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时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研究
2017-09-06张婷婷
张婷婷
摘 要 当前,我国经济逐渐由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经济转型成为必然趋势,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这种时代形势下,高校必须关注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同时,在经济转型时期,社会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若要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就应当促使他们及时转变就业观念,增强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本文首先分析了经济转型时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又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经济转型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缺乏政策支持、教师素质有待提升、缺少创新创业意识等问题。并进一步指出了经济转型时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策略。
关键词 经济转型 大学生 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7.078
1 经济转型时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首先,符合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求。当前的社会形势下,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高校只有关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才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发挥大学生在技术、知识、创新方面的作用,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多样化的支持与服务。其次,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目前我国迎来新一轮创业浪潮,这次创业以创新为基础,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在这种社会形势下,社会对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指出,教育应当为社会服务,所以,高校应当及时改变过去脱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时革新创业教育观念,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再次,符合大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当代大学生有活力、有思想、勇于实践,对他们而言,创业不再只是一种商业活动,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与思维方式。所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着手创业,希望在创业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特长兴趣,进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有助于实现岗位创新,充分满足不同性格特点大学生的人生发展需求,挖掘大学生的内在潜力。
2经济转型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政策支持
首先,在经济转型时期,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将不可避免的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若要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成功几率,企业、政府、学校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就需要提供必要支持。从某种程度上看,法律体系是否健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直接影响。大学生由于资金不足、缺乏经验,较多关注技术含量低、投资少、见效快的行业,但这些行业市场前景较差。因此,高校应当为那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鼓励大学生重视高科技产业。此外,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还需要政府与企业的支持,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政策支持体系也不够完善。与此同时,许多大学生还不了解创新创业政策,许多大学生甚至对政府的政策支持不抱希望,且部分政策仅仅停留在文件层面,落实不到位,导致大学生申请流程复杂,且审批难度较大。其次,在经济转型时期许多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未能落实。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和人力资源部相继出台了一些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例如《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银行、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配合。但在行政管理中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部和教育部无法向这些部门下发命令,这就导致政策落实难度加大。此外,许多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在高校也难以落实。许多政策没有设立阶段性目标,导致政策落实期限和落实单位不明确,可操作性不强。
2.2 缺少创新创业意识
当代大学生可以更加高校的积累经验与知识,并不在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勇于探索事物的规律性和因果关系,独立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也有所提升,但受就业环境、教育体制、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探索欲望与好奇心得不到支持和保护,这就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除此之外,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深刻性、观察敏锐性、行动灵活性也较为欠缺,不敢大胆假设和求证,往往愿意随大流,缺乏标新立异的勇气。
2.3 教师素质有待提升
教师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导者,因此,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效率,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少组织创新创业教师参加培训,部分教师甚至身兼数职,这就导致教师知识体系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落后,教育质量可想而知。此外,一些高校未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课时不够,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僵化,教学内容落后,对学生创新创业缺乏指导性。同时,许多高校创新创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一味地讲解基础理论知识,未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平台,且缺乏案例教学内容,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参与积极性。除此之外,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结构过于单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高效、企业和政府相互合作,但实践表明,三者并未形成合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旧只能依靠校内教师。受经费和时间限制,仅有部分高校聘请了校外兼职教师担任少部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这些兼职性、非專业性教师显然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效率低下。
3经济转型时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
3.1 提供多样化实践平台
首先,高校要举办多样化的创业大赛,创新创业教育绝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知识讲解,还应当积极开拓实践课堂,以实践活动检验大学生的创业理论成果,并选拔有效的大学生创业项目。高校应当在“以赛促创,以赛促学”理念的引导下,组织大学生开展“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组建创新创业团队,积极参加比赛,落实理论创业计划,进而提升自身的商业操作能力与素质。高校根据这些极具选拔性质的活动,也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潜力与价值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孵化、指导和培育,吸引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其次,要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高校应当着力整合社会资源,将企业、高校、投资人、学生和政府有机结合在一起,构建融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生创业服务基地为一体的“众创空间”,并以此为载体促进线上和线下结合、投资和孵化结合、创业和创新结合,为大学生提供法律、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构建良好的社交、工作、资源共享、网络环境。endprint
3.2 加强政策支持
首先,高校应当通过校友、政府和企业筹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用这些资金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机构运行和学生创业,大力支持大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此外,还应当成立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小额贷款担保机构,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融资平台。同时,还应当与政府合作,为大学生争取租房补贴,及相关优惠政策。并合理运用产业集聚区、科技园区和开发区,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此外,高校还应當积极联系有关部门,综合利用企业、政府和高校资源,降低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本,其次,高校还应当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定期组织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培训,注重培训质量,规范培训内容,并设立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培训机构,由机构负责大学生创业基金管理、创业指引,以及其他创业环节帮助,尽量简化流程,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效率。该机构还应当广泛运用各种社会资源,例如专项贷款、财政拨款等,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并与工业园、创业园区等结合,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场地。
3.3 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若要提升创新创业教师的综合素质,高校就应当鼓励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实践锻炼,或设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组织教师进行多样化实践,积累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进而为大学生提供针对性、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此外,高校还应当挖掘校外教师资源,积极邀请中小企业家、创业投资家、创业教育专家等进入高校,组建创业导师团队,开设创业课堂,举办创新创业讲座,担任创业大赛评委,参与案例分析,从实践者、研究者的角度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专业指导和帮助。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转型时期,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高校应当引导大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重要性认识不足,师资力量较差,政策扶持不到位,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效率低下,这显然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所以,高校应当积极联合校内外力量,整合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并调整课程设置,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内。
参考文献
[1] 刘洪一,刘兰平,徐平利.应用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136.
[2] 董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5(35):87-89.
[3] 张玉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实效性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5):100-102.
[4] 施冠群,刘林青,陈晓霞.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网络构建——以斯坦福大学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09(6):79-83.
[5] 马楠,陈心浩,白云.构建高校创新实验体系 全面培养创新创业人才[J].科技创业月刊,2014(3):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