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科与美国相应学科研究生培养比较研究
2017-09-06于爱国刘一心梁德东付学奇
于爱国+刘一心+梁德东+付学奇
摘 要 通过对比吉林大学与美国高校生命科学学科研究生培养情况,研究中美研究生教育从招生到培养等环节的差异,进一步探索研究生培养规律,提出符合国情的、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建议。
關键词 中美高校 生命科学 研究生培养 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7.004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承担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任,是国家高级人才竞争的支柱。而培养模式的创新与课程体系的优化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要前提。发达国家高水平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特色,研究其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以及对在人才培养方面所起的作用,对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化创新及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通过吉林大学与美国高水平大学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探索研究生培养规律,充分了解国外研究生培养的先进经验,将国际先进经验和方法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树立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的发展观念,为加快学校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本次调研的四所美国高校基本情况
1.1 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常春藤盟校之一,从1636年成立至今已成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学府。哈佛大学在诸多主要的国际学院和大学排名中始终位居世界第一。
1.2 俄克拉荷马大学
俄克拉荷马大学是一所公立综合性大学,建于1890年,研究生教学始于1899年,研究生院创立于1909年。2011年本科综合排名第111名,公立大学本科排名第52名,生物学专业(研究生)第100名。
1.3 佛罗里达大学
佛罗里达大学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盖恩斯维尔,是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 1853年建校。佛罗里达大学在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发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居世界第51,全美第38。
1.4 杜兰大学
杜兰大学位于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市,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成立于1843年,历年排名在全美前50名左右。
2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与美国高校的比较研究
2.1 学科发展情况的比较研究
哈佛大学在生物学科方面的总排名为全美第1。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系、部有50余个,主要有:文理学院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和生物科学部等,医学院的生物学与生物物理学系和微生物与分子遗传学系等;佛罗里达大学生物学科专业世界排名第48位,与之相关的主要有:农学与生命科学、医学、等数十个系;俄克拉荷马大学生物学专业排名全美第100位,其健康科学中心则主要由医学院下属的三十多个系及药学院、牙医学院等组成;杜兰大学医学院尽管规模不大,由20个系组成,但相对来说学科门类齐全,同样兼顾基础科研和临床。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于1960年创建。学院现有研究生387人、本科生721人,教工100余人。为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学院现有系、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和各级别实验室8个。
如表1所示,学校生命科学从学科结构和学科发展上来看可以说较为齐全,学科体系较为完整,但是新的形势对学院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适应新的形势和使命要求,建设和改革的任务仍然很重。
2.2 研究生招生方式的比较研究
经过70年的探索与实践,美国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科学与标准化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体系。而且美国现行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从试题的编制与运送,到考试的组织与试题的批改,再到考试成绩单的寄送,大都由专业性的民间团体和组织负责,政府一般不予干涉。这一管理模式很好地保证了考试的信度与效度,为美国研究生院提供评判考生综合素质的科学标准。
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招考方式,仍主要以应试为主,与高考类似,而且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由各高校招生院系提供,使得考生在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以及申请学校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所以美国高校研究生招生的方式对我们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2.3 研究生教学环节的比较研究
以俄克拉荷马大学为例,在研究生教学各个环节上的特点是:
(1)课程设置、学时学分。俄克拉荷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课程分为基础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对第一年入学的博、硕士研究生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需完成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病理,生理,神经科学的全部基础课程。而后根据学生所在专业的要求完成所需专业选修课程。研究生院对所有专业学生的总体要求是在毕业时修满学时,且平均GPA达3.0以上。
(2)教学方式、考核方法。采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培养专业基础理论与实际科研能力。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灵活运用。每一门专业课由不同的教授讲解各自研究领域的内容,保证学生所接受的是实用、前沿的科学知识。考试形式同样采取综合的方式,除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更侧重于考查学生是否具有自主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分析数据、整理结论的能力。
(3)实践教学情况。入学第一年的博士生可以在所在学院内自由选择导师进行轮转以选择最终的实验室和科研方向,充分了解各个实验室的运作、管理、科研氛围,并且亲自参与一部分课题项目,进行实践研究。同时对所有博士生进行资格考核,模拟申请国家科研基金,从项目选择,课题确立,撰写申请,委员会讨论到答辩,全部由学生按照真实申请基金的标准执行,为培养未来的科研工作者做训练和准备。
(4)参加学术活动情况。学校每年专门为学生设立各种会议基金,以竞争机制,学生自主报名参加,进行科研报告,由专门委员会审查讨论,优胜者可获得不等数额的会议基金奖励,自由选择一年内的相关学术会议或活动。
(5)课程评价机制,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具有完善的课程评价机制,每门课程除授课教师外专设负责人,每隔一段实践召开学生讨论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建议,将这些想法转达给授课教师以求改进完善。同时每门课程具有网上评价系统,由学生匿名进行专项打分,给出意见。在学期结束时同样召开讨论会,对学期整体课程规划,考试情况,授课情况等听取学生意见反馈,以保证教学质量。endprint
在以上各个教学环节中,有一部分与我们正在实行的研究生教学环节类似,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落实和考核还有很多具体的工作需要逐步加以完善和改进。
2.4 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的资格考试制度
在美国高校中,研究生通常需要在入学第二年进行资格考试,形式为模拟申请国家科研基金,成立专门的资格考试委员会,从项目选择,课题确立,撰写申请,委员会讨论到答辩,全部由学生按照真实申请基金的标准执行,通过则获得继续学习资格,否则不得继续学习。
该制度对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和应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也保证了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制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甚至可以在适当的时间进行试点。
3 借鉴与启示
当前,教育与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很多国家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通过学习发达国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借鉴国外高校在研究生培养各环节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大力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水平。[3]
3.1 优化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
与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均是优先服务社会需求相比,我们应该不断完善培养体系和学科设置,鼓励培养单位优化学科结构,支持培养单位按照社会需求自主设置二级学科,以国家前沿问题或重大科学、重大工程问题为指引自主设置新兴、交叉学科。[4]
3.2 改革研究生考试招生办法
推进分类考试,优化初试科目和内容,强化复试考核,加强能力考查,注重综合评价,建立健全更加科学有效、公平公正的考核选拔体系。建立完善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选拔机制,强化对科研创新能力的考查。构建科学、规范、严密的研究生考试安全工作体系。
3.3 推行研究生培养分流机制
进一步加强研究生课程学习、资格考试、论文开题、中期考核等培养环节的过程管理和监督,畅通博士研究生向硕士层次的分流渠道,加大分流力度。建立健全博士研究生分流激励机制。
3.4 明确研究生导师的责权利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应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研究生导师工作规范,引导教师潜心教学和研究、认真教书育人。明晰导师在研究所教育各环节中的权力。提高导师教学、科研奖励标准,切实保障导师利益。
3.5 提升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影响力
积极与国家外交战略对接,开展更深层次上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合作,鼓励研究生和导师参与国际科研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培养单位到海外开展研究生教育。加速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高水平专门人才。支持部分培养单位与境外一流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并争取合作建立一批国际合作研究中心或联合实验室,搭建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平台。增加留学生数量,提高留学生生源质量,改进留学生教学和管理方式,加深留学生对我国文化的理解,为留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与生活氛围。
4 结语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没有强大的研究生教育,就没有强大的国家创新体系。我们必须立足现代化建设大局,深刻把握全球经济科技竞争新趋势,切实增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3]
因此,我们需要参照国外研究生培养先进经验,扎根中国大地办学,制定符合国情的、并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要遵循教育规律,真正使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办出中国特色、办出世界水平。[3]
參考文献
[1] 史兰新,陈永平.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比较及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2):117-121.
[2]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发达国家及地区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Z].一级课题,2010W04-1.
[3] 刘延东.在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R).2014.
[4] 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Z].2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