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博物馆建设中的问题
2017-09-06叶洲波
叶洲波
摘要:近年来社会的不少行业都在探索“互联网+”模式,无论是博物馆发展需要还是受数字化大环境的影响,传统博物馆必须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以解决目前发展瓶颈。由于种种因素,博物馆在发展“互联网+”模式上,在数字博物馆、公共服务建设中碰到不少难题。
关键词:互联网+;数字博物馆;公共服务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加快推进,全国各地都陆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同时为了城市文化品位的提高,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各省县市博物馆开始大建新馆或者改、扩建旧馆,每个博物馆的展览也兴起了一股新的多媒体技术展览热潮。但在这些展览中,较多存在展品陈列形式基础薄弱和研究成果支撑不足的问题。偏远山区的博物馆在这个问题上体现明显,尤为严重,直接导致了博物馆展览的质量低、陈列水平难以提高。同时,各地为了追求优秀的博物馆形象,争取更漂亮的业绩数字,对展览数量也是以“快、多”为重,每年不断推出二三十个临时展览。看上去展览内容十分多样,目不暇接,但是喧哗的背后是宣教人员的疲于奔命、观众体验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直接表现在一些经济较落后的县市博物馆只单纯引进省流动博物馆的多个图片展和一个实物展,而具有本土特色或自主策划的展览则少之又少。这种情况也导致了来博物馆参观学习的观众群对本土城市化的价值认同度不高。由此可见,我国的博物馆行业在“互联网+”模式建设中依然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
【数字博物馆建设方面】
20世纪初,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的博物馆开始尝试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宽自身的发展渠道。时至今日,数字博物馆网站基本成为博物馆建设中的必然选项,并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组织构架与运作方式。博物馆建立互联网网站的优势也日趋显现。最直接表现在博物馆网站的建立突破了博物馆在空间上的限制,改变了博物馆的展示方式,将博物馆概况、展览陈列、藏品研究、实时动态、交流互动等有机结合,使观众的参观方式更多样化,增强了观众实地参观的目的性、科学性。
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大多数数字博物馆网站的建设还受限于搭建一个对外输出的窗口。工作人员固执于传统思维,缺乏互联网理念的深入学习,缺乏深入思考与探索网站建设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另外,无论是虚拟构建的3D博物馆的展示方式还是直接将馆内藏品的照片、文字描述、语音视频上传到网站平台的展示方法都受制于经费的支出,特别是中小型的博物馆。其以租借第三方的服务器维持网站运用的方法,不但影响到实时资讯的更新,又为网站资源的安全性埋下了隐患。
同时数字博物馆的APP客户端内存大,对安装的移动设备及网络速度要求高,否则即使有足够的内存安装,打开也是像素不高,导致受众面非常不理想。
另一方面,多数博物馆在数字化建设中,信息技术设施投入都不少,但是后期维护、运营及更新却出现问题。在博物馆中触摸屏是使用较多的数字化设备之一,触摸界面容易出现迟钝、感应不灵等问题,而馆方往往因各种原因疏于管理、维修迟缓,最后越来越多的设备停止运营,科技含量较高的设施禁止使用,拉低了观众对博物馆的整体印象。
为解决数字博物馆存在的片面性,近年来,“智慧博物馆”概念被提出。数字博物馆将藏品信息数字化转为“数字”储存并通过网络传播展示,是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化技术结合的成果。智慧博物馆是以数字博物馆为基础,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用互联网思维做指导构建的以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为特征的新型博物馆形态。它真正解读“互联网+”的理想理念,实现了人与数据、数据与物体之间的信息双向交互。
【公共服務建设方面】
博物馆是公众休闲和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随着互联网+、新媒体、自媒体等信息传播展示技术的发展,数字信息技术给博物馆带来很多理念思维上的变化,最关键的,是由原来的“重物”转变为现在的“重人”,由藏宝阁过度到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它的社会作用不再局限于保存历史文化遗产,而是更多地向社会教育、传播文化服务。“互联网+”博物馆公共服务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发展、壮大势必成为新时代文化大发展的一大亮点。
在“互联网+”影响下,崛起的智能移动媒体为博物馆的公共服务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为改善博物馆服务能力打开了一扇极具想象空间的大门。目前,大多数博物馆都开设了本馆的微博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布展览活动通讯,推送特色展览内容,实时语音讲解,比过去多了更多的人文情怀,有了更多的服务精神。但这只能说是浅层次的互动模式,关注公众号领取礼品之后马上取消关注的现象时有发生,就使我国大部分博物馆利用公众号进行的公共服务效果大打折扣。持之以恒的宣传互动是情感认同上的互动,是观众自发的宣传对博物馆的评价,是“真爱粉”的信任。
近年来,博物馆的宣教和服务水平提升很大,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更是成为城市文化的亮点工程,其中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功不可没。而“互联网+”模式的兴起为现代博物馆再次带来了新的变革和巨大机遇。大数据时代,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不再只是馆藏信息的竞争,多种类观众数据的拥有、研究与利用水平才是博物馆行业间竞争的获胜法宝。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传感器等多渠道的新型数据创造价值,结合观众行为分析算法,博物馆能够准确掌握观众基本信息和行为偏好。博物馆服务只有对大量的观众数据挖掘、分析才能得出博物馆所需的决策参考。
苏宁董事长张近东在一次演讲中说道:“苏宁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如果苏宁不融入互联网时代,一定会被淘汰。向互联网转型就是要做到骨子里的改变。开放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课题,必须从企业根本、企业文化上突破。比如组织体系的变革、股权激励、技术研发投入、互联网人才引进、打造开放平台、在硅谷大笔投入研发中心等。我们在改变传统,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最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人才,这才是互联网文化的核心。”建设“互联网+”博物馆模式尤以转变互联网思维理念为先。传统博物馆能够从事公共服务的员工很多,然而博物馆内的互联网人才极度匮乏,导致“互联网+”博物馆公共服务时常流于形式。
“互联网+”对博物馆的未来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博物馆应更充分地开放馆藏资源、开拓展示和传播途径,最大限度、更大范围地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
参考文献:
[1]石晓霆,武玮,陈迪,郭亮.互联网博物馆概况及其对文化的影响[J].中原文物,2002(03).
[2]张堃.数字化时代博物馆公共服务的创新与发展[J].信息系统工程,2015(03).
[3]相娜.互联网时代博物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A].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