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林语堂翻译观

2017-09-06刘颖

校园英语·中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直译林语堂

【摘要】林语堂先生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论翻译》,这篇文章不但继承了严氏信雅达三标准,对“直译”“意译”见解独到,还提出“艺术文之不可译”等看法。此外更是首次提出从语言学和心理学谈翻译观,本文将致力于探讨林语堂与严复翻译观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林语堂 美的标准 雅 直译

林语堂出生在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是教会牧师,从小便接触西方文化的熏陶。1912年进上海圣约翰大学专攻英文,1919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后转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研究语言学。林语堂的英文平易自然,纯熟地道,羡煞旁人,张爱玲终生抱憾的就是不能像林语堂那样靠英文著作在外国领风骚。1935年《吾国与吾民》是他第一部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的英文著作。1937年,《京华烟云》成为全美畅销书,并获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作品。此外,林语堂也翻译过许多中国文学作品比如沈复的《浮生六记》以及《东坡诗文选》,尽管他不是因翻译成名,但是他的一些译论见解新颖独到,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其中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是长篇论文《论翻译》。本文将将致力于探讨林语堂与严复翻译观的不同之处。

林氏与严氏翻译观的不同之处

林语堂先生提出翻译标准三方面,即“忠实,通顺,美”,并指出这三个标准与严氏的“译事三难”大体上是正相比符的。笔者认为林氏的“忠实,通顺”与严氏的“信与达”是一致的,而林氏的“美的标准”与严氏的“雅”不尽相同,“美”比“雅”的含义要丰富。

林语堂先生在《论翻译》中针对“美的标准”提出“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的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translation as a fine art),且所译原文,每每属于西洋藝术作品,如诗文小说之类,译者不译此等书则已,若译此等书则于达用之处,不可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而严复在《译天演论例言》中针对“雅”指出 “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

首先,“美”与“雅”所在层次的不同。林氏认为“翻译是一种艺术”,以及“翻译的问题可以说是语言文字及心理的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林氏将翻译提高到艺术和心理层面,而不仅仅局限于文字层面。应该指出,林氏是中国译学史上第一个最明确地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理论的“学理剖析”的基础的。而严氏所说的“雅”指的是“汉以前的字法句法”,即先秦诸子之雅言,这属于纯文字的技巧层面。因此,我们可以说林氏将严氏的翻译标准从纯文字的技巧层次提升到艺术心理的层次。

其次,“美”与“雅”所针对的文体不同。林氏的“美”的标准即“翻译与艺术文的文体”,尤其当涉及“诗文小说之类,不可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林氏的翻译作品大部分是文学作品,而严氏的译作多是针对有“精理微言”类的著作比如《天演论》。先秦诸子之雅言对于当今读者而言可谓晦涩难懂,因此严复“雅”的适用便受到了极大地限制。

最后,林氏在“美”的问题上比严氏阐述的更为深刻。林氏认为艺术文是不可译的,接着他在“说什么与怎么说法”一节中指出艺术文之“美”在于“风格与内容并重”。他认为“不但须注意其说的是什么,并且须注意怎么说法”,“所以我们对于我们所嗜好之作者的作品,无论其所言为何物,每每不忍释手,因为所爱是那位作者之风格个性而已。凡译艺术文的人,必先把其所译作者之风度神韵预先认出,于译时复极力发挥,才是尽译艺术文之义务”。此外,在“外的与内的体裁问题”一节中,林氏说道“体裁有外的有内的(outer form and inner form)。外的体裁问题,就是如句之长短繁简及诗之体格等;内的体裁,就是作者之风度文体,与作者个性直接有关系的,如像理想,写实,幻象,奇想,乐观,悲观,幽默之各种,悲感,轻世等”。林氏从内容与风格以及外的与内的体裁方面对译者提出要求,比严氏更具体更透彻。当然林氏的翻译理念是基于前人的经验提出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因此他得出的较新的较深入的观点也是更有参考价值的。

此外,林语堂先生还提出译者所肩负的三种责任:“第一是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第二是译者对中国读者的责任,第三是译者对艺术的责任”。由此可见,林氏的翻译观是严复翻译三标准的继承与发展,并且内容更加丰富。

综上所述,林语堂的翻译观是严复翻译三标准的继承与发展,他不但对“直译”“意译”提出了全新的看法,还对字译与句译以及艺术文是否能译等问题作了细致的分析和表述。这些深刻新颖的观点正是林语堂学贯中西的具体体现,从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便可看出他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极深造诣。林语堂不但继承了传统译学的精髓,又从语言学、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翻译问题,给中国的译学史提供了一些全新的视角和理念,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论翻译[M].上海:光华书局,1933.

[2]严几道.译天演论例言[M].台中:立谊出版社,1975.

[3]陈福康.中国译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刘颖(1990.2-),女,江西吉安人,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2016级),研究方向:英语笔译。endprint

猜你喜欢

直译林语堂
探访林语堂故里
纸与墨,传奇人
——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有感
直译与意译在英剧Townton Abbey字幕翻译中的相关思考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林语堂“无为”翻译观探析——以《老子的智慧》为例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