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5年与2015年淮南市梅汛期2次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2017-09-06颜俊赵锐刘婷婷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14期
关键词:通量低层对流

颜俊 赵锐 刘婷婷

摘要 利用加密降水资料和Micaps数据等资料,对2005年、2015年淮南市出现的2次持续性暴雨天气进行分析诊断。结果表明,2次暴雨过程具有不同分型的梅雨环流特征,环境物理量的时间和空间分析也表明2次暴雨过程具有迥异的环境物理量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在位温、水汽、垂直速度、涡度等场分布特性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 暴雨;稳定度;辐合;辐散;安徽淮南;2005年;2015年;梅汛期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4-0224-03

淮南市地处淮河流域,暴雨引发的内涝和洪涝是该地区最严重的灾害之一,随着城市建设及防洪设施建设的提升,短期内的单场暴雨并不足以引发严重灾害,但持续性暴雨过程极易引发内涝,区域性或流域性持续暴雨往往会引发严重灾害[1-2]。淮南市年暴雨日数3.1 d,历年6月25日前后进入多雨期,入汛后一般会有1~2场暴雨过程[3-4]。因此,成功地预报连续性暴雨过程能在各级决策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这也是预报的难点[5-6]。

近15年,淮河流域气候背景有年代际的变化,2002—2008年淮南市处于多雨时期,2005年7月5—10日过程为流域性暴雨;2009—2016年淮南市处于少雨期,但2015年6月25—30日江淮东部区域性暴雨过程创下淮南本站6月降水大暴雨日数历史极值,针对这2次持续暴雨过程进行深入对比分析、理清思路,对强降水产生的物理成因充分认识将对提升暴雨预报有重要意义[7-8]。

1 暴雨概况

2005年7月5日暴雨过程为流域性强降水过程,主要降水在沿淮,过程总降水量270~332 mm,6 d出现3场暴雨,其中1场大暴雨,最大雨强48.6 mm/h,出现在7月9日0:00。

2015年6月25日暴雨过程为区域性强降水过程,主要降水在安徽沿淮中东部区域,过程总降水量230~387 mm,6 d出现3场暴雨,其中淮南本站3场均为大暴雨,为市级本站6月历史大暴雨日数极值,辖区3个国家站最大雨强53.1 mm/h,加密站最大雨强84.5 mm/h(八公山),出现在29日5:00,具体实况见表1。

2 暴雨过程物理量分析

2.1 环流特征分析

2.1.1 2005年7月5日持续暴雨。过程为典型的单阻梅雨形势,阻高位于贝湖以西,乌拉尔山—巴湖、日本海—河套地区均为宽广的低槽区,不断有冷空气补充南下形成较强降水。200 hPa南亚高压稳定控制江淮大部,沿淮地区为高压东北部北風辅散区。副高处于东退略南压中,其脊线维持在23°~26°N之间,冷暖空气在沿淮形成了准静止切变线,强降水稳定维持。

2.1.2 2015年6月25日持续暴雨。过程为双阻梅雨形势,西阻高位于乌拉尔山以东附近,东阻高位于雅库茨克以东附近[9]。两阻之间贝加尔湖东北边为低压槽,其后部西北有冷空气南下,一支从巴尔克什湖附近的低槽中分裂南下;另一支从贝加尔湖南下。中纬度多短波槽活动,不断引导冷空气南下,沿淮地区为西北气流控制,对流层中高层冷空气渗透明显。2015年6月25日暴雨过程在28日前副高缓慢北抬,沿淮为暖式切变,29日副高南落,沿淮转为冷式切变。图1、2给出了2次过程500 hPa平均环流,分别符合单阻、双阻梅雨形势。

2.2 热力条件分析

选取2个持续暴雨过程中降水突出时间段为个例作对比,分别沿117°E经过淮南站作假相当位温θse叠加比湿q的经向垂直剖面,时间点分别为2005年7月6日20:00、2015年6月29日20:00,见图3。

2005年7月6日20:00中700 hPa以下淮南处于θse高能舌区中心值右侧,同时也是湿舌区,低层高温高湿;同时700 hPa附近出现中心值50的θse低能舌区及比湿低值区,说明有干冷空气侵入,低层高温高湿、中层干冷,非常有利于对流产生,对应此次过程不仅出现了短时强降水(寿县33.6 mm/h),同时地面出现大风天气。

2015年6月29日20:00中700 hPa(含)以下高能高湿,θse中心高值高于2005年7月6日20:00,但低能干区接近于500 hPa,同时θse中心低值高于2005年7月6日20:00低能中心值,说明2015年6月29日20:00高能且湿层深厚,以短时强降水为主,实况2015年6月29日20:00出现最大小时雨强:淮南53.1 mm/h、凤台44.2 mm/h。

θse850-θse500:2005年7月6日20:00为18,2015年6月29日20:00为11,也说明前者对流不稳定更显著。

2.3 水汽条件分析

沿32.6°N过淮南站作2个过程共4个时次的水汽通量散度纬向剖面,见图4。

2005年7月6日20:00 116°E 925 hPa处水汽通量散度正值区对应925 hPa弱反气旋环流,左侧107°N 850 hPa负值中心对应一暖湿切变线,正上方115°N 700 hPa负值中心对应700 hPa切变线,最右侧负值区对应850~925 hPa弱切变。随着副高主体东退南压系统向东南发展。至2005年7月7日8:00 850 hPa东段和西段负值区连通,切变线连通,700~925 hPa为一致水汽通量辅合区,500、1 000 hPa为水汽辐散区,这样中层整层水汽辐合,高层、低层水汽辐散,有利于短时强降水和大风出现,实况出现了33.6 mm/h强降水,同时地面有大风。

2015年6月29日20:00位于112°E、32.6°N 700 hPa附近的水汽通量散度正大值中心对应着该处700 hPa风场风速的辐散,随着高空槽东移,系统向东发展,正水汽通量散度中心向东并向低层发展达到117°E、32.6°N(接近淮南本站)850 hPa处中心值由12增加到18,对应此时风场该处850 hPa风场有强风速辐散,同时925 hPa以下转为西南大风为水汽通量散度负值区,低层负值中心配合中层有正值中心,水汽在低层辐合、中层辐散,强降水发生,从实况看淮南53.1 mm/h、凤台44.2 mm/h的强降水与水汽通量散度在剖面变化一致。endprint

2.4 动力条件分析

沿117°E通过淮南站作2005年7月6日20:00和2015年6月29日20:00垂直速度叠加涡度的经向剖面,具体见图5。

2005年7月6日20:00垂直速度剖面700 hPa以下为下沉运动,上升运动高于500 hPa,上升中心有正涡度中心;由图5可以看到,在上升中心右侧有非常强的下沉中心并配合负涡度中心,地面可能将出现强的下沉气流,如大风等。

2015年6月29日20:00垂直速度剖面29°~36°N低层至高层均为垂直上升运动,对流深厚,北边和南边分别有下沉中心,这种垂直速度场分布形成的反馈机制加强和维持了垂直上升运动,同时700~925 hPa有正涡度中心位于淮南站上空,进一步加强了垂直运动。

2.5 云图产品分析

云顶亮温展示了对流发展程度,利用淮南站2015年6月29日19:00至2015年6月30日8:00每小时雨量与亮温(TBB)对比,亮温迅速下降即亮温梯度加大的过程对流将发展。由图6可知,2015年6月29日23:00—24:00亮温迅速下降,2015年6月29日23:00出现53.1 mm/h雨强的强对流暴雨。因此,利用TBB可以追踪对流发展,但TBB变化滞后雨量1 h左右,需利用多种手段来提前预判。

3 结论

(1)2次持续暴雨过程有典型梅雨环流特征,2005年暴雨过程为单阻型、2015年暴雨过程为双阻型。

(2)位温剖面表明,2005年暴雨过程700 hPa有干侵入,对流可能出现强下沉气流;2015年暴雨过程700 hPa以下高能高濕深厚,同时500 hPa与850 hPa假相当位温差判断两者不稳定强弱有一定指示意义。

(3)水汽分析表明,2005年暴雨过程为高层、低层辐散,中层辐合形势,这种形势短时强降水和地面大风多有可能发生;2015年过程水汽在低层辐合,中层辐散,有利于强降水发生。

(4)垂直速度和涡度分析表明,2005年暴雨过程上升中心和涡度正中心位于500 hPa,上升对流弱于2015年暴雨过程,同时又伴有强下沉运动中心和负涡度,近地面有强下沉气流或大风。2015年暴雨过程垂直速度和正涡度中心重叠度高且29°~36°N全为上升气流,对流深厚,同时左右两侧有对称的下沉气流中心和负涡度中心,这对暴雨的环流发展、维持有正反馈。

4 参考文献

[1] 孙俊,邓国卫,张渝杰,等.“13·6·30”遂宁市特大暴雨成因的初探[J].气象,2014(10):1174-1182.

[2] 乔枫雪,赵思雄,孙建华.一次引发暴雨的东北低涡的涡度及水汽收支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7(3):397-411.

[3] 张苏平,李春,白燕,等.一次北方台风暴雨(9406)能量特征分析[J].大气科学,2006(40):645-659.

[4] 陈伟斌,高安宁,陈见,等.不同环境风场条件下两次暴雨过程对比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2(3):14-20.

[5] 高守亭,雷霆,周玉淑,等.强暴雨系统中湿位涡异常的诊断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2,13(6):663-670.

[6] 郭英莲,徐海明.对流层中上层干空气对“碧利斯”台风暴雨的影响[J].大气科学学报,2002(1):98-109.

[7] 胡燕平,梁钰,程锦霞,等.河南省两次春季暴雨过程的对比[J].气象科学,2011(5):646-651.

[8] 井喜,屠妮妮,曾鹏,等.我国西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特征及成因[J].大气科学学报,2011(6):725-736.

[9] 任余龙,寿绍文,李耀辉.西北区东部一次大暴雨过程的湿位涡诊断与数值模拟[J].高原气象,2007(2):344-352.endprint

猜你喜欢

通量低层对流
冬小麦田N2O通量研究
深圳率先开展碳通量监测
JG/T221—2016铜管对流散热器
2011和2016年亚热带城市生态系统通量源区及CO2通量特征
关于低层房屋建筑工程造价的要点及控制措施探讨探索
平板电视电源热设计研究
超快激光单脉冲诱导硅表面火山坑形貌
住宅楼层影响寿命
低层高密度住宅设计探讨
巧化糖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