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弘:奉法者强则国强
2017-09-07何家弘,闻涛
何家弘:奉法者强则国强
本期客座总编辑:
何家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教授、反腐败法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行为法学会副会长,国际足联道德委员会委员。
何家弘是著名的法学教授,始终关注着法学的前沿话题;他同时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闲暇之余开始了小说的创作,还收获颇丰。他认为,推进法治,一方面要培育法治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法治文化不能局限在法律活动的范围内
《检察风云》:您是一个法律专家,在致力于学理研究的同时还写了《洪律师探案集》的推理小说,这在业界并不常见。怎么会想着写小说?是否有些思想试图通过小说表达?
何家弘:我是法学教师,又是业余文学爱好者,所以我在编写法学著作之余,还创作了五部犯罪悬疑小说。由于我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研习法学的心得融入文学作品之中,所以这些小说也可以称为“法学读本”。从五部小说所涉及的法律内容来分,《血之罪》是刑事错案读本,《性之罪》是证据调查读本,《X之罪》是渎职犯罪读本,《无罪贪官》是腐败犯罪读本,《无罪谋杀》是刑事证据读本。如果说前三部是从文学到法学的创作,那么后两部则是从法学到文学的写作。在前三部小说的创作中,我是先有生活中的案例和故事,然后加入法学的内容。在后两部小说的创作中,我却是先有法学或法治的主题,然后再根据生活积累去编写案例故事。作为一个文学写作者,我喜欢前者。作为一个法学教书人,我青睐后者。
我认为,推进法治,一方面要培育法治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由于“文化”具有普遍性和大众性的特征,所以,法治文化不能局限在法律活动的范围内,应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文学则是在社会中传播法治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欧美那些法治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往往都有深厚的法治文化积淀,而且多有丰富多彩法治文学,包括小说和影视作品。中国要建成现代法治国家,就必须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也要加强法治文学的创作和推广。如果说在二十年前写小说初动力是圆梦——年轻时的文学梦,那么后来连续创作“洪律师探案集”的一个愿望也就是要传播法治文化。
《检察风云》:您最近当选为国际足联道德委员会调查庭的委员,您在这个委员会主要负责哪些工作?
何家弘:根据《国际足联道德守则》(FIFA Code of Ethics)的规定,道德委员会负责调查和处理全球范围内与足球有关、但与足球赛场活动少有联系或无联系的违反法规或道德的行为,特别是足联内部人员涉及贪腐、种族歧视、操纵比赛等问题的行为。2015年12月,道德委员会决定对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和副主席普拉蒂尼因涉嫌贪腐而进行罚款并禁止参与任何足球活动,即时限长达八年的“禁足令”。该决定令世人对该委员会刮目相看。道德委员会由调查庭和裁决庭组成,前者负责案件调查,犹如检察官;后者负责案件审判,犹如法官。道德委员会共有16名委员,调查庭和裁决庭各八名,包括主席和副主席。我是调查庭的委员。
奉法者强则国强
《检察风云》:您说,法治要成为一种信仰,也要成为一种行为习惯,该如何理解?
何家弘:我认为,法治只能成为小众的信仰,特别是我们法律人的信仰。法官、检察官、律师,也包括我们法学教师,应该把法治作为我们的信仰,这样才能使我们能够在具体的工作中,在我们的职业行为上,体现这种追求。
对于普通的民众来讲,其实法治主要是一种行为习惯,即遵守法律、按规则做事的习惯。怎么才能够让人们养成依法做事的习惯?中国的老祖宗有一句话讲得非常好,那就是“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国家不可能持久的强大,如果在一个国家里面遵纪守法的人能够成为强势的群体,这个国家就能保持强大;如果在一个国家里面,遵纪守法的人、老老实实按规则做事的人,成为弱势群体,成为吃亏倒霉的群体,这样的国家就很难保持强大。当下中国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奉法者不强。如果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养成法治习惯,形成一种奉法者强的社会环境,中国的法治就实现了。
《检察风云》:在现实中,有时会出现行政干预司法的情形,这对全面依法治国是个重大挑战。对此您有哪些建议?
何家弘: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认为,独立公正司法是法治的保障。提升独立公正司法可有三条路径:其一是司法机关的独立,例如,我国这一轮司法改革中的“去地方化”。其二是司法人员的独立,例如,我国这一轮司法改革中的“去行政化”与“员额制”。其三是司法程序的独立,例如,从侦查中心转向审判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保障刑事庭审程序的实质化,就有助于使司法决策程序独立于行政决策程序或政治决策程序。
《检察风云》:您曾说过,在反腐上,“严惩莫如严查,严查莫如严防”。这是为什么?
何家弘:打击腐败的基本方法是查办,而基本策略则包括严查和严惩。从犯罪学的角度来看,查办腐败案件还具有犯罪预防的功能,既包括把罪犯关进监狱乃至处以死刑的个体预防,也包括威慑潜在犯罪人的一般预防,而这些都是通过刑罚来实现的。对于反腐败的治标效果而言,后一种预防更有价值,即通过刑罚的威慑来阻止官员步入贪腐的歧途。刑罚威慑力的大小,主要依赖于两个因素:其一是刑罚的严厉性,如判处几年监禁抑或无期徒刑乃至死刑;其二是刑罚的现实性,表现为实施犯罪后被查获并适用刑罚的概率。对于预防犯罪来说,后者的效力大于前者。一个国家在制定反腐败对策时必须考虑腐败犯罪的性质等情况。如果是个体性腐败,那么反腐败的对策就可以是严惩犯罪者,威慑一般人。俗话说的“杀一儆百”也比较有效。但是面对制度性腐败和社会性腐败,人们就不能迷信“杀一儆百”的效用了。
就严厉打击的威慑力或犯罪预防效果而言,严查的效果要大于严惩。没有严查,严惩就像个“稻草人”,起不到震慑贪官的作用。另外,对于那些意图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盗窃等类犯罪的人来说,刑罚的严厉性可能是其考虑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是对于那些面临贪污受贿之考验的官员来说,其考虑的主要因素则是被查处的可能性。腐败犯罪与杀人等犯罪不同,多为持续犯。杀人一般都是一次实施的犯罪,因此犯罪人在一开始就要考虑刑罚的严厉性。腐败则多为持续犯罪,如多次受贿,一步步从小贪走向大贪,因此在一开始往往想不到刑罚的严厉性。“受贿判死刑”是遥远的警示,“伸手必被捉”更具有现实的威慑力。总之,通过威慑来遏制腐败,杀一儆百不如有贪必肃。
推进错案救济制度改良
《检察风云》:去年,聂树斌案尘埃落定,但人们也看到,错案一旦发生,纠正起来困难重重。您多年研究刑事错案,可否简要谈谈目前错案救济制度的一些漏洞和解决此项问题的建议?
何家弘:这些年,一提到聂树斌案,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一个字就是“难”,它几乎是全方位地揭示了我国错案救济制度的漏洞和弊端。一方面,我国的错案复查和再审确实存在法律规定的证明标准不够合理和不够明确之处,错案复查的主体和程序也存在自查自纠和暗箱操作之弊。另一方面,聂案的复查过程也让我们看到了纠错背后的利益纠葛和驱动,以及个体和群体行为之阴暗。在聂案的复查纠错过程中,最高法院的一些作法还是值得肯定的,譬如“异地复查”和“民代听证”。
我建议,我们应该借聂案改判的声势,进一步推进错案救济制度的改良,从“异地复查”转向“异体复查”。 具体来说,在最高检察院和各省市自治区检察院分别设立“申诉案件复查委员会”,聘请30至60名品行端正且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法学教授、执业律师、新闻记者、民众代表为兼职复查委员,再为每个复查委员配备2名助理。助理可以由法律院系的研究生以实习的方式担任。针对基层法院和中级法院的判决和裁定的申诉,由省级检察院组织复查。针对高级法院的判决和裁定的申诉,由最高检察院组织复查。各检察院的申诉部门仍然负责受理申诉、立案审查以及案卷管理等日常工作,但每个申诉案件的正式审查决定要由三名复查委员组成的复查组作出。复查组在每个案件的复查过程中至少举行一次公开的听证会,并享有调查取证权。如果复查组认为该案可能为错案,便提交法院再审,而法院必须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启动再审。如果复查组认为申诉理由不能成立或者不符合启动再审的条件,应作出驳回申诉的裁定并给出具体的理由。当事人对于驳回申诉的裁定享有一次申请复议的权利。复查委员会在接到复议申请之后应另外组成三人复查组进行复议。如果复议结果是维持原裁定,则该裁定为终局决定。检察院要保障复查委员会的工作条件和经费,包括复查委员及其助理的劳务报酬。最高检察院应制定“申诉案件复查委员会”的工作规则,可以借鉴仲裁委员会的工作模式。
采写:闻涛
编辑:郑宾 393758162@qq.com
山东青岛迎高温天火烈鸟优雅度步享清凉
山东青岛森林野生动物世界里,火烈鸟在水池中优雅地觅食享受清凉。(图/东方IC)
国办:年底前全面禁止进口环境危害大的固体废物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明确,要严格固体废物进口管理,2017年年底前,全面禁止进口环境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固体废物;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通过持续加强对固体废物进口、运输、利用等各环节的监管,确保生态环境安全。保持打击洋垃圾走私高压态势,彻底堵住洋垃圾入境。
通州:共享单车不停电子围栏将受罚
通州是北京最早试点电子围栏的地区,但五月起就启动的试点,尚未发挥明显的约束力。因为现阶段单车不入栏没有惩罚性措施,只有引导性措施,即停车入栏会收到感谢短信,没有入栏则会接到请注意把车停到围栏内的警示短信。但这样的“温柔”手段难以破解共享单车的停车乱象。预计通州很快会推出共享单车电子围栏系统罚则,对于违规停车者是直接罚钱还是采取持续计费的方式,有关各方还在与企业加速协商。据悉,西城、大兴、亦庄也很快将推行共享单车电子围栏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