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生态学模型的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相关因素分析

2017-09-07苏晓红李炳光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层面体育锻炼因子

苏晓红,李炳光,田 英

(1.沈阳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110034;2.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禁毒学系,辽宁 沈阳110854)

基于社会生态学模型的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相关因素分析

苏晓红1,李炳光2,田 英1

(1.沈阳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110034;2.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禁毒学系,辽宁 沈阳110854)

为了解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相关因素,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健康行为生态学模型进行简单的理论梳理和分析,并以该模型为视角分别从个体层面、家庭层面、学校层面、社区层面和政策层面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寻求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并通过有效的途径推动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研究结果表明:体育参与动力、体质健康保障是青少年产生体育锻炼行为及锻炼坚持性的重要因素;家庭健康意识和经济及教育环境、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和学校锻炼环境、社区的设施保障、价值观和群体影响力等因素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变化发展的方向;体育行政执行和政策资源保障因素是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巨大推动力量。

生态学模型;青少年;体育行为;影响因素

中国学生体质调研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青少年(7~22岁)体质测量指标相对于2000年数据,青少年的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指标呈下降的趋势,而城乡男女生的肥胖和超重比例呈持续增加的趋势[1]。2010年,张子龙等对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资料进行抽样并对测试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不容乐观:中小学生健康综合评定及格率不高,并呈现随年龄增长而逐年下降的趋势;超重肥胖学生及格率不及60%[2]。由此可见体育锻炼不足是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部分学者研究和事实证明体育锻炼对人的体质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他们通过运动项目锻炼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相关问题展开一系列研究:郭成吉通过对84名女生连续18周的健美操锻炼的实验结果表明,长期坚持健美操的锻炼可以提高呼吸机能、增强心血管功能,各项身体素质也显著提高,同时具有塑造人体完美体形的强大功能[3];顾德伟等在排球和乒乓球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一年的教学实验,采集学生数据对比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指标,结果显示这几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3];曹国民等为学生制定6周每天坚持1小时的锻炼计划,之后采用简式心境状态剖面图作为评价手段来考察学生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研究结构显示实验组大学生在紧张、疲劳、愤怒、慌乱以及抑郁等量表总分与对照组大学生的总分差异显著,说明实验组大学生的心境状态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并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3]。

早期锻炼心理学理论强调个体因素对健康行为的影响,例如健康信念模型、计划行为理论以及阶段化变化理论等基于对个体进行干预,试图通过改变个体的心理因素,如自我效能、态度、信念等,从而达到改变个体行为的目的。这些理论对于短期内干预个体行为改变较为有效,一旦干预被停止,个体的行为就会极易回到原本的状态;因此它们在解释体力活动干预对于维持长期的效果方面相对有限[4]。社会生态学的基本观点认为个体行为除了心理因素外,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个体行为的产生与之所处的环境具有密切联系,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5],因此研究需要关注人的行为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下的变化[6]。2008年 Sallis、Owen和 Fisher提出,社会生态学模型强调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是多水平的,包括个体水平、人际间水平、组织、社区和公共政策等5个水平;不同水平因素交互影响,并且根据水平因素对个体锻炼行为的影响及距离个体的密切程度分为3个系统,即包括个体水平的微观系统,人际关系、组织和社区水平的中间系统以及政策水平的宏观系统;多水平干预策略对于行为的改变最为有效。它们发挥作用的因素有可能是一对一的直接关系,也可能是一对多的相互关系[7]。

基于以上论述,以社会生态学模型理论为切入点,将理论模型中的5个不同水平的影响因素应用到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领域,形成与之相对应的5个层面,即从个体层面、家庭层面、学校层面、社区层面以及政策层面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寻求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期更好地了解青少年体育锻炼发展的影响因子,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并通过有效的途径推动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13~17周岁(初中和高中)的青少年学生为调查对象,在沈阳市随机选取5所初中和5所高中的青少年学生共1 100人作为研究样本,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 100份,其中男生550份、女生550份,回收问卷1 045份,回收率95.0%、剔除无效问卷后共计1 015份,有效回收率为97.1%。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1)问卷的编制。根据社会生态学的理论,人的行为受多水平的交互影响,一般包括个体水平、人际间水平、组织水平、社区水平以及政策水平5个方面。因此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设计依据这5个方面进行,并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将理论进行归纳总结提炼,结合理论分析和访谈结果设计《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问卷共有146个条目,包括个体层面、家庭层面、学校层面、社区层面和政策层面5个方面的内容。其中a代表个体层面共包含27个题项,b代表家庭层面共包含23个题项,c代表学校层面共包含29个题项,d代表社区层面共包含35个题项,s代表政策层面共包含32个题项。问卷采用5级评分法对问卷进行赋值,按每个变量的影响程度进行赋分,即“没有影响=1”“影响不大=2”“影响一般=3”“影响很大=4”“影响非常大=5”。对专家问卷和学生问卷进行两轮筛选,第一轮筛选原则为删除专家和学生问卷中平均值小于3的题项,保留符合要求的题项共75项;第二轮筛选的原则是通过项目分析进行题项间的同质性检验,最后筛选出符合要求的题项共57个条目;其中a层面共11题,b层面共12题,c层面共10题,d层面共14题,s层面共10题,所有的题项均采用封闭式问卷形式。

2)问卷的信度。问卷编制完成形成初测问卷,通过第二轮的数据筛选,将统计数据进行汇总整理,求得问卷的各分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α系数及标准化的α系数(表1)。

表1 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各分量表的可靠性统计

表1数据显示,家庭层面、社区层面和政策层面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超过了0.90,个体层面和学校层面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66和0.899。根据Henson的观点,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指标判断原则:0.80≤α系数<0.90时,表示测验或量表的信度较理想;当α系数≥0.90时,表示测验或量表的信度甚佳。由此判断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问卷信度达到理想和非常理想的水平[8]。

1.2.2 专家访谈法 走访了8位从事体育锻炼行为及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并与20名一线体育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整合访谈记录结果,确定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问卷内容,邀请专家进行两轮筛选,形成最终的调查问卷。

1.2.3 数理统计法 通过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 22.0对调查数据进行归类分析和处理。同时对各个层面的统计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建立各层面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层面的数据提取公因子并命名,求取因子载荷矩阵,最后对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

2 社会生态学模型的五水平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影响分析

2.1 个体层面影响分析

个体层面一共有11个题项,将数据统计结果进行因子分析,采取特征值大于1的方法提取公因子,提取因素负荷量大于0.50的题项,并且符合每个因子至少包涵3个题项的原则[9],经过分析提取出2个公因子,将其分别命名为“体育参与动力”和“体质健康保障”(表2)。

表2 个体层面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因子1主要集中反映体育锻炼的动机、兴趣、运动的成就感、运动的愉快体验、运动结果的积极预期、积极的自我评价和体育知识态度等方面的内容。其中体育运动的成就感和运动的兴趣与F1的相关度最高,说明它们在解释说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上是比较重要的因素。运动的成就感可以使人产生发自内心的愉悦和成功的心理倾向,这都源于个体对体育运动积极主动的参与。由运动兴趣而形成的体育行为可以使个体获得更多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提高运动技能,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此外运动的动机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Ryan等人的研究表明“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其内在动机越强,就越能坚持锻炼”[10]。体育锻炼的动机与锻炼的坚持性呈正相关,外在动机能促使人参与体育锻炼,而内在动机的人更能长期、频繁地参加体育锻炼[11]。体育知识态度与因子1的相关度稍低一些,说明与其他因素比较而言不太重要。毛永革的研究表明,学生认识到的体育锻炼的价值与作用与坚持体育锻炼的长期性呈现高度相关(r=0.87),说明对体育自身价值与作用的认识是影响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12]。由此可见体育知识态度因素在体育锻炼行为的两个不同阶段所起到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子2集中反映个体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以及体育锻炼的效益。其中个体的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具有较高的相关度,可以说个体身体素质和健康现状是实现多种心理因素的必要前提,是体育锻炼行为的身体基础。因此体质健康因素与心理因素相辅相成,体质健康因素是心理因素的基础,心理因素对体质健康起促进作用。Epstein等人认为,虽然肥胖者比较倾向于选择如散步这种日常的中等强度活动,但在包括散步和攀登的公众干预活动中,肥胖者与正常体重个体相比,仍然表现较低的参与性[13]。女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的强弱与她们自身体型之间密切相关,其体育锻炼动机的42%变差是由克托莱指数改变所引起的[13]。

2.2 家庭层面影响分析

家庭层面一共有12个题项,采取特征值大于1的方法将数据统计结果进行因子分析,且各因素的负荷量均大于0.50,经过分析提取了2个公因子,并将其命名为“家庭文化健康意识”和“家庭经济及教育环境”(表3)。

家庭影响因素因子1命名为“家庭文化健康意识”,主要解释家庭的生活方式、对子女的交往方式、与子女互动情况、家长的体育知识结构、运动习惯及体育意识和行为、亲人的支持程度、家庭休闲娱乐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其中与因子1相关度较高的因素有家庭的运动氛围、家庭的生活方式及家教方式。说明这几个因素在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中产生重要的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往往与家庭的体育氛围联系密切,家长的体育思想、对体育的态度、意识和行为习惯都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是影响孩子体育参与的重要因素。姜晓珍在对学生家长参加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家长的体育锻炼行为与学生有无体育锻炼的习惯高度相关,有锻炼习惯的学生家长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高于无锻炼习惯的学生家长8.6%,无锻炼习惯学生的家长从不活动和不太活动的比例高于有锻炼习惯学生家长的11%,这反映了家长的体育锻炼行为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14];每个家庭的生活方式都有所不同,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也存在差异,家教的方式一般可分为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专制型的家长过于严厉,溺爱型的家长有失原则,放任型的家长丧失责任,民主型的家长尊重平等。由此可见只有民主型的家长才能做到尊重子女的需求,并支持和鼓励孩子的意愿。

表3 家庭层面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因子2所解释的是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教育理念、父母的性格以及对子女时间的监控与分配等内容,因此命名为“家庭经济及教育环境”。一般情况而言,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家庭,家长的教育理念可能会越好,对子女的监控程度就越合理。从几个变量的相关度看,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父母的性格两个变量与F2的相关度较高。家庭的经济状况与学生的体育消费呈正相关,即家庭经济条件好的父母愿意为子女投入体育经费。父母的性格在子女的教育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有时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家长的教育理念对子女的体育行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许多家长认为孩子没有疾病就是健康,他们这种只顾眼前的健康而没有认真思考孩子未来的健康如何得到保障的思想是非常狭隘的。由于学生和家长无法彻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好多时间都被所谓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各种培训所占据。

2.3 学校层面影响分析

学校层面共10个题项,将数据统计结果进行因子分析,采取特征值大于1的方法提取公因子,经过分析提取了2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和“学校的锻炼环境”(表4)。

表4 学校层面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包括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及职业素养等3个变量;学校锻炼环境则包括学校领导的锻炼意识和行为、领导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对体育的经费支持、教育评价机制、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场地设施的配备情况和同伴、朋友的支持等7个变量。因子1中的3个变量均是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也强调要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体育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教育过程。姜晓珍等的研究表明:67.9%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师对他们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起重要作用。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影响较大,有无锻炼习惯的学生对体育课、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程的满意程度均有显著相关[14]。

因子2中的7个变量是学校锻炼环境的集中体现,学校的决策者对体育的态度、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体育的经费支持也是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重要因素。学校领导的办学理念中如果没有强化青少年的体育教育,从根本上对体育教育的功能认识不到位,致使学校政策导向不能积极发挥对学生体育参与的指导作用。周俊辉的研究认为:学校领导对体育的态度、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学教育能力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外部因素[15]。体育经费是学校体育教育硬件设施配备的经济保障,如果体育场地设施配备不齐,就会使得课外体育活动条件不足,直接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效果。姜晓珍的调查结果显示,60%的学生认为学校比较重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认为学校不重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学生中,无锻炼习惯的学生比例高于有锻炼习惯的学生[14]。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评价方式也会对学生的体育行为产生影响,新教育理念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开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综合评价等。由于评价是主观性极强的活动,因此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2.4 社区层面影响分析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设施逐渐完善,全民健身中心、健身路径、健身广场和公园的配套体育设施等为青少年提供了良好的健身条件和环境。社区体育中有许多项目体现了娱乐性、健身性、自由性的特点,可以使青少年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中参与体育运动,一方面培养青少年的体育兴趣,促使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可以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体育运动可以提高人的身体机能和行为能力,通过对运动项目规则理解和遵守,可以增强生活中的规则意识。尤其对于青少年更具有现实意义,他们正处在价值观逐渐成熟的阶段,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他们与人交往的方式、形成良好的社会态度以及对待问题的正确的判断力,促进个性的形成与发展[16]。

社区层面共有14个题项,将统计结果相关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按要求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个数,结果符合要求的因子个数为3个,对应的累积贡献率为76.450%,说明这3个因子可以解释其他变量。根据包含变量所描述的指标将3个因子命名为“设施保障”“群体影响”“体育价值观”(表5)。

表5 社区层面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设施保障因子主要集中体现在小区健身器材的分布、小区场馆设施、健身步道的数量以及体育指导员的配备情况。由表5数据显示,与因子1相关系数相对较高的变量是小区健身器材的分布和体育指导员的配备。社区体育资源是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保障,体育设施是否完善直接影响社区居民的参与体育锻炼的效果。目前我省的体育惠民政策得到贯彻和落实,大众健身的场地和设施均按照“一场三馆一中心”的统一规格进行实施和验收;省政府非常重视全民健身工程,截止到2016年底,我省建成的乡镇健身工程有473个,全民健身场地15 910块,健身路径8 953条,城市覆盖率达一半以上。截止到2016年底全省拥有注册的社会指导员人数已经突破8.5万人,他们是指导大众科学健身的有力保障[17]。

体育价值观因子主要体现运动场所对青少年体育行为的影响、公共媒体的体育宣传力度、国际重大体育赛事、体育明星效应、社会体育价值观和社区所在锻炼场所的空间布局等。表5显示,与F2因子的相关系数较高的是国际重大体育赛事和体育明星效应及众媒体的宣传力度,国际重大体育赛事是通过竞技运动的平台,增加各国家之间的体育文化交流活动。媒体带来的明星效应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毕忠旋的研究表明:青少年能够正确对待和欣赏体育明星表现出来的外在美,受体育明星影响的青少年对体育功能的认识较好[18]。

群体影响因子主要集中体现社区组织竞赛活动、社区锻炼群体数量、体育文化宣传力度以及体育健身知识的普及等方面的内容。其中与因子2相关系数较高的是社区锻炼的群体数量和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社区体育锻炼群体一般是小区或附近的居民以特定的运动项目为纽带而组织在一起自发的锻炼群体,锻炼的内容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有广场舞、民族舞、交谊舞、快走队等。Estabrooks的研究表明,在团体锻炼项目中团体凝聚力的增强有助于坚持锻炼,锻炼群体的规模也影响锻炼的坚持性,小群体中的个体比大群体中的个体表现出较高的坚持性的趋势,然后大多数的个体常常不喜欢自己单独锻炼[19]。一旦社区锻炼的群体数量增加到某种程度,就会影响和带动社区的居民参与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中,形成全民效应。社区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也是促进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李勇勤等通过调查认为体育新闻宣传对大学生“对体育的意义、概念的认识”“运动水平提高”及“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等方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0]。

2.5 政策层面影响分析

政策层面共有10个题项,将统计结果相关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按要求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个数,结果符合要求的因子个数为2个,对它们分别命名为“体育行政执行”和“政策资源保障”(表6)。

政策层面被认为是改变个体行为最重要的层面。因为政策和法规的影响面是巨大的,它能从宏观上多层面地对公众的意识和行为产生影响[21]。体育行政执行因子集中反映的是国家体育工作的指导性的文件和政策条例等内容。其中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文件和国务院7号文件以及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都是推动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指导性文件,具有宏观的导向性。我国近20年来所制定的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相关政策,都得到了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积极响应和落实,如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是根据体育事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的内容,结合相关的法规文件精神,专门为青少年群体特制的。

表6 政策层面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政策资源保障因子主要是针对教育执行部门对政策的实施情况和保障等相关内容。其中政府对推进体育工作的支持程度以及学校落实体育政策的真实性是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重要因素,政策的提出只能是纲领性的条文,如果行政职能部门贯彻实施的效果不好,青少年在成长中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因此未来政策的制定仍应以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为核心目标,对锻炼的要求力求完善和详细,并结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不同发展阶段特征不断地修订锻炼的标准、评价和激励机制,以求青少年在每个成长阶段都有明确的体育目标,实现锻炼过程的有效性,提高锻炼的效果。

3 社会生态学模型五水平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运用生态学模型理论来研究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相关因素,有必要全面了解这些因素在生态学模型中地位和作用,从而通过揭示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继而制定针对性的干预策略。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从5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即个体层面、家庭层面、学校层面、社区层面和政策层面。通过数理统计对上述5个层面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层面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了显著的水平,说明各层面均能很好地解释其影响因素(表7)。

表7 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各层面间的相关系数

这5个层面中,个体层面属于微观系统,家庭、学校和社区层面属于中观系统,政策层面属于宏观系统。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是多个系统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交互作用意味着不同因素同时发挥作用,如促进青少年每天保证锻炼1小时的相关教育,与国家宏观政策“阳光体育”工程的具体措施结合起来共同促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4];McLeroy等提出:“生态学模型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并探索不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21]。此模型指出了多层因素的问题,强调所有层次的因素都纵横交错、相互作用于个体、人际和小组、组织和机构、社区和政策。因此家庭、学校和社区因素可以共同作用于个体,影响个体的行为变化的发展方向;政策因素通过制定宏观制度和法规促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

4 结论

1)个体层面上,体育参与动力因素是锻炼坚持性的关键因素,体质健康因素是产生锻炼行为的重要因素。

2)家庭层面上,家庭的运动氛围和生活方式可以促使学生产生体育行为,家庭的经济地位提升可以改善家庭锻炼环境,家长锻炼意识的增强可以影响学生的体育行为。

3)学校层面上,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是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是学生体育锻炼的物质保障。学校体育教育的水平离不开教育决策者的重视和支持。

4)社区层面上,设施的配备情况直接影响青少年的体育参与;价值观可以促使青少年提高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并参与其中;群体影响也会促使青少年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5)政策层面上,体育行政执行和政策资源保障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具有宏观导向作用,可以促进和推动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持续发展。

6)总体看,青少年学生的个体水平是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必要条件,而家庭、学校、社区等因素影响个体体育锻炼行为变化发展的方向,政策因素是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强大推动力量。只有综合考虑各相关因素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地了解青少年体育锻炼发展的特征,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通过有效的途径推动他们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1]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2-94.

[2]张子龙,马军,付连国,等.中国2010年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2(4):142-146.

[3]李石庄.体育锻炼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4]司琦.阶段变化模型的现场应用及启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9-24.

[5]Humpel N,Owen N,Leslie E.Environment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dults participation in physical activity[J].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02,22(3):188-199.

[6]Hillesdon M,Thorogood M,White I,et al.Advising people to take more exercise is ineffectiv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 in primary ca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02,31(4):808-815.

[7]Sallis J,Owen N,Glanz K,etal.Ecologicalmodels of health behavior and health education: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M].2nded.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7:403-424.

[8]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244.

[9]邱茜.上海市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生态学模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10]Ryan RM,Frederick CM,Lepes D,et al.Intrinsic motivations and exercise adher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97,28:335-354.

[11]张文桥.影响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自身因素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0):5-23.

[12]毛永革.影响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若干因素的调查分析[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6(3):68-70.

[13]陈善平,潘秀刚,张中江,等.体育行为认知决策理论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16-24.

[14]姜晓珍,白文飞,徐玲.影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外在因素调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4,33(3):342-344.

[15]周俊辉,吴强松,郎杭君.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9):118.

[16]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7-118.

[17]苏晓红.辽宁大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运行现状、问题及优化路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2):40-46.

[18]毕忠旋.体育明星对石河子市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影响[J].商情(财经研究),2008(6):143.

[19]Estabrooks,P.A.Sustaining exercise participation through group cohesion[J].Exercise and Review,2000,28:63-67.

[20]李勇勤,严海平,王丹,等.体育新闻传媒对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21(3):27-28.

[21]李小英,燕子.生态学模型在锻炼心理学中的应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6):765-768.

责任编辑:乔艳春

Related Factors of Adolescents’Physical Exercise Behavior Based on Social Ecology M odel

SU Xiaohong1,LIBingguang2,TIAN Ying1
(1.College of Sports Science,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4,Liaoning,China;2.Drug Control Department,Criminal Investigation Police University of China,Shenyang 110854,Liaoning,China)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elated factors of adolescents’physical exercise behavior,this paper used questionnaires,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o analyze the ecology model of health behavior.In addition,based on the model,this paper also analyzed the related fact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ividual,family,school,community and policy,explor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various factors,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intervention strategies,and promoted the formation of adolescents’physical exercise habit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motivation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the health protection of physical fitness are themost important for the adolescents to exercise and persist in exercise.Besides,family health awareness,economic condition,education environment,PE teachers’professional quality,exercise environmentof school,community exercise facilities,sense ofworth and group influence,etc.,all these factors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adolescents’physical exercise behavior.Sports adm inistrative execution and policy resources guarantee factors are the driving force of adolescents’physical exercise behavior.

ecology model;adolescents;exercise behavior;influence factor

G804.82

A

1004-0560(2017)04-0070-07

2017-06-25;

2017-07-0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转型期我国城市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与锻炼习惯的教育干预研究(14BTY055)。

苏晓红(1977—),女,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层面体育锻炼因子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基于选项层面的认知诊断非参数方法*
山药被称“长寿因子”
直径不超过2的无爪图的2—因子
巧解难题二则
扮靓爱车拒绝潜伏危险因子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