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情理互动机制研究

2017-09-06李岩

科教导刊 2017年20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李岩

摘 要 上世纪90年代,我国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中国正式开启了互联网时代,二十多年奋发努力、奋勇直追成就网络大国。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了“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更加多元化。高等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力量展开必要的情理互动,探索“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可度。

关键词 “互联网+” 高职业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情理互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7.030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了创新2.0,而创新2.0又反过来作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态的形成与发展,重塑了物联网、云计算、社会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形态,并进一步推动知识社会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创新2.0,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工作、生活方式,也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互联网+”与教育、“互联网+”与高校都将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实现校务管理移动化、校内消费数字一体化的“智慧校园”。

在“互联网+”这样的大环境下,高校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等方面都将随之发生微妙的改变。对此,高校教师应该积极思考和探究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理互动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情理互动是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意识之上,教师与学生维持在一个平等的地位当中,同时完成多个互动环节,从而具有针对性的完成学生与社会、组织的情理互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应该引入情理互动机制,而且更应该不断探索新方法。本文中笔者以“互联网+”为背景,论述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情理互动机制的具体措施和积极意义。

1 高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情理互动机制

在人与人的互动中,情理互动是一种基本的互动形式,在多种环境之下,情理互动都非常普遍。通过情理互动,个体可以产生一定的情感与认知,同时观念也可能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在情理互动当中,主体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但是,不同主体会受到不同价值观、目的以及信仰的影响。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十分注重情理互动的结构与模式,在情理互动的多个环节中学生的情感与认识都有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加强信息的传输、不断让学生发生互动,对于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是需要从学生的内心开始,只有这样教育的内容才能真正被学生所接受,并被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去,同时在自己的实践活动当中主动的进行相关知识的实践。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充分认识情理互动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投入真情实感,采用理性的态度营造一种合理的师生互动交流模式。并且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的基本心理特点、认知能力以及所处的环境,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受到一定的影响。

2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情理互动机制的重要意义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从此“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时代话题。

“互联网+”背景下,互动机制的产生拥有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但是,互联网中充斥着多种多样的信息,同时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多元化、速度更加便捷,这对高职院校学生选择信息的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网络早已成为人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阶段几乎所有的在校高职院校的学生都会使用各种网络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QQ空间等。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停留在学校的课堂当中,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已经逐渐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在高职院校的课堂与教师当中进行,同时也可以存在于互联网当中,利用互联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若要真正融入到互联网当中去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必须要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不能采用传统的说教式的教育模式,同时也需要符合互联网的基本特点。

此外,互联网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积极性。由于互联网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因此利用互联网进行沟通与交流,学生可以自由自主地表达自己的一些真实想法,这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同时也打开了学生的心扉,通过网络沟通更容易使学生接受, 沟通交流的效果当然更加理想。

3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情理互动机制的具体措施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并对学生产生一定积极的影响,从而使得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3.1 整合教育资源, 利用互联网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在现阶段的教育领域当中,许多单位都拥有一定量的优质教育资源,例如一些信息教育的设备。因此,利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条件已经成熟。但是,不同的学校所拥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质与量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高职院校只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网络互动平台与互动机制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拥有自己的专业网络平台,如学校的论坛、BBS以及留言板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利用这些资源。但是,并不是说利用了相关的互联网资源就是实现了真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还需要建立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将不同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使其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建立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3.2 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情理互动

信息技术是目前阶段社会重点关注的一种科学技术,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相对来说较为迅速,在前几年出现的QQ、人人网等网络平台都已经逐渐被现阶段的微信、Facebook等社交媒体所超越,因此高职院校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网络社交媒体的作用。在目前的高职院校当中,大部分的学生都倾向于采用网络社交媒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而在日常生活当中,大部分学生并不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因此,通过这些形式,发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讨论,充分表达自身的观点与想法,在讨论与互动中实现对学生的观点与态度的影響。再加以适当的引导与干预,达到正确影响学生的目的。endprint

3.3 提升學生网络素养, 提高学生互动参与的积极性

在高职院校当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建构自身的价值体系,完善自己的世界观。所谓的网络素养则是指学生可以独立地对网络世界当中的各种信息的有效性与价值进行评价,在进行各种网络活动的过程当中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规范,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修养。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建立情理互动机制,其参与的主体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因此,学生是参与互动的最根本基础,学生的参与度对于互动机制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利用网络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情理互动机制的过程当中,需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不断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3.4 结合网络话题热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内容基本都是以一些国计民生大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这部分内容虽然对于学生的思政意识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材料的内容相对较为枯燥,同时与自己的生活也并不存在较大的联系,因此,对于这些内容的学习往往不能提起太大的兴趣,从而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高。在目前的网络社会当中存在着大量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的材料,同时这些材料也可以作为很好的思政教育素材,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在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过程当中应该尽量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联系的材料作为思政教育的基本素材。但是相关题材与材料的选择必须要通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审核,同时教育也需要从利于学生教育的角度出发。对于在网络当中影响较大的社会热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讨论当中。通过网络社交工具教师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动态,同时也可以积极地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取向进行必要的引导,避免学生在心理方面发生一定的偏差。通过这种模式与机制的多次实施,形成相对固定的讨论机制。思政工作人员要主体营造良好氛围,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网络讨论自由,把握大致的讨论方向。

4 结语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同时也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种情况,在本文当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情理互动机制的相关问题,希望能对高职院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 张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论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6(6):137-139.

[2] 滕苏苏.“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创新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73-75.

[3] 成燕,李金平.“互联网+”时代下如何有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高教学刊,2016(13):215-216.

[4] 许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举措——“互联网+”模式下[J].现代商贸工业,2016(11):154-155.

[5] 邓欣欣.“互联网+”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常态及新模式探析[J].岭南学刊,2016(3):40-45.

[6] 张宝君,刘静涵.“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114-119.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