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而生,为爱而死
2017-09-06姜婉婷
摘要:斯蒂芬·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小仲马的《茶花女》分别创作于不同时代,两位作家却通过相似的笔触,将各自的人生经历展现于作品中的人物身上。通过对两位女主人公辛酸爱情历程的描写,深刻展现了女性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命运的无奈。批判了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精神空虚和道德败坏。身为男性作家,他们通过女性的眼光来观察社会,更具有说服力。本文将从相似主题的历史社会原因,相似意象的解读以及不同性格的对比这三个角度对两篇著作进行对比分析,以展现两部作品的异同。
关键词:茶花女;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爱情观
一、不同时代下相似的主题和命运
小仲马的《茶花女》发表于19世纪中期,而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发表于20世纪早期。相同的是两篇作品都出自作者的亲身经历。
小仲马曾与巴黎名妓玛丽·杜普莱西一见钟情。但为了维持生计,玛丽与小仲马热恋的同时还要和贵族和商人们保持情人关系。小仲马盛怒之下选择与玛丽绝交并出国。几年后小仲马回归法国时玛丽早已不在人世,而在她病重时昔日的追求者也都弃她而去。这段悲伤的爱情使小仲马满怀悔恨与思念,并写下了这本《茶花女》。而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半个世纪后发表的中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同样源于茨威格在真实生活中收到过的两封“陌生女人”的来信。该作品展现了茨威格对自己以自我为核心的价值观的怀疑和反思。《茶花女》的故事发生于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家统治下的法国巴黎,通过妓女玛格丽特的命运展示了现实社会的黑暗。而茨威格的 《来信》中,由于作者重视心理描写,因而故事情节和时代背景都被作者刻意忽视,但从小说的主题中也不难发现资本主义社会下女性地位的卑微。两篇小说都在歌颂女性无私爱情的同时暗示了资产阶级对女性的践踏和摧残。
二、相似意象:“白茶花”和“白玫瑰”
《茶花女》中高级社交妓女玛格丽特,因为每天去剧场随身三样东西中总有一束白色或红色茶花,而被成为“茶花女”。一个月里二十五天玛格丽特带的茶花是白的,另外五天她带的茶花却是红的。作为小说中主要意象,红茶花象征着她美艳的脸蛋和奢华生活。而白茶花则象征着她纯洁的灵魂。“茶花女”成了玛格丽特的代名词,让人们在提到她的时候想到的不再是社会底层的妓女,而是一个茶花般高贵的女子。玛格丽特对爱情的憧憬就像白茶花一样单纯,一心想着抛弃过去和阿尔芒去意大利开始新的生活,而她追求爱情的态度则正如红茶花一般热烈,为了自己所爱可以付出生命的代價。
《来信》中,只因小说家R让陌生女人随手拿走一只白玫瑰,从此陌生女人每逢小说家生日都会送去一只白玫瑰,白玫瑰成了陌生女人的一个化身、一片情分、一缕呼吸,陪伴在小说家身边。即使在信的末尾陌生女人临终之际,她仍然为以后不能在小说家生日送上一只玫瑰而遗憾,她悲叹道“现在谁会在你的生日送你白玫瑰呢?啊,花瓶也将是空的了,我的一缕呼吸,我心底的一片情分,往昔一年一度围绕在你身边,从此也即烟消云散了!”白玫瑰代表着纯洁和高贵,既代表着小说家R在陌生女人心中的高贵形象,也象征着陌生女人的爱如白玫瑰般纯洁、干净,没有任何利益因素混在其中。同样是纯白的花朵,代表着两个纯粹的灵魂,同时白色花使人联想到西式葬礼,也暗示了两个女人不得善终的悲剧人生。
三、不同的性格特征:抗争和服从
玛格丽特原是个纯洁无暇的农家姑娘,因生活所迫到巴黎谋生却无奈沦为娼妓,凭借天生丽质很快成为上流社会的交际花。但她却只是男人的玩物,没有真正的朋友和爱情,金钱是这个社会衡量人的唯一标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酷而自私。因而当玛格丽特结识了阿尔芒后,在真正的爱情面前,她执着地追求,奋力地抗争,无私地捍卫。为了和阿尔芒一起去意大利生活,她卖掉了马匹,当掉了自己的首饰衣物。而面临阿尔芒父亲以女儿相逼时,她选择了牺牲自己的爱情,独自承受,她悲惨的结局我们也在小说开篇就得以一见。玛格丽特虽然出身低贱,却为了守卫真正的爱情付出了自己的一切。
相比之下陌生女人的爱情则更倾向于传统的一厢情愿。为了小说家R,她不惜妓女般地委身,为了抚养她们的孩子,她不惜去卖身,即使很清楚小说家甚至连自己的脸都记不得也认不出来,她仍然觉得没有关系,她不能给小说家增添哪怕一丝的烦恼。陌生女人的爱是自我牺牲和对命运的顺从,没有一丝锐气和抗争。
对于爱情,茶花女和陌生女人都是勇敢的,但茶花女的爱情更具有反抗精神,妓女出身的她以自己的方式与社会和命运进行着抗争,但出身普通人家的陌生女人却因为在爱情中委曲求全而全盘牺牲沦落为妓女。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选择,最后却殊途同归。
四、结语
不同时代、不同作品中、不同性格的两个女人却有相似的爱情观和命运,作者将自己生活时代的现实经历放大了再演绎在读者面前。茶花女和陌生女人都爱爱情胜过爱自己,她们的爱都是生长在黑暗中的白色花朵,一生都活在对爱情阳光的期待中,她们为爱而生,为爱而死。
参考文献:
[1]高中甫.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经典[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159.
[2]董强译.(法)亚历山大·小仲马著.茶花女[M].上海三联书店,2009.
[3]孙建,吕莹莹,徐加新.谈“茶花女”玛格丽特的人生悲剧原因[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
[4]李宁梓.爱情的执着与牺牲——《茶花女》玛格丽特人物形象分析[J].新余高专学报,2007.
作者简介:姜婉婷(1995.12-),女,吉林省人,中央民族大学本科在读学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