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高低语境文化模式对比研究

2017-09-06陈秋静

校园英语·下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含蓄开放

陈秋静

【摘要】高低语境概念的提出让人们对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为不同的语境文化,因此在中美交流中总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从认识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基于霍尔的高低语境交际理论,对比分析中美在交际方式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提高交际效率。

【关键词】高语境 低语境 含蓄 开放

【Abstract】The concept of high-context and low-context cultures revealed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e, which accelerated the activity of translation.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culture contexts, there are always many problems in Sino-American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inguist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and reasons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on the basis of high-context and low-context theory of Hall, and puts forward solution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ommunication.

【Key words】high context; low context; reserved; open

一、引語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区域经济联系变得越来越频繁,文化交流也越来越紧密。东西方文化相互影响。而随着中国经济,政治影响力的增大,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语言是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的载体,而语境是人们进行交际活动的场所和背景,不同的语境之间也有不同的交流类型和方式,我们在不同语境交流中要注意语境的作用,弄清语境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并在社会文化中的不同层面中考察研究语境及其运用。

二、语境的内涵及其定义

德国语言学家 Wegener于1885年首次提出了语境这一概念,他认为语言的意义是通过实际使用产生的,语言的意义要根据语境来确定。而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认为语境影响着人类的日常交际活动。霍尔在《超越文化》一书中指出高语境就是指绝大部分信息或存在于物质语境中,或根植在于交际者里,较少出现显性语码,相反低语境就是指大量信息都要靠显性语码来传递,语境在信息传达中不占主要地位。由此可以得出处于高语境文化中的人们交际时较多依赖于语境,而显性语码负载的内容信息量较少。反之,低语境文化中的人们交际时信息是由显性语码所传递的,较少的依赖于语境。霍尔根据研究各种文化中的交际行为方式指出亚洲文化及拉美非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而欧洲文化多数是低语境文化。

三、高低语境间的具体差异

高语境文化的特点是含蓄,内敛,暗码信息,非言语编码较多,反应很少外露,人际关系紧密,高承诺等特点。而低语境文化的特征:外显,较多的明信息和言语编码,反应外露,人际关系不密切较以自我为中心,低承诺等。我们可以从中美的交际生活文化看出高低语境的差别。

1.感情表达上。自古以来,中国人情感表达都较为含蓄内敛,人们在表达感情上还比较羞涩。中国人鲜少的对自己的亲人爱人直抒胸臆的表达爱意,特别是父母辈这一年代的人,就是所谓的爱在心口难开。而美国人较开放,他们则习惯于对自己的亲人爱人表达自己的情感爱意。

在人际交往方面,中国人的表达同时也具备高语境文化的特征,在交往中,我们较少直接表达出自己的诉求,而是通过侧面的表达希望别人能理解到我们的需求,因此可能在表达过程中造成一定的误解。而美国人擅长于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在人际交往中能够直接表达出自己的需求。这两种类型的差异很容易引起交往中的尴尬。例如,中国人对美国人客套地说:下次一起吃饭。而美国人则问:什么时候?中国人只好无言以对。在这个小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不理解美国人所处的低文化语境。而美国人也不了解中国的高语境文化,不懂这只是中国人的客套话,导致两人交往的不顺利。

2.面对冲突时。高语境文化中常带有集体主义的特点,所以在这种文化下人们通常认为冲突会破坏交流,所以在有冲突或分歧的情况下,人们会尽量避免正面交锋的场面,以免伤了感情和气。中国的俗语:劝和不劝分。就是希望减少矛盾,达成一致。而低语境文化带有个人主义导向的特点,人们在与他人产生分歧或者不和时讲究事实求是,正面交锋,不留情面的去捍卫自己的合法利益。在这里,我也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美剧《初来乍到》讲的是一个华人移民家庭在美国的生活。男主人公路易斯·黄与另一对美国夫妇中的丈夫-马文是好朋友,他们平时一起举办聚会,一起看电影,关系非常好。有一天路易斯·黄借了马文的车,并且不小心撞坏了它,路易斯将车辆还给了马文,马文当下没有发现。路易斯一直发愁着怎么给马文解释这件事情,后来当他鼓足勇气把这件事情告诉马文时,路易斯收到了法院的传票。原来马文将他告上了法庭。路易斯非常生气,但是马文却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一样,依然找路易斯一起玩耍。路易斯终于忍不住发问,作为好朋友的马文为什么要把他告上法庭,这件事情可以商量着解决。马文告诉他说,告上法庭不是件大事,而且路易斯也不会损失金钱,因为这样就可以找保险公司索赔。路易斯还是不能接受这个解释。后来马文为了他们之间的友情撤销了对路易斯的控告,他们俩又重归于好。在这个案例中,正是由于成长与不同语境下导致了两人之间的分歧,引起了一些不必要的误会。endprint

3.面对拒绝时。中国人在交际过程中具有的高语境性特点。这种关系不仅使得中国人在处理冲突时不会去正面面对,同时在拒绝别人时,也为了情面难以正面拒绝别人。比如说你希望人家帮助你的时候,如果人家说再考虑考虑,这就表达出了委婉的拒绝。或者当你邀请别人做某事时,如果此人回答说下次再去,也是委婉的拒绝的含义。这与西方人的习惯不一样。他们则认为拒绝的时候应该直截了当,清楚表达出自己的诉求。

当然,处于不同的语境文化下,中美之间交际文化中还有很多的不同点等着我们去发现。

四、造成语境差异的原因

1.社会历史因素。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地方割据从古代至近代都不是什么稀奇之事,为了加强统治出,在中国历史上多采用中央集权制。从秦朝的焚书坑儒到清朝的文字狱压制了人们的思想,使得人们不去直接的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形成了高语境文化产生的温床。

而美国是一个新兴的国家,它的产生建立在脱离英国的统治基础上,形成了敢于反抗,敢于摇旗呐喊的习惯,并且美国又是一个移民国家,是出名的“大熔炉”各个国家的人在这里生存,造成了美国更加开放,逐渐形成了低语境文化。

2.宗教思想因素。中国文化深受佛教道教的影响,佛教推崇悟性,希望追寻佛教真理的人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来领悟佛教的真谛,“天机不可泄露 ”,“顿悟”都要求自己去领悟,而道教则主张“无为”,“不言”,这对中国高语境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中国著名的小说《西游记》中,也有孙悟空自己推敲师傅敲头三下的含义这一桥段。更加证实了上诉观点。

当然低语境的形成也与宗教密不可分。西方人信上帝,也相信真理是需要探索的,而且西方文化起源即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在这种文化中,他们着重与探究世界的本源等等的关系。观察成为理性思维的温床,后来成为西方思维以及美国思维的主流。

3.对整体的观念。由于中国现在以公有制为主体,所以中国人重集体利益,团队利益,重整体。

而西方或者说美国是资本主义制度更加注重个人的利益。这点的不同也导致了高低语境的发展和形成。

五、应对语境差异的方法

1.认识语境差异,承认语境差异。中美两国人民在交往上要充分认识到两国语境的差异,也要去了解对方的语境文化。正所谓入乡随俗,和不同语境的人交往时不要固守自己的文化,更要灵活的去体验不同的语境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去了解到对方的文化,避免了一些尴尬的局面产生。

2.采用不同的交谈方式。中国人应当理解美国人较为直接平直的说话方式,不要因此产生某些误解,同时在与他们沟通时做到直截了当,不用去隐藏某些意图,以免对方不懂自己的真实意图,而美国人在与中国人沟通时,能做到稍微委婉一点更佳,并且可以多揣摩对方的话语中是否有言外之意,达到有效,高效的交流沟通。

3.了解礼仪。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国人非常注重身份上的差异,因此在交流中应当注意使用不同的等级称谓,对待上级和长者要使用尊称,而美国对于等级身份的观念不那么注重。在称谓时可以适当灵活应对。面对夸奖时,中国人不要过于谦虚。

4.求同存异。交际的双方应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在交流中寻找共同点,也不必恐惧冲突,因为中国有句老话“不打不相识”,在冲突中寻找解决方案,搁置争议,共同合作。

5.相互尊重信任。交際的双方在交往中我们也应当做到相互信任,因为信任是沟通的前提条件。同时应当相互尊重,包容,相互理解。只有将现实情境置于对方语境中,才能达到成功的沟通。

六、结语

中美双方交流越来越频繁,只有理解了不同的语境文化,才能更好的进行沟通和交流,并且不同语境间的沟通和交流对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的友好交流也有重要的意义。

上文从三个角度阐述了在中美高低语境的交流。即差异,原因,及解决方案,也提供了一些交流的思路。然而本文的研究仅是侧重高低语境下文化交流,对于各种情况的实际交流没有进行详述。在实际情况中,中美交流必定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还有更广阔的空间有待探索。

参考文献:

[1]爱德华.T.霍尔.超越文化[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

[2]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张瑞.高低语境文化交际模式对比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284-1287.

[4]司彩玲.从高低语境文化交际理论看中美交际模式差异[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4-77.

[5]叶凡.从“高低语境”看中西文化交流[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S1):167-168.

[6]Ishii S.,Brunneau T.Silence and Silence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M].Belmont,CA: WadsWorth,1994.endprint

猜你喜欢

含蓄开放
含蓄
忘了含蓄
含蓄
关于有效思品课堂的几点思考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含蓄
苹果软件更“开放”更“中国”
靓诺 含蓄中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