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叙事意象在《穆斯林的葬礼》中的英译
2017-09-06董娌楠
董娌楠
【摘要】理解并掌握叙事作品中的叙事意象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主题,并能欣赏到由叙事意象表现出来的深刻含义与审美。本文即从叙事意象的三个方面:自然意象、民俗意象和文化意象,具体分析其在《穆斯林的葬礼》中的英译,并由此得出结论:在《穆斯林的葬礼》的英文译著中,译者没能将原著中的叙事意象完美地展现出来,从而导致译著在西方世界的接受失败。
【关键词】叙事意象 自然意象 民俗意象 文化意象
一、叙事意象简介
叙事意象是由中国叙事学家提出的一个创新性概念,它是叙事作品中作为情感体现或主题意蕴的意象。杨义指出:“在学习中国叙事文学作品时,必须要将意象或叙事意象作为学习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深刻体会并欣赏到中国文学的闪光点。”早在唐朝,文学家就已经广泛使用叙事意象,他们娴熟地将象征意象与审美意象与人类情感、行为、意识以及心理相结合,并挖掘出象征与所指象征中的含义。叙事意象在叙事作品中的功能与作用主要有:深化主题,塑造人物性格,完善情节、使主题具有象征意义,强化文学作品的审美效果等等。因此,分析叙事作品中的叙事意象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主题,并能欣赏到由叙事意象表现出来的审美。
二、叙事意象在《穆斯林的葬礼》中的英译
在《穆斯林的葬礼》这部小说中,回族女作家霍達应用了很多叙事意象,诸如自然意象“月”与“玉”,还有一些社会意象如北京的“四合院”,它们在刻画人物、建构结构、展示主题等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在下文中,笔者将详细分析叙事意象在其英译本中的翻译是否实现了同等的叙事功能。
1.自然意象“月”与“玉”。在《穆斯林的葬礼》中,“月”与“玉”以三种方式被呈现:首先是出现在每一章节的标题中;其次是应用在主要角色的名字中;最后是描绘人物外貌或自然景观。不管霍达以何种方式呈现这两种叙事意象,它们都传递了一些暗示与含义。下文仅以其出现在章节中的两个标题为例。
标题“月魂”被英译为“haunting moon”。从语义上分析,“haunting”的意思是“凄美难忘的”、“阴魂不散的”。在某种程度上说,它会给读者一种混杂不清的感觉,如“恐惧”感。然而,霍达用“月魂”为标题是为了预示新月的死亡,这个词本身激发了“悲伤”、“美丽”、“怜悯”等情感。因此将“月魂”译成一词多义的“haunting”,那么目标语读者就感悟不到原作者想表达的深层含义。同理,标题“玉殇”在原著中本是暗示了梁亦清的突然离世,而其译文“heartbreaking jade vessel”——“令人心碎的玉器”只是将深层寓意转化为某种抽象的东西,即玉器的未完成,并没有将作者的预示表现出来。
2.民俗意象。民俗意象主要指一些民间风俗与信仰,例如婚庆与葬礼风俗、服饰与器具风俗,或是一些具有地方色彩的建筑。在《穆斯林的葬礼》中,霍达应用了各种各样的民俗意象来表达情感,以创造出一种混杂的文化环境,突出小说中人物的生活背景。
在原著中,“清真”这个词一共出现了四次,然而在译文中,有三次被删译。只有在第九章里,唯一被保留下来的“清真”却被翻译成如下:
例:(原)韩子奇犹豫了一下,说:“很抱歉,亨特太太,刚才我忘了告诉您,我们是……”“清真!”亨特太太接过去说。
(译)At this,Han said after a moment of hesitation,“Im very sorry,Mrs. Hunt. I forgot to mention that were…”
“Muslim,” Mrs. Hunt completed his sentence.
在国外,人们很崇尚宗教信仰自由。然而由于一些政治原因,一听到“伊斯兰”或“穆斯林”这样的词语,西方人首先感到的是恐惧。正因为这样一种政治背景,将“清真”翻译成“Muslims”而又没有加上任何注解是不合适的,会导致西方读者原本存在的观念与中国回族人民的真正意象发生冲突。因此,西方读者由于译文而对中国回族人民的意象产生的偏离认知,就会阻碍其欣赏整篇小说,甚至直接引发其对小说的抗拒。
3.文化意象。文化意象是指和文化有关的叙事意象,它经常被作者应用到历史小说中去构建文化环境。在《穆斯林的葬礼》中,霍达选用众多文化意象来展现中国文化以及回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多样性与深远影响。
例:腊八粥,过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
上例是一首中国童谣,霍达应用在此是为了生动描述中国春节的传统文化,然而这一部分在译著中却全部被删译。译者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播中国文学与文化,使得外国读者对中国产生兴趣。从文化视角来看,译者没能为西方读者打开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户,而且也造成这一部分与下一段的不连贯,因为译者只描述了新月家里的过节场景。因此,文化意象的缺失将不会激发目标语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文本的不连贯也会造成读者的阅读困难,从而对译著的接受程度有着消极的影响。
三、总结
经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很多叙事意象并没有被译者正确地处理。由于一些段落的删译,或是一些句子的改译,甚至一些错误的译文,由叙事意象,诸如自然意象“月”与“玉”,民俗意象“饮食文化”以及其他一些社会意象所产生的叙事功能并没有同等地表达出来。这就使得西方读者不能很好地探究文化心理并真正地欣赏到中国文化。总之,《穆斯林的葬礼》中叙事意象的英译直接导致其译著在西方世界的接受失败。
参考文献:
[1]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