。而纵观李隆基一生,少年时是一手策划政变、夺回李家天下的李三郎,后来是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的明君唐明皇,可到了老年,宠信小人,沉溺奢靡,最后就落得个失去社稷、国破家亡的下场。
昏与明,有时就在一念之间。做了昏的决策,势必就有更差的结果需要自己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