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高校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2017-09-06田质全

科学与财富 2017年24期
关键词:就业高等教育大学生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就业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了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十一届二次会议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做出总结分析,调整教育体制,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加强就业认识以及自我认识,为面对就业做好准备,为缓解就业压力起到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高等教育;就业

近几年来,中国大学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渐增加,大学生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空前的挑战。毕业生能否在毕业后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2014年3月3日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王亚栋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减少,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形势严峻。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可概括为"一增一减,两个不畅通,两个不适应",导致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加大。学生压力大,家长压力大,政府压力也很大。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如2012年全国有699万毕业生,有9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经济原因

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2.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某些专业、某些地区的大学生无法就业,但是某些专业、某些地区的大学生却严重匮乏,供不应求。(2)很多公司的栋梁和骨干都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不用应届毕业生。

众所周知,上大学是为了更好的找到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会成为大家的困扰呢?(1)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日益苛刻,然而大学教育却没有与时俱进,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强。(2)持续的扩招也可能进一步的稀释大学的教育资源。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

高校扩招以后,我国的大学生人数绝对数量直线上升,因此高校扩招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观点被社会广泛接受和认同。但是我国大学生总量仅占全国人口的5%。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却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这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先例不符,但却正好是对中围现阶段发展状况的写照。从经济现代化水平来看,中国与美国和英国的差距超过100年,与德国和法国的差距超过80年,与意大利和日本的差距超过40年,與巴西和墨西哥的差距超过30年。”因此,只占人口5%的大学生出现“供过于求”.出现“就业难”就毫不奇怪。虽然每年我国的GDP都以较快速度在增长,但是这个数字却掩盖不了较低的经济增长质量。例如,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政府投资拉动,靠大量投资基础设施.投资重大项目来完成。这类基础性的投资创造的就业岗位非常有限,而且基本上是体力劳动,为大学生创造的就业机会很少。同时,当今世界经济大形势下,我目的经济增长速率也开始放慢,这对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将产生更为严峻的影响。一般来讲,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会带动80—100万人就业。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在宏观上制约了全社会吸纳就业岗位的数量,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也受到相应的影响。国家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组,特别是传统产业比重的下降,致使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的培养结构难以跟上这种变化,加重了就业的困难。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减员增效的措施,使得过去作为接受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变得越来越窄。

3.学校机构原因

大学学院也存在一些原因,主要有:(1)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持续增加,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值。2014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将达610万,约占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另外,由于有一批学生当年毕业后未能及时就业,历年累积,今年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达到700万人以上。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需求数量减少。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用人需求总量减少,可供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将进一步减少。(2)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一方面,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渠道不畅通。受现行户籍、人事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干部身份等制度的制约,高校毕业生从非公有制企业到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流动存在不少困难,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积极性不高。一些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难以吸引和留住高校毕业生。部分高校毕业生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也不愿意去非公有制企业。另一方面,城乡基层对高校毕业生有较大需求,但由于相关政策和制度尚不完善,大学生下基层就业的渠道也有待进一步畅通。(3)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不匹配的矛盾突出。一方面,部分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尚需进一步解决。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现实的用人需求、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岗位要求也不完全匹配。

4.毕业生自身原因

面对高强度的就业压力,我们的大学生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问题有:(1)大学生就业观念不正确,很多刚刚毕业的高校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踏入社会,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对自己薪水的要求高出社会现实水准,对一些薪水较低的企业不屑一顾。毕竟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社会工作经验少,有些事情并不像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2) 大学生由过去的“铁饭碗”及统招统分的方式转而进入市场,这使很多大中专毕业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无所适从。(3)同时,在当今形势下,大学生就业也时刻受各种社会价值取向的深刻影响。有些学生“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我国就业市场中,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总产值和创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加%,但大学生因为待遇和机遇等因素,多半不愿意选择中小企业。(4)同时,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得不到学生群体的认可,“宁愿别人雇我,不愿自己创业”。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在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创造环境,而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勇于从误区中走出。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

(1)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第一,要正确认识就业市场状况,先就业再择业。第二,要正确看待就业、正确看待职业。第三,要看到企业、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就业前景广阔,对于毕业生自身能力的提升、阅历的增长,都非常有帮助的。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2)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努力培养自身能力,为就业做好准备。第一,多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关注企业对相应人才的需求,逐步完善自身,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第二,增强自我认识,了解自身优势和劣势,从实际出发查漏补缺,强化和发挥优势,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第三,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生活中不要好逸恶劳。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3)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

(1)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2)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3)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4)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

就是要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王亚栋指出四条渠道:一是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二是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三是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畢业生就业。四是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及三项举措:一是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二是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三是强化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激烈的竞争,希望在校大学生能结合自身实际在各方面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做到“未雨绸缪”,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专业规划好大学生涯,在能力和心理上做好择业、就业和创业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万茗,刘淑英,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浅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

[3] 王贵春, 顾珂. 从大学生就业难谈高校教育改革[J]. 人才资源开发,2009,(11).

[4] 刘社建. 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 河南教育,2009,(3).

[5] 王建平. 以毕业生质量为出发点的高校教育改革探讨[J]. 教育与职业,2010,(14).

作者简介:田质全,男,陕西 西安人,1981年8月,硕士研究生,西安理工大学高等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猜你喜欢

就业高等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