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一世与洋务运动时期新式教育之比较
2017-09-06何卫
摘要:彼得一世改革和洋务运动在中俄两国历史发展及近代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二者都将进行教育改革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之上,且在发展教育活动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相较此前的教育发展都具有明显的“新式教育”的特点。
关键词:彼得一世改革;洋务运动;新式教育
18世纪初,彼得一世在俄国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学习西方的改革,将俄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开启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拉近了俄国同西欧国家间的差距,跻身世界强国之列。19世纪60年代中国国内开始掀起了一场由洋务派官员为代表的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这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始。在彼得一世的改革及“洋务运动”中,教育改革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中俄两国的近代化进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开启了两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
一、发展新式教育主要措施
彼得一世与洋务派在发展新式教育的过程涉及了诸多方面,成果十分丰富。本节仅选二者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中较为重要的相似部分加以比较说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派遣留学生和考察师团,发展留学教育
在开始自己的改革事业之前彼得一世就派出了几批由年轻人组成使团前往西欧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1697年第一批的两个使团被派往荷兰,英国和意大利等地。1716年又有30名青年被派往派往荷兰、意大利和西班牙,学习语言、军事及航海知识。除此之外,彼得一世還向西欧国家派遣了众多留学生学习西欧的先进艺术文化,1712-1724年期间又有12名青年被派往意大利学习雕塑。由此看来,向发达地区派遣留学生是彼得一世时期培养先进人才和发展教育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也向外派遣了大量留学生。在李鸿章,曾国藩等洋务派官员倡导下,1872年第一批留学生由清政府资助,被派往美国学习军政、船政,制造等。1877-1886年,洋务派官员陆续派出三批学员赴欧学习,这些留学生回国后陆续被分配至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等洋务派机构任职,很多人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为洋务派各项改革活动及实业发展提供了大量急需人才,是洋务运动的硕果之一。
(二)设立大量新式学校,聘请外籍教员,培养急需人才
彼得大帝在实施教育改革伊始就意识到建立自己的教育机构,培养本国急需人才的重要性。彼得一世改革时期俄国国内建立了大量的世俗学校,打破了之前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1701年彼得一世下令建立了俄国的第一所世俗学校—莫斯科数学与航海学校。此后还设立了算术学校、工程和炮兵学校、医学专科学校、医护学校等。
洋务运动时期也是中国新式学校出现的一个高峰时期。不同于早先的私塾等教学机构,洋务派仿照西方建立了更为科学高效、符合发展需要的新式学堂。1862年,洋务派在北京设立专门培养翻译人员的京师同文馆,1863、1864年分别在上海、广州设立了广方言馆。同时,洋务派还设立了一系列军事学堂: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广东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等。此外设有一批工业和技术学堂,如上海机械学堂、天津北洋电报学堂等。这些学堂为当时的中国海防建和近代化建设贡献了大量的军事和技术人才。
(三)注重自然学科等实科课程,重视海军军事教育
区别于以往的教会学校,彼得一世在国内下令设立的新式世俗学校为算术,外语,航海,工程,炮兵以及海军学校等,主要教授算术、几何,三角测量,绘图,筑城学和炮术等课程。
彼得一世执政期间,夺取北方出海口一直是其事业的重心之一。北方战争前期,俄国并没有一直足以支撑其对外扩张战略的强大海军,军队中也无具备航海知识和海军战略思想的军官以及制造先进设备的工匠。1697年彼得一世派遣贵族青年到欧洲学习地图绘制、航海、学习船舶制造等海军军事知识。这一时期的新式世俗学校为俄国培养了大量的海员,工程师,地形测绘员,海军军官,政府公务人员等。
在鸦片战争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洋务派充分认识到西方国家的船坚炮利,同时也意识到加强海防、建立新式海军的迫切性。因此在发展新式教育伊始洋务派就力求从西方学来这些先进的军事及工业科技。初期开办的京师同文馆在教授外语的同时,后又加入算学,化学,物理,天文,地理等自然学科。主要的几个新式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都开设了船舶制造、航海理论、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力学等自然科学学科,船舶制造,机械制图,武器制造等实科门类,以及一系列的海军军事课程。
二、在发展新式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差异
首先,17世纪末彼得一世开始改革前俄国国内的教育是为教会所垄断的,教育主要为宗教神学所服务,教育被视为个人私事,这与当时西欧国家发达的教育体系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在洋务运动之前,中国国内就已经有了一套比较系统完善的传统教育制度,从中央官学的国子监,总学,到地方官的府学、州学、县学、社学再到各地的私人书院等,系统相对完善。但是这一时期的教育机构以讲授程朱理学为主,以讲习八股,应对科举考试为目的,其教学内容带有很强的封建性,并不符合洋务运动时期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需要。
其次,中俄两国在推行新式教育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阻力是不同的。彼得一世所推行的文化教育改革以沙皇为首,自上而下,强制贵族接受教育,是一次代表国家意志的变革。在发展新式教育的过程中他培养了一批忠于自己的新式人才,面临的压力相对来说是较小的。而反观洋务派在推行新式教育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不仅是已经根深蒂固的传统封建文化,且还面临着来自清廷中央的封建顽固派势力的阻挠,因此洋务派发展新式教育面临着更大的阻力,这也是洋务派发展新式教育在很多方面不够完善的根本原因。
最后,洋务派并没有像彼得一世那样建立起俄国科学院这样的科研中心。科学院的建立被认为是彼得一世教育改革最伟大的成就之一,1724年根据彼得一世的训令仿照西方建立了这所俄国科学中心,它是一所拥有国家地位的自治机构,为俄国日后取得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成就奠定了基础。而洋务派对于西方先进科技的学习仅是一种拿来主义,这种浮于表层的简单模仿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问题,也不利于长远的发展。且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也使得其所设立的新式学堂中以西方自然科学为主,对于西方的人文学科、艺术等领域涉及甚少,而彼得一世不仅在本国建立起了一套俄国自己的科研中心和各种机构,注重于自然科学自主发展,对于西方教育文化的学习是更为全面的。
三、结语
对于彼得一世改革以及洋务运动的评价至今为止都依然存在争议,但是对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它们取得的巨大的成果是得到了积极的肯定的。教育的发展与改良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作用,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基础。我们应当充分重视教育发展,加大国家和社会对于发展教育的支持,不断学习先进的科技文化,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
作者简介:何卫,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