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朝是否避讳的考证
2017-09-06李梦姣
李梦姣
摘要:作为封建社会强调纲常礼法、尊卑伦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避讳成为中国文学一大特色。历代学者都认为避讳成于秦。《史记正义》中提到因庄襄王名为子楚,所以秦朝时讳楚为荆。但是查找史书和其他文献可以发现,没有讳楚为荆这一做法,只是书写习惯使然。据此可以作出大胆猜测,秦朝并不避讳,至少秦不讳楚。
关键词:避讳;讳楚为荆;秦不讳楚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独特产物,古人在说话或者书写时,遇到帝王、圣贤、尊长的名字,不直接说出或写出,随着封建社会逐渐加深成为强调纲常礼法、尊卑伦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史讳举例》[1]P108中,陈垣先生认为,夏、商之前还未避讳,西周至先秦的避讳并不严格,当时的讳名是指避死者之名,活着的人,即使是天子的名也不必避讳。关于秦时避讳情况,历代学者几乎都认为是避讳的。《史记》中,关于秦二世二年一月司马迁书为“端月”一处,司马贞《索隐》[2]P2561认为“二世二年正月也。秦讳正,故云端月也”,可以说是秦“讳正为端”的发韧之处。此后历代学者均沿袭此说,就当前所能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关于秦朝避讳的新观点很少见。避讳是否真的成于秦?重新考证史实不难发现,其实秦朝是不避讳的,本文以“秦不为庄襄王讳”为出发点,佐证这一观点。
自古以来,避讳常用的方法有大概有三种,无非是改字、空字、缺笔,改字之例显于秦。《史记·秦始皇本纪》[2]P162:“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剪,强起之,使将击荆。……虏荆王。《正义》:秦号楚为荆者,以庄襄王名子楚,讳之,故言荆也。《索隐》:荆王负刍也,楚称荆者,以避襄王之讳,故易之也。”则可谓秦讳楚为荆的发轫处。这一观点为唐宋以来历代的众多学者所沿袭,其依据却不可靠。从其作者来看,《正义》作者为唐张守节,《索隐》作者为唐司马贞,汉唐之间相差八百年,且唐正避讳之风盛炽之时,我们可以料想张守节、司马贞二人在为《史记》作注解时,或多或少都会因带上时代色彩而引古绳今,以唐例汉。因此,在《索隐》和《正义》中提出“讳楚为荆”也不奇怪了。以此作为论断秦朝避讳的根据自然是不可靠的。我们还可以从史书和其他文献记载中,得到更多反证。
首先,“荆”“楚”二字互易或并称,属通例或惯习,不能单凭古人行文前后说法不同,就断定“讳楚为荆”。许慎《说文解字》[3]P37:“楚,丛木,一名荆也,从木疋声”,“荆,楚木也”。《诗经·周南·汉广》[4]P281:“言刈其楚”。《诗集传》[5]P6:“楚,木名,荆属”。《诗经·商颂·殷武》[4]P627:“挞彼殷武,奋伐荆楚……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沈括《梦溪笔谈》[6]卷二十五《杂志》二:“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可见,“楚”国之名由“荆”之名而来,并不是由“楚”而讳为“荆”。我们从材料中可以发现:楚实有“荆”“楚”二名,所以才有秦以“荆”讳代“楚”的可能,秦前、秦后荆楚互易并不能说明秦以“荆”代“楚”非出于避讳。
其次,文献资料中“荆”字屡见。尤其是与秦同时代的文献中并不避“楚”。与秦始皇为同一时代的韩非在《韩非子》一书中,“荆”“楚”就多处并用,经统计,《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有一段不到二百字的文中,就出现了7个“楚”字。即:“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涿谷上……楚人未及济……请使楚人半涉未成列而击之……今楚未济而击之……请使楚人毕涉成阵而后鼓士进之……楚人众而宋人寡……楚人已成列撰阵矣”[7]P125。韩非子在其文中有一处就全部称“楚”为“荆”,“以报天下之怨,而先攻荆,荆令尹患之曰:‘夫韩,以秦为不义,而与秦兄弟,共苦天下,己又背秦,先为雁行以攻关,韩则居中国,展转不可知。”[7]P211-212
故“荆”乃“楚”之旧称,二字互易,由来已久,且被视作习以为常。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用“荆”代替“楚”自古已有,并非避讳。据统计,“楚”字在《吕氏春秋》中反复出现约达67次之多。如若避讳,吕不韦及其门客怎么可能不以荆代楚?再者,司马迁是汉朝人,作《史记》并没有必要为秦人讳。同样,始皇帝时期丞相李斯,也不为秦庄襄王讳。李斯在《谏逐客书》[2]P1982上云:“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狱中上书》[2]P1986曰:“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罪一矣。”郭沫若先生[1]P108也认为:“陈垣《史讳举例》首标避讳改字例,其讳‘楚言‘荊之说不确。古彝器中已多称楚为荆,称荆不自秦始。未可讳也”。以上多条例证足以证明:秦人并不讳“楚”。甚至可以做出大胆猜测:秦时并不避讳。
参考文献:
[1]陈垣.史讳举例[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6]沈括.梦溪笔谈[M].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
[7]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韩非子[M].北京:中华书局,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