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英译本谜语翻译对比赏析

2017-09-06姜涛

校园英语·下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归化谜语

【摘要】《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谜语诗谶化是《红楼梦》第二十二章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的特点之一,本文着力于比较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在本章灯谜翻译中的不同风格和取向,探讨在翻译过程中包括语篇意识,译者风格和文化负载词等问题,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关键词】《红楼梦》 谜语 归化 异化 语篇意识 文化负载词

谜语主要是指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也可引申为蕴含奥秘的事物。中国谜文化渊源流长,不仅谜面意味深远,而且谜底风趣幽默。好的谜语谜底与谜面之间是辩证关系,“隐”是手段,“显”是目的,“隐”中有“显”,“显”从“隐”出。也就是说要做到“底面扣合”。在我国,谜语多为四句,每句以五,七言居多,形式工整且合辙押韵,朗朗上口。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著作,也是对世界文学的贡献,多种译本纷纷问世,其中以霍克斯的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最具影响。杨宪益和戴乃迭是一对中英合璧的夫妇,翻译作品达百余种,杨宪益对中国的文化精髓非常了解,其目的是为了向西方读者传播中国文化,因此采用了异化策略。而霍克斯是认真研究《红楼梦》的西方学者,因他学贯东西又以英语为母语,其译文流畅通顺且加了许多文化注释,因此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概括来说,杨译重视“信”,即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和精神,偏重于直译,霍译重视交际翻译,很多时候采用了意译,译文中有不少增译,活译的地方。本文结合谜语本身的特点就语篇意识,译者风格和一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来分析比较两个译本中的谜语的翻译。

原文简介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灯谜谶语是本章回重点之一,因为不仅宝钗念的《寄生草》表明了宝钗最终引导宝玉返回大荒山的结果,而且,众人写的灯谜诗也被认为是暗示了他们各自的悲剧命运和结局。所以最后贾政感叹了一声:“并非福寿之辈!”下面我们挑选本章中一些谜语分析比较两种译文的谜语翻译。

语篇意识

贾环的“大作”:

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

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打一用物)

这首谜语的谜底,一个是枕头,一个是房脊上的兽头。贾环是宝玉的同父异母弟弟,因为是庶出,在家中地位不高;加上他形象猥琐,心术不正,行为顽劣,一向被人鄙视。这首谜语正好表现了这位三少爷的草包本色。它首先是语言粗鄙,什么大哥、二哥之类,完全是市井无赖的口吻,毫无读书人的文雅气;二是生拉硬扯,床上的枕头和房上的兽头硬把它们排成兄弟,毫无道理,三是语言不伦不类,有角八个,够多了,他却说只八个,显然很是不通。作者通过这首谜语让贾环这样一个小丑式的人物,又出了一次丑。如何将原谜诗所暗含的贾环这一人物的草包形象译出来是翻译本谜语的重点。

杨译为:First Brother has eight corners

Second Brother two horns instead

Second Brother likes to squat on the roof

First Brother just sits on the bed

霍译为:Big brother with eight sits all day on the bed

Little brother with two sits on the roofs head

可以看出杨译忠实于原谜诗,其中二,四行押韵,读起来有几分上口但整首谜诗内容上显得有些幼稚和俗气,体现贾环“童心未泯”,符合其人物形象-草包。枕头的角和兽头的角分别用“corner” 和 “honer”来表达,太过浅显。

霍克斯将原文的四句翻译为两句,语篇上简洁许多,译文合辙押韵且每句音节数相等,形式工整。内容上低级趣味性更强。译文也表现出不通顺之意,例如,数词two和eight后名词缺失,造成语义上的不通,暗示贾环本人的愚笨,才疏学浅。另外两句话通共12个单词,其中重复了“brother”, “with”, “sit”,“the”,体现贾环语言贫乏,草包本色。

贾政的谜语:身自端方,体自坚硬。

虽不能言,有言必应。(打一用物)

贾政念出这首谜语后,立即把谜底告诉宝玉,暗示宝玉告诉贾母,所以贾母一猜便着:是砚台。这首谜语和贾政的身分相称。从封建阶级的标准说,他还是有德的,恪守忠孝之道,俨然是位道学先生,这就是“身自端方”。在维护封建阶级利益和贵族家庭传统上,他对宝玉的叛逆行为深恶痛绝,严加管教宝玉,够得上“体自坚硬”了。他虽并无才学,还硬撑着一副读书人的架子,仿佛和笔、砚结下多么深的情缘,有沽名钓誉之嫌。这样一个封建家长作这么一首“一本正经”的谜语,读来觉得有些讽刺。同时,一个“砚”暗示了灵验之“验”。后文贾政从灯谜中觉得不祥,此处暗示贾政之语正确。第四句“有言必(笔)应”也暗示了众人的命运将被贾政句句言中。

杨译为,Its body is square,

Its substance firm and hard;

Though it cannot speak,

It will assuredly record anything said.

* assuredly(bi) is a homophone for writing brush.

霍譯为,My body is square,

Iron hard am I.

I speak no word,endprint

But words supply.

杨的这种散体译文忠实地传达了原谜诗的意思,甚至加了脚注来传达原谜诗的双关。霍译每行音节数与汉语字数相同,均为四个,简洁了许多,音律上,译文二,四行押韵,这与原谜诗一致。但译文只是清楚地表达了谜底砚台的功用,并没有保留双关。

译者风格

贾母的谜语是: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果名)

元妃有兴致特意从宫里送出谜语并赐物,使得贾母特别高兴,于是组织了个灯谜会,连贾政也来承欢取乐,在上房悬灯结彩,设了酒果,备了玩物,为荣华富贵的生活又添了一番情趣。然而,在这种热闹的气氛中,又透出一股悲凉的气息,从下面的谜语便知。这是贾母带头作的谜语,谜底是荔枝。这首谜语不难猜,也并不高明。因为是老祖宗作的,贾政便故意乱猜别的,让贾母罚他,逗贾母高兴。这种尽孝的方式,显得有些做作。猴子身轻站树梢,很容易令人联想起秦可卿托梦给凤姐说的“树倒猢狲散”那句俗话。此时此刻,贾家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猴子们还都在树梢上无忧无虑地嘻闹,丝毫没有“树倒”的危机感。作者用这句谜语又作了一次讽刺性的暗示。

杨译为,The monkey, being light of limb,stands on the topmost branch.

霍译为,The monkeys tail reaches from tree top to ground.

为了弥补谐音双关不可译的遗憾,杨译在谜底lichee加了脚注:homophone for “stand on a branch”。可以说杨译非常忠实原文,符合译者异化的翻译策略,类似于直译。但作为谜语,谜面与谜底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表达出来。相较而言,霍译并不完全忠实原文,但保留了原谜诗“monkey”, “tree”等重要意象。符合译者归化的翻译策略,类似于意译。译文谜面所描述的是“monkeys long tail”,即long end之意,音似longan,谜底由荔枝变成龙眼,虽然有篡改,但这种为达意的再创造也表明了译者的良苦用心,可以算得上是活译。

迎春的谜语: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

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通。(打一用物)

这首谜语的谜底是算盘,谜面的语言句句双关。贾赦想选个有财有势的贵婿,结果把女儿送进中山狼的口里。对迎春的婚配,贾母心中不称意,又不想出头多事;贾政深恶孙家,劝谏过两次,无奈贾赦不听,宝玉为此痴痴呆呆的,也只能跌足自叹;王夫人十分怜惜迎春,也只能劝她服从命运,都曾乱纷纷地拨弄过算盘,结果都是有功无运,迎春这个善良的姑娘最终断送了青春的生命。作者为迎春拟作的这首谜语,其实是一首带有浓厚宿命色彩的自伤自悼的抒情诗。

杨译为:No end to the labours of men, to heavens decree,

But labour unblessed by Heaven will fruitless be.

What causes this constant, frenzied activity?

The certainty of mortal destiny.

霍译为:Mans work and heavens law I execute.

Without heavens law, my workings no fruit.

Why am I agitated all day long?

For fear my calculations may be wrong.

可以看出,杨译忠实于原谜诗,合辙押韵,前三行音节数一致以及最后一句意译道出了人物的命运,符合本章回谜语诗谶性的特性。但谜语本身的趣味没了。霍译运用了aabb的韵式且每行音节数相同,再现了原谜诗音韵美,并注意到了谜语这点,译文最后一句中的“calculation”将谜底abacus的功用揭露出来,一下子点出了谜底。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探春的谜语: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打一玩物 )

这首谜语的谜底是风筝。作者每写及探春命运时,总用风筝暗喻。她的判词前面两人放风筝,第七十回探春的软翅凤凰风筝被风刮走,这首谜语又是说的风筝。暗示探春的命运犹如断线的风筝,将要远嫁他乡,而且从“清明妆点最堪宜”点出她远嫁的时间是在清明时节。

杨译为:The children by the steps look up:

Spring surely has no fitter decoration.

But when the silk cord breaks it drifts away,

Blame not the east wind for this separation.

霍译为:In spring the little boys look up and stare

To see me ride so proudly in the air.

My strength all goes when once the bond is parted,

And on the wind I drift off broken-hearted.

除了合辙押韵,再现原诗歌音韵美之外,两种译文均将“清明”译为“spring”这里的“清明”并不只是一般的時间状语,结合探春命运,其背后的谶性并没有表达出来。另外或因为音节数的限制,或解释这些文化负载词背后的深厚文化具有一定难度,霍将“东风”浅化为“wind”。在中国文化中,“东风”一般指成就事业的条件,这里暗指曾抬举她的贾家,反观译文并未道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可见在翻译中要实现真正的文化转换绝非易事。endprint

惜春的谜语: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打一玩物)

这首谜语的谜底是佛前海灯。海灯是点在寺庙里佛像前的长明灯,隐喻惜春出家为尼。惜春之前的判词:“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对惜春将来出家为尼,几多惨淡凄凉。出家修行,可以成佛作祖,永生不死,真是一件好事吗?“性中自有大光明”是略带苦涩味道的解嘲的话;“听佛经”、“沉墨海”等句才是作者的真性情。

杨译为:A former lifes appearance come to nought,

Deaf to folk-songs the chanting of sutras she now hears;

Say not this life is sunk in a sea of darkness,

For in her heart a shining light appears.

译文后三句合辙押韵,第三句连用三个以“s”开头的词,营造了一种沉闷的气氛,符合原谜诗意境。但谜语中“前身”,“色相”,“黑海”,“性”,“大光明”等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佛家用语只是浅显地译出了字面意义,并没有保留其宗教特色,只有“佛经”—“chanting of sutras”保留了下来。可见要向西方读者传达这些文化负载词背后的文化内涵是一大难题,还需译者努力刻苦钻研。

结语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整体上来看,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分别采取了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前者偏向于直译,后者偏向于意译。就谜语本身翻译趣味性而言,霍克斯将其点了出来,似乎更为准确。但杨宪益夫妇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更为准确一些。通章来看,本人更喜欢霍克斯的翻译。谨以任东升先生的一句评价来表达自己的感想,“霍克斯的译笔犹如一列磁悬浮列车,超乎原文字面,句子结构之上,但始终飘然自得地运行在曹雪芹的心灵的轨道之上。”

参考文献:

[1]冯庆华.红楼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451-457.

[2]肖维青.欲婉而正,欲隐而显—谈《红楼梦》灯谜及其翻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8:122-149.

[3]叶荔.用许渊冲的“三美”说赏析诗词翻译[J].北方文学,2011:152-153.

[4]俞平伯.关于《红楼梦》的语言成分.红楼梦的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5:246.

[5]赵贯李.对比赏析《红楼梦》不同译本中的文化传递[J].海外英语,2010:218-220.

作者簡介:姜涛(1994.07-),女,汉族,陕西咸阳人,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翻译学专业,研究方向:文学翻译。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负载词归化谜语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归化已成国际篮坛普遍现象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识字谜语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词汇翻译的越级策略
谜语
释意理论观下的文化负载词的口译
谜语两则
谜语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