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良渚
2017-09-07胡建君
文·图/胡建君
大美良渚
文·图/胡建君
据《人类简史》的统计,当时地球上尚有数千个人类文明。但到了公元前2000年,这个数字减少到一千多个。史前中国曾经有过两条辉煌的玉文化带,最早的一条,贯穿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将东北和东南连成一条南北纵贯的新月形地带,自辽东半岛经海岱地区一直延伸到长江三角洲,又从东南经由中原转向西北,熠熠生辉。两条玉文化带,一纵一横,交相辉映,始于红山文化,继以大汶口文化,成于良渚文化,集大成于由良渚文化联手龙山文化融合而成的中原夏文化。
如果说西辽河流域的的红山文化玉器整体风格属于大气、开阔而飞扬的写意路线,以“形”致胜;那么环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玉器因其纹饰精细而诡谲,则带有细节纷繁的工笔色彩,因“工”出彩。两种细节风格不同而一样具有超凡想象力的美学风格,铸就了中国新石器晚期玉器工艺的双塔式构成,从而分别对后世玉器审美与工艺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良渚文化玉器的渊源传衍脉络比较清晰,上承马家浜、崧泽文化,下启西周、战国细腻雕琢风格的先河,成为中国玉器文化的典型代表。
良渚玉龟
良渚玉鹰
良渚玉梳
良渚神徽纹玉镯
良渚遗址
良渚,乃现今浙江杭州余杭区的一个地名,字面含义是“侧面形状如半个波浪的小洲”,名字就像一个浪漫的传奇。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主要位于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与杭州湾地区。范围东到上海,南至钱塘江,西以茅山、天目山为界,北达长江一带。近海,基本地形为平原,也有小丘陵,更有大片的湿地,一向气候温润,雨量丰沛,虫行兽奔,鸢飞鱼跃,是适合于人类生息的好地方。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期偏早的河姆渡人、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晚的崧泽人和中期的马家浜人均生活在这片地域内。有学者认为,这几种文化之间有一种承续发展的关系。
在已发掘的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极其珍贵的玉器,甚至有类似文字的符号、独具特色的陶器群、漆礼器、高等级墓地、城堡、祭坛、水利工程和城址的遗存。种种因素加在一起,使良渚文化的重要性上升到无以复加的地位,可以确认为中国南方史前最发达的文化。良渚,已经处在早期国家阶段。
良渚的莫角山遗址发现了巨大的土台,考古学家认为它就是良渚人的祭台。瑶山祭坛遗址又是一个实证,遗址平面呈方形,由里外三重组成。这是一项经过精心设计,认真施工,具有特定用途的建筑。
2007年,良渚古城横空出世,这是长江中下游首次发现的规模巨大的新石器时代古城遗址。在古城内,有宫殿式建筑、高等级墓地,城外有祭坛、高等级陶器作坊、玉器作坊等,参差错落,巍然有序,国之都城的模样呼之欲出,堪称五千年前的紫禁城。良渚城墙厚度竟然超过明清时期。古城西面又先后发现十余条水坝,完备的水利系统赫然在目。这些水坝由草裹泥堆砌而成,碳14测年数据结果显示为距今四五千年。水坝可形成一个八平方多公里的水库,上游修筑高水坝,可以将山区的木头等资源运下来,轻松漂流到古城,从而取代低效的人工搬运,如此种种,确乎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曙光。
从墓葬埋瘞方式上看,红山文化的墓葬多是积石塚,在山岗上用石片堆垒起墓穴,上面再盖上石板和土,由于地势较高,又是石头层层堆砌,所以玉器保存状态基本良好。良渚文化的墓葬一般是堆土为葬,距离地表较浅。由于数千年地表土壤不断自然堆积,有些墓葬也有了一定深度。正是由于墓葬距地表浅,所以良渚文化玉器出土的时间很早,考古报告曾记载,在西周墓室的挖掘中已有典型良渚文化特征的玉器出土品。最近数十年来由于大兴土木,大量良渚文化玉器得以面世,大多散落于民间与各大藏家手中。
典型器物
良渚文化出土玉器中,目前已经定名的种类有: 琮、璧、钺、璜、环、瑗、玦、觿、镇、匕、镯、带钩、勺、纺轮、镰、耕云器、三叉形器、柱形器、锥形器、半圆形器、月牙形器、圆牌、牌饰、梳背、钺冠饰、钺端饰、器座、器纽、柄形器、弹形器、条形饰、半瓣形饰、管、珠、坠、串饰、人、蛙、鸟、鱼、龟、蝉镶嵌片等四十多种。
良渚莫角山遗址的祭台沧桑在目,而具体的祭祀情景已不得而知,但是,莫角山和反山等遗址中留下了两种重要的祭器:玉琮与玉璧。
“琮”之名,始见于《周礼》等古籍,但其形制描述一直多样。南宋之后也有人称其为“镇圭”。乾隆的案头,就有一件良渚文化的大玉琮,他按照玉琮内圆直径的大小配了一个景泰蓝的小水桶卧在里面,作为案头花插,并吟诗一首。
光绪十五年(1889),著名金石学家吴大澂在《古玉图考》书中,引述嘉庆年间文字学家钱坫的说法,玉琮实物才被正式确定为“琮”,从而结束了玉琮名不副实的局面。
关于玉琮的用途,更加众说纷纭,大致有“男性祖先说”“地母女阴说”“图腾柱说”“礼地说”等,但一般认为玉琮与宗教祭祀、财富权力有关,有着沟通天地的神秘力量。
良渚出土的璧造型基本一致,为薄圆形,中孔,以素面居多。以反山12号墓为例,此墓出土黄玉璧两件,直径12厘米左右。两件璧均出土于墓主人右臂部位,可能铺垫或系于右臂位置。此墓出土玉琮计有六件。纹饰繁复、精美,四个角上刻有精致的兽面纹,每一面的中部凹槽上下两部位都刻有神人骑兽图案。此件玉琮当时被考古学家称为“琮王”。其余五件玉琮位于左右上肢两侧。
良渚飞鸟玉簪饰
良渚弦纹玉镯
用玉来祭祀神灵的具体场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虽然这段文字记载的是周代祭天地之礼,或可以据此猜测良渚之礼,以玉璧祭天,以玉琮礼地。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中,易经第一卦为乾,歌颂的是天;第二卦为坤,歌颂的是地。有天地,才有了人类万物,最高之道,乃天地之道。以礼乐来整合天地,侍奉鬼神,谐和 万民,实现丰收。以琮、璧等祭祀天地的仪式,在良渚时期就已颇具规模了。
如果说墓主人执璧、握琮是掌握神权的标志,那么秉钺便是掌握军权的象征, 也是反映良渚文化先民贵族身份、等级的物化形态的两个主要标志。
玉钺大多出自于级别较高的良渚大墓。良渚反山遗址12号墓出土玉钺一套三件,此钺南瓜黄色,有透明感。上部有孔,刃角上部有神人骑兽纹,下角为浅浮雕鸟纹。还配有瑁和镦,均为黄色,瑁身上也有神人骑兽图案,通体刻有卷云纹。当这具钺捆绑在把柄上,柄的上顶戴着玉瑁,底部插入镦中,在阳光下宝光四射,何其华丽。
礼与乐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礼别异,强调的是社会上人的等级,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威权和地位;乐则重在和乐人们的情感,让社会各色人等在同乐的情景下实现和谐。联系到良渚祭天礼地活动,可见中国祭祀、礼乐活动的雏形当在良渚已经具备。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百物之产,以事鬼神,以谐万民,以致百物。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