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家庭暴力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

2017-09-06李盼盼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7年7期
关键词:家庭暴力身心发展儿童

李盼盼

摘 要:家庭暴力给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不良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父母对儿童的暴力和夫妻暴力这两种家庭暴力类型出发,探讨家庭暴力对儿童身体、情绪、行为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家庭暴力容易对儿童情绪产生不良影响,容易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本文最后对于如何减少这一现象对儿童的伤害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家庭暴力;儿童;身心发展;影响

联合国于1993年通过《消除对妇女暴力行为宣言》指出: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中,以殴打、精神虐待等手段对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的伤害性的行为。”根据在家庭暴力中受害主体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家庭暴力分为三种类型:一、父母对儿童的暴力。泛指发生在家庭内部的,长辈对子女的包括精神和身体两方面的暴力行为,特指父母对儿童的家庭暴力[1]。二、婚姻暴力,又称夫妻暴力, 泛指伴侣、配偶、夫妻等两性亲密关系暴力,是异性伴侣之间各种形式的身体、心理、精神和性等方面的暴力伤害行为。三、其他家庭成员间的暴力。

儿童期是人的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精神分析派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早期经验是个人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之一。因为家庭是儿童生长与活动的第一微型社会场所,所以家庭环境质量的好坏就成为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暴力作为一种暴力事件存在,不仅摧残了儿童的身体,而且对儿童健康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家庭暴力会对儿童身体产生伤害

受传统观念中“严师出高徒”、“望子成龙”等观念的影响,目前中国部分家庭依然存在“棍棒”教育等暴力行为,给儿童身体上造成直接的伤害。2001年所做的全国未成年犯罪调查发现,未成年犯罪成因中有16.1%自述者称被家人“经常打骂”[2]。蒋月等人于2004—2005年做的问卷显示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暴力相当普遍[3]。在中国每年针对儿童家庭暴力事件的报道就有很多,以2015年11月这一个月举例,仅腾讯新闻所报道的涉及兒童家庭暴力事件就有七件标题。这些暴力事件中,儿童被父母虐待因而残疾或者直接死亡。国外的情况也不太乐观,以美国为例。1975年和1985年的美国家庭暴力调查显示:每年遭受家庭暴力迫害的儿童大约有100万[4]。也有调查显示,美国每年约有650万儿童遭受家庭暴力的侵害,其中140万~190万儿童因此而身体残疾,大概有2000名儿童因此死亡,每年约有200万儿童因为家庭暴力而离家出走。由文献我们得知国内外均存在着家庭暴力的现象,而且家庭暴力对家庭和个人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接下来我们主要探讨家庭暴力中对儿童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2 家庭暴力容易对儿童情绪产生影响

家庭作为儿童早期生活的重要场所,为儿童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和情感支撑,因而家庭环境质量会对儿童的情绪产生直接的影响。家庭暴力作为负面的社会现象存在,对社会和家庭都会产生不同程度上的负面影响。而负面的社会现象通常会给人带来更明显和较持久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对身心的良性发展有着更大的损害 。焦虑是一种障碍性的情绪体验,是儿童不良情绪的表现形式之一,通常指害怕、紧张的内心体验以及生理性身体神经症状。罗德里格斯发现家庭中如果有严重的暴力事件或身体虐待行为,儿童可能会表现出更多的焦虑症状。先前研究发现,家庭环境的质量会对儿童焦虑产生抑制或促成的作用。当家庭氛围较为融洽时,儿童的焦虑会相对少一些,而当儿童处于一种争执状态甚至暴力状态的家庭环境中时,则他的焦虑情绪更强烈地表现在生活中。另有研究表明,儿童期的焦虑症状存在一定的持续性,儿童生命早期的不良的遭遇或许导致成年后的焦虑障碍。一项追踪调查发现,具有某种焦虑症状的儿童8年后再次测验发现,此儿童仍然还具有焦虑障碍。Silverman研究显示, 与没有经历儿童期虐待或目睹家庭暴力的同龄儿童相比,有儿童期虐待或目睹家庭暴力的儿童在青春期显示出更突出的心理问题[5]。此外,儿童虐待经历还会导致抑郁、自杀行为和自虐等不良心理和行为结果。家庭暴力作为负性生活事件也可能导致抑郁的出现,对受虐者身心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根据马丁·赛里格曼的研究发现,当儿童面对持续的消极情绪时,他们会产生习得性的无助,变得抑郁,经常否定自己。这种情绪伴随着年龄的成长,容易导致青少年自杀和自虐等行为的出现。

3 家庭暴力容易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有研究表明,父母行为冲突或儿童期虐待既能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问题,又通过消极情绪导致幼儿行为问题的出现。慕文尼发现,体罚行为可以显著的影响3岁儿童的消极行为。cummings等发现当父母很难控制自己的敌意或不良情绪时,儿童也往往会从父母那里习得同样的问题[6]。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一方面可能是儿童对家庭暴力中父母直接的行为冲突观察学习习得来的,即儿童通过观察学习习得父母解决问题或矛盾冲突的行为模式,当在生活或交往过程中遇到矛盾时,他们便会用从父母那里习得的行为模式解决问题,从而产生攻击性的行为。另一方面,如果父母经常处于消极情绪之中,儿童因此受到感染也会产生消极情绪。当儿童对于冲突有着过于强烈的情绪时,儿童的行为问题便很容易显现出来。这种不安的情绪,如愤怒则可能导致儿童出现破坏物品、身体攻击等行为。对于父母行为冲突或儿童期虐待对幼儿行为问题直接影响效应,我们可以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给予合理的解释。观察学习是儿童最重要、最直观的学习方式,儿童在与成人相处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成人的行为举止、成人的交往方式等方面,从而习得这一行为,并在以后的活动中表现出自己的行为方式。班杜拉通过对多名儿童的分组实验观察记录得出结论:如果儿童观察到暴力行为,就会使他们更容易获得对暴力行为赞成的态度,最终会使自己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模仿暴力行为。因而生活在家庭暴力环境中的儿童则更容易产生攻击性的行为。

4 结语

家庭暴力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短时间内很难完全消除,但是如何才能减少家庭暴力对儿童的伤害呢?首先,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应从源头上避免此现象的发生,通过法制部门完善家庭暴力的法律法规,利用大众传媒的方式宣传反家庭暴力的政策法规,引导人民群众关于家庭暴力对儿童危害的重新认识。其次在社会层面上,建立家庭心理咨询室,针对夫妇的相处之道、父母对待儿童的教育方式等问题进行心理咨询,通过文化的力量产生良好的抑制作用。积极地社会支持也可以缓解儿童受伤的心灵,社会支持包括学校,同伴等群体,学校应给予受虐儿童正确的引导,避免儿童产生不良的情绪,从而误入歧途。最后从家庭的角度,父母要为儿童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注意个人的行为方式,为儿童做好榜样。在与儿童沟通方面,减少对儿童的打骂,采取平等、民主的方式,多给予儿童信任和支持,加强与儿童心灵上的沟通,缓解儿童内心的焦虑、抑郁等症状,从而从根本上抑制儿童不良行为的发生。对儿童进行移情的训练,转移儿童的关注的焦点,从而缓解儿童已产生的心理问题。无论从国家、社会,还是个人家庭,我们都是希望减少对儿童的伤害,还给儿童一个幸福的童年。

参考文献

[1] 陈雯. 家庭暴力研究:回顾与前瞻[J]. 学习与实践, 2008(8):136-143.

[2] 关颖. 家庭暴力对儿童的伤害及其社会干预[J]. 当代青年研究, 2006(5):22-27.

[3] 蒋月, 潘峰. 针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暴力与防治对策[J].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1):55-58.

[4] 赵霞. 家庭暴力问题的社会学探因[J]. 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S1):57-59.

[5] 廖英, 邓云龙, 潘辰. 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经历与个性特征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7, 15(6):647-649.

[6] 杨丽珠, 董光恒. 依恋对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影响及其教育启示[J]. 学前教育研究, 2006(4):5-9.endprint

猜你喜欢

家庭暴力身心发展儿童
音乐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浅谈幼儿园游戏环境创设策略
对于家庭暴力中“以暴制暴”行为的刑法学研究
论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影响
警务处置中家庭暴力的认定
“警察干预家庭暴力问题”课程体系建设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体育锻炼研究
尊重幼儿发展规律,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