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批特点浅析及其使用策略
2017-09-06刘文会
内容摘要: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自读课文助读系统的亮点之一是随文设置的旁批,本文通过对课文旁批特点的分析,进而提出其使用策略,帮助学生自主构建阅读方案,迁移阅读技能,培养阅读能力。
关键词:旁批特点 使用策略 阅读能力
2016年9月由温儒敏总主编的“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简称部编本)开始发行并投入使用。为了纠偏语文教学实践中长期存在的对精读与略读两类不同课型不加区分的教学弊病,以及体现新课标提倡的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独立阅读的理念,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把以往的“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两类课型改称为“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采用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分法)。名正则言顺,这样的名称避免了部分教师望文生义,混淆了略读的概念,同时也彰显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部编本教材设计的突出特点与创新点之一就是重视学生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的培养,建设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自读课文”的教学处于学生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过渡阶段,其任务和目标是引导学生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和方法,尝试自主阅读自读课文,在阅读实践中运用和强化阅读方法,逐渐沉淀和培育自主阅读的能力。
部编本教材为两类课型设置了不同的助读系统和习题系统,从课文实际操作层面加大了区分力度。其中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的最大亮点与特点是增加了“旁批”这一要素,并不再设置课后习题,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少做题,多读书”的理念。旁批是助读系统所包含的注释类要素的一种,而助读系统其实质性内容就是对学习的要求、重点和方法的提示,对某些疑难问题的诠释,对相关资料的引述等。(部编本的“旁批”,就是针对课文的关键之处、文笔精华以及写作技法做精要点评,或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旁批成为学生实现半独立阅读的一个重要支架。本文通过对旁批内容特点的简要分析,进而提出其使用策略,为师生正确、有效利用旁批提供实践上的帮助。
一.旁批特点
旁批问题的设置更为精炼,且更具层次性和启发性。在自读课文《散文诗二首》之《金色花》中旁批设置的问题“‘我变成一朵金色花,跟妈妈玩起‘躲猫猫,只是为了好玩吗?”这一个问题的提出,就包含了2013年修订本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中《散文诗二首》课后习题一“朗读《金色花》,想一想:诗中的孩子跟妈妈捉迷藏,表现了孩子对母亲怎样的感情?他为什么会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并且试图引导学生从分析意象“金色花”到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层层递进,符合初一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规律。
旁批问题的设置也更为直接地体现了课文文学特点和单元目标要求。自读课文《女娲造人》是一篇神话故事,应充分发挥和挖掘这一优秀文本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作用。《女娲造人》中的旁批“‘说也奇怪是神话、童话等作品中常用的话。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女娲用黄泥造人,而我们经常把土地比作母亲,你能从这个‘巧合中读出什么?”这两个问题基于《女娲造人》这一神话故事,又超越了具体的文本。旁批一用“说也奇怪”这一神话、童话作品中的常用语来引导学生理解神话故事浪漫性特点,而其表述方式也体现了从《女娲造人》到神话、童话这一类题材的迁移。旁批二则发散学生思维,通过对比、聯想,打通课文内容和学生生活,引导学生理解古代神话故事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中国人的土地情节。
初一年级在阅读方面重在培养学生的一般阅读能力,如朗读、默读、快速阅读等。《女娲造人》是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第六单元重点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并且单元提示也提出了“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还要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等阅读建议和要求。文章开篇的第一处旁批写到“女娲是一个女神,却处处显示出人的特性。边读边画出文中的有关语句。”引导学生同时运用寻找关键词和调动体验这两种阅读技巧,服务于单元目标的实现。
旁批的内容设置更注重单元之间知识、能力的迁移和运用。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学生通过学习《春》、《济南的春天》等课文,要求学生掌握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散文诗二首》的旁批“这里为什么要插叙与故乡园院里的‘莲花有关的往事?”“‘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旨在学生运用第一单元学习的拟人和比喻手法来理解诗歌,进而感知诗歌的情感。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提示要求学生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其自读课文《回忆鲁迅先生》旁批在涉及到有关鲁迅的细节刻画时往往直接点明人物形象、性格。如“开玩笑时的鲁迅先生,是不是也挺有意思?”“细微之处,也认真细致”等。通过教师对第一单元精读课文中细节描写的细致地讲解,以及《回忆鲁迅先生》对细节描写的多处点拨,学生已认识到细节描写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和重要性。第三单元同样是写人记事的自读课文《台阶》中旁批之一“如此详写父亲洗脚,是要表现什么?”仍在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细节刻画,并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是对第一单元细节描写的回顾、提升与实际应用。对正是在对这些细小却关键的阅读知识和能力不断温习、训练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素养得到了提升,逐渐具备自主阅读的能力和素养。
二.教学建议
自读课文的性质定位与讲读课文不同,它的教学目标、教与学的关系、教学模式与讲读课文教学有很大区别。自读课文主要不是教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温儒敏七个创新)自读课文的旁批为学生实现自主阅读课文提供了支架,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留出了空间。但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使用旁批,发挥旁批在帮助学生自主构建阅读方案,迁移阅读技能等方面的最大价值。
课文旁批的层次性和启发性的特点,需要学生带着旁批提出的问题,多次阅读课文,层层深入思考,对关键段落、句子要反复玩味、揣摩。因此略读课文首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阅读和思考时间,在学生足够熟悉课文并在此基础上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和疑问时,教师再加以引导和讲解,而不能以教师的精细讲解,代替学生的自我思考。旁批问题的多个层次,正是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理解课文韵味、情感的一个过程,通常是该篇课文的重难点。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这类旁批要重点讲解,重在点拨思维过程。
学生学习略读课文不是完全的独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独立阅读与思考。旁批内容集中体现了课文的文学特点和单元学习目标,在学生阅读课文前,教师向学生说明课文具体的学习任务、提示本单元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在独立阅读中更有方向和针对性,避免学生盲目地阅读,同时有利于学生在一定提示下灵活运用,迁移阅读技能。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重点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本单元自读课文《一颗小桃树》在描摹雨中桃树状态变化的段落做出了旁批,“‘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你读出来了吗?”教师如引导、提示学生这段使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学生的思考就会由“物”及“人”,由雨中桃树状态的变化,联系到“我”的情感的转折,学生的思路顿时明朗、清晰了。
不同学习单元,旁批的内容常涉及相同的语文知识与能力,但这些反复出现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语文素养要求呈阶梯式上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课文、文段、句子将这些重复出现的语文知识与能力进行对比、总结,在对比、总结中熟悉语文常识、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自读课文是学生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桥梁,其性质与要求是学生的半独立阅读。随文旁批作为学生实现半独立阅读的一个重要支架,教师要从单元之间语文知识、能力的联系、每个单元具体的学习目标、每篇自读课文的特点统筹安排随文旁批的使用,结合课下注释和课后阅读提示,帮助学生自主构建个性化阅读方案,迁移所学阅读技能,培养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七个创新点[J].小学语文,2016(9)
【2】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介绍:刘文会,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