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闲暇与劳动:我国现阶段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二重性分析

2017-09-05刘文霞

关键词:闲暇劳动者劳动

刘文霞

DOI:10.3969/j.issn.16738268.2017.04.004

摘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它又是一个历史生成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需要阶段性政策与措施的相互衔接来逐步实现。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劳动者闲暇时间增多与过度劳动并存的现象及原因,并且印证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从渐进的量的积累到最终质的飞跃的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需要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采取有效措施缓解贫富差距;督促相关部门落实休假制度,并保障劳动者的休息与闲暇权;引导劳动者合理闲暇、适度劳动;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措施,逐步释放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活动空间,增加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促进因素,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

闲暇;劳动;过度劳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7)04002507

闲暇与劳动是构成生产生活的重要因素。就一定历史阶段的人来说,闲暇作为一种积极的休息,主观上满足了人自身的需要,能够调节工作状态,使劳动与闲暇达到一种平衡,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直接目标是实现了人更好的劳动,最终推动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两者同一性在于相互补充与共同促进:人们在劳动中获得维持生命的基本资料,从而得以生存和发展,在闲暇中获得享受并进一步促进了人的劳动和发展。其差异性在于:与劳动相比,闲暇释放了人们的生产压力和生活压力,提高了人的生活质量,使人获得了快乐的感受,升华了“人”的生活,使人的生活方式有别于纯粹动物式的本能或机械式的重复,形成了真正的“人”的生活。

一、闲暇增多与过度劳动:我国现阶段束缚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二重性存在

拥有自由时间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人是自由时间的主体,自由时间是衡量人发展的尺度,是实现人发展的前提,是提高人生存质量的保障。在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马克思没有明确使用“闲暇”一词,而通常使用最多的是“自由时间”“不工作的人”等表达。马克思指出:要实现“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1],因为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其发展、需求和活动的全面性都是由节约时间来决定的,只有拥有大量的自由时间,个人才能“获得应当具备的各方面的知识或者满足其它的活动的各种要求”[2]。马克思进一步从劳动时间上对人的自由发展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只有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到最低限度,使人的自由时间增多,个人才会在艺术、科学等方面得到发展。在自由时间内,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各种自由活动,如科学活动、艺术活动、社交活动、娱乐活动、工艺活动,这些活动也发展了人的创造能力和自由个性。总之,闲暇的产生必须要有可供自己支配的自由时间。在自由时间里,个人需要得到自由的满足和实现,其个人能力、素质和社会关系得到发展。只有合理配置劳动与闲暇,自由个性才能得到全面发挥。“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3]537劳动者既能在自主劳动中确证自我,又能在闲暇时间中发展自我,人的主体性得以彰显,独立自主性得以实现和强化。与以往相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闲暇时间也越来越多。

(一)现阶段我国劳动者法定工时逐步缩短,闲暇增多趋势明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公民自由时间有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我国的休假体系及其变化上。从目前世界各国通行情况看,休假体系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法定节假日、职工带薪年休假和周休日。1949年12月23日,我国政务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形成目前我国法定假日的基本格局。19941995年,我国节假日实现从“双休单休”循环到全年双休。1999年,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以应对经济危机,我国调整春节、五一、十一的节假日为“三个黄金周”。2007年12月,我国国务院公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在该规定中取消了“五一”黄金周,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为法定节日,调整法定节假日为总数11天。纵向来看,从1949年发展至今,我国法定公休日和节假日已经增加到了115天。除此之外,带薪休假渐次走入人们的生活,“劳”与“闲”的统一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07年12月7日,我国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并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至此,职工带薪年休假就有了法律保障。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使城市职工可供休闲的节假日由115天增加到120多天,这意味着人们的自由时间大大增多并从制度上获得了保障,表1清晰地反映了我国节假日的演变。另外,据央视《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14年,中国人的平均休闲时间在增加,在岗职工休闲时间由2.13小时增加到2.50小时,平均每天增加了22分钟,平均每月增加了11个小时”[4]。这也是我国人民闲暇时间增多的一个例证。

自由时间的占有量与人的发展成正比关系,自由時间越多,人就越具备发展各方面能力的前提。可以说,我国劳动者目前已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闲暇中度过。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拥有了发达国家经过上百年奋斗才获得的自由时间量。“这标志着我们已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标志着人从满足现实的基本生活需要转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标志着人开始从有限的发展转向全面地发展自己的新阶段。”[5]拥有越来越多闲暇时间的劳动者的闲暇生活日趋丰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劳动者闲暇活动及方式开始走向了多样化。旅游度假、主题娱乐、休闲养生、户外运动、歌舞游戏、志愿服务、文艺创作、消遣娱乐、文化熏陶、金融理财等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多样化的闲暇活动成为人们未来生活的主要趋势。仅从国内旅游人数来看,我国1996年国内旅游人数为6.44亿人次,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为40亿人次,从1996年到2015年的20年间增长了6倍多。丰富多样的休闲方式反映了我国劳动者自由时间的增多,使得休闲自由具备了逐步实现的条件。旅游人数的趋势变化表明我国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预示着马克思所追求的休闲理想已在一定程度上变成现实。endprint

(二)现阶段我国劳动者实际工时超量严重,过度劳动问题突出

目前,中国公民的公共假期每年已有115天,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事实上劳动者能真正享受到的天数又有多少?《人民日报》2013年2月21日推出的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2.6%的人“一年52个周末104天全能休”;“春节国庆等法定假日11天”,能全休的仅占42.5%,不到调查人数的一半;“除去115天公共假期之外”,无法享受带薪休假的占到61.6%。在看到公民闲暇时间增多的同时,我们也要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闲暇时间的分配在我国还不平均。闲暇时间对于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人是不一样的。具体来说,对于同一个人,他的青年和老年时期闲暇时间相对较多、中年相对较少;对于不同地域,经济发达地区闲暇时间相对较多、经济发展地区相对较少;城镇、乡村的闲暇时间存在差异;对于不同职业,例如厨师、出租车司机和公务员的闲暇时间也绝不是一样的。王晶等(2013)研究显示,两性群体之间在休闲时间总量上,不仅呈现出群体之间的性别差异,而且同一性别群体内又呈现出代际差异(受教育程度差异和职业差异)。“新生代农民工日工作时间8小时及以下的比例为35.8%,工作时间为9-10小时、11-12小时、12小时以上分别占比43.13%、15.73%和5.34%。”[6]

劳动者的工作时间超过法律规定的标准被认为是超时工作,超时工作基本可以认定是过度劳动的行为表征。这里的超时工作主要是指劳动者超过法定节日或公休假日,以及在标准工作日(我国规定为每日8小时、每周40小时)以外从事生产或工作。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情况是企业为提高利润肆意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或者个人由于生活压力被迫自觉延长劳动时间,这是当前我国劳动者过度劳动问题的突出表现之一。根据2015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显示:“我国劳动力加班时长和有偿加班时间比均有所上升(分别同比增长17.26%和25.53%)。”[7]249王艾青(2009)对制造业、商业、建筑业、国家机关等8个行业进行了过度劳动现象调查,发现“建筑业过度劳动问题最为严重,实际每天劳动时间为11小时,每周平均劳动天数为6.5天,超出标准工作量的78.75%。服务业实际每天劳动时间为10小时,每周实际工作6.3天,超出标准工作量的57.5%”[8]。通过以上数据发现,中国的过度劳动问题已经十分突出。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我国的综合国力逐步提高,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际影响力也日益提升。但与此同时,伴随着一个大国崛起的身影,中国劳动者“累”的呼声也不断高涨。2016年6月30日,天涯网站的副主编金波由于经常加班熬夜猝死在地铁站;7月17日凌晨,中国传媒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25岁的博士田肖华猝死在实验室走廊;8月15日,41岁的前华为高管魏延政身患癌症去世。许多案例和研究都告诉我们,我国的企事业单位的劳动者及一些科研工作者已有相当一部分处于严重疲劳状态,甚至濒临“过劳死”。过度劳动现象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有学者曾经指出,“‘过劳死这个产生于发达国家的现代疾病已经走进日益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的中国,由过度劳动引发的‘过劳死问题在中国已从隐性问题发展为可以预见的显性问题”[9]。由超时工作引发的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增长、闲暇时间减少、娱乐时间压缩趋势,也正在不断影响着劳动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发展,这种疲劳和压力进一步发展会成为侵蚀社会的“幽灵”。

鉴于以上分析,从总体来看,我国的节假日体系逐步完善,劳动者的自由时间即闲暇增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的自由程度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人的能力和社会关系也逐步完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程度得到了提高。但与此相伴的是,我国劳动者的“过度劳动”也同时存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用人单位都需要在工作与闲暇之间进行时间配置决策,劳动者则需要在工作与闲暇之间进行选择,并在工作与闲暇之间找到适合自身的平衡点。

二、闲暇增多与过度劳动矛盾并存的原因分析

我国的发展特点是在较短的时间里走过了发达国家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走过的路程,通过赶超战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是在全球资本化、多元化的大环境下迅速由传统走向现代,当前阶段的先富尚未全面带动后富、社会秩序和规则落实欠缺、个体价值选择多样化等诸多原因,导致了闲暇增多与过度劳动并存的社会现象与特征。

(一)我国已经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劳动却依然是人们谋生的最重要手段

世界银行将世界各经济体按年人均国民总收入划分为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三组。根据世界银行2011年公布的最新数据,收入分组标准调整为:“年人均国民总收入在1 025美元及以下的为低收入国家,在1 026美元到12 275美元之间的为中等收入国家,在12 276美元及以上的为高收入国家。其中,中等收入又分为两个层次:1 026到3 975美元之间为中低等收入国家,介于3 976到12 275美元为中高等收入国家。”[10]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人均收入已首次突破4 000美元,正式步入世界银行所划分的中等收入偏上国家行列。2012年,我国人均收入达6 100美元,2014年达7 500美元,2015年达7 800美元。我国已经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闲暇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可支配收入和自由时间的增多为闲暇消费创造了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就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而言,劳动依然是人们谋生的最重要手段。人们为了维持生计和自身发展,获取必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必须顶着各种压力去长时间工作,甚至过度劳动。调查显示:“究其加班的原因,只有很少部分雇员加班是考虑自身职业的发展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更多的是为了获得经济回报或者表达对企业和组织的归属与忠诚(近20%)。”[7]253所以,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一方面是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休闲活动,试图摆脱工作的束缚,缓解生活壓力,获得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经常过度劳动,追求更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endprint

(二)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过大

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旧的社会分工并没有消除而且还大量并根深蒂固地存在,导致人们在所有制结构中的位置不同。这种差异使人们获得收入的方式和数量差距明显。过大的贫富差距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尼系数较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十年来的基尼系数分别为:2003年是0.479,2004年是0.473,2005年是0.485,2006年是0.487,2008年是0.491,2009年是0.490,2010年是0.481,2011年是0.477,2012年是0.474,2013年是0.473,2014年是0.469,2015年是0.462[11]。第二,城乡收入差距与地区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第三,不同群体所占的社会财富比例明显失衡。尤其表现为,国家及富裕群体的收入迅速增长,但大量社会成员的实际收入和实际财富没有得到相应的增长和积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不平衡,使得各种矛盾现象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贫富差距也明显反映在闲暇生活上,弱势群体的闲暇生活尤显弱势。在两极分化的发展过程中,贫困群体的劳动所得有时连基本的生存需要都无法满足。特别是农民工、失业人员等群体的生活压力大,很难有愉快的闲暇时间。与此同时,部分高收入阶层却充分享受了闲暇带来的快乐,甚至有的利用闲暇过分享乐,在榜样效应和商业社会的广告效应下,扭曲了部分社会成员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社会经济领域一些正常的社会秩序和规则体系落实不到位

我国关于节假日与劳动的法律法规已经较为完善。我国1954年的第一部宪法明确规定,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为进一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08年1月1日起,由国务院制定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开始执行。同时,为了维护职工休息、休假权利,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于2008年9月18日起施行;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将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各地政府议事日程,作为劳动监察和职工权益保障的重要内容。2015年3月21日,《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提出要切实保障职工休息休假的权利。可见,我国在立法方面关于保障劳动者休息的法律法规已经很多,但是在现实执行中却大打折扣,很多企事业单位并未认真落实。因此,制度的执行力尤为重要,闲暇与过劳的同时并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制定的制度和规则体系没有落实到位,制度执行参差不齐、不规范、不彻底。

(四)不同社会个体之间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日趋多样化

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求不同,其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在对待闲暇与劳动问题上,人们的认识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和选择也会不同。在现实生活中,多样化的价值判断导致多样化的行为选择:有人因为做事效率低不得不经常加班,有人因为单位安排失当而加班,有人为了提高收入而增加工作时间,有人选择努力工作以获得更多的闲暇时间。在对待劳动问题上,劳动是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和必要手段,没有劳动是不可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但是对于劳动的意义,劳动者、企业和政府从价值观上应当有一个“度”的把握。在劳动的过程中,如果企业过分逐利,劳动者过高苛求报酬,政府过分强调劳动对劳动者和单位的经济收入与经济效率的重要性,劳动与人就会走向异化。

(五)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着城乡、区域、群体等差异

完善的社会保障是进行闲暇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民生保障不健全等问题突出”[12]。虽然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框架,但是社会保障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尚未实现城乡统筹,部分人群参保水平比较低。同时,尽管我国社会保障逐步由国有单位向各类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扩展,但是职工还没有实现应保尽保,在保障体系上还存在着空白点和薄弱环节。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着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社会保障的多轨制。城镇职工保险、城乡居民与机关事业保险并存;第二,对企业职工和居民保障水平不高;第三,没有实现全国统筹,而且各省社保待遇不一样。由于社会保障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产生不同的看法,保障好的当然有条件去休闲娱乐,保障不到位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失业以及未来会产生内心的恐惧,所以会主观上选择加班加点地劳动。

三、释放空间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

马克思曾经指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关系的状况促成的。”[3]527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关系的状况是靠生产力的发展来实现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正是在连续不断的生产劳动中不断实现的。人在生产中一步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也不断地实现了对劳动时间的节约。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指出:“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13]203“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13]203在未来的社会中,随着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发达的生产力。那时,财富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13]200。如果社会没有真正增加自由时间,也就意味着人类永遠会束缚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受外在目的支配的必然王国之中,而不可能有真正的人类自由。endprint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们要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各种需要,这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的,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首先就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剩余劳动时间[14]。在新的历史时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含的巨大潜能,实现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

(二)采取有效措施缓解贫富差距

不同劳动者间闲暇时间不均衡的问题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而扩大,要增加闲暇时间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解决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有效缓解贫富差距扩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增强劳动力的流动性,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完善税收制度,加强对财富存量的税收调节,缩小不同收入阶层在财产性收入方面的差距;深化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尽快解除竞争性经济领域广泛存在的行政性进入壁垒,打破行政垄断,从根本上消除因行政垄断造成的行业间收入差距,为各种经济力量特别是民营经济部门提供经济机会;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通过制度创新,多渠道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加强对经济活动监督管理,减小经济管理部门的自由裁量权,致力于从根本上消除寻租活动的制度基础。同时,通过降低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释放出更大的经济活力,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增加家庭部门的工资性收入。

(三)督促相关部门落实休假制度,保障劳动者的休息与闲暇权

休息和休假是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过度劳动是对劳动权利的挤压,充分享有法律赋予的休息休假权,是以人为本、体面劳动的应有之义。让劳动者有充足的休息、休闲时间是防止劳动者“过劳”的有效手段。关于节假日和休假的条例执行情况,通过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我国假日制度建设的重点,并不是要在短期内再去释放更多的自由时间,而是应该在落实原有的制度上下功夫,让不同阶层的人都尽可能公平地享受法定休息权。要让企业和单位意识到良好的工作状态对企业高效率运转的积极意义,在劳动上的“过度”与“不足”同样会导致生产效率低下,造成经济损失。可以说,我国目前保障劳动者的休息休闲权重点不在于制度制订本身,而在于制度的贯彻落实。

(四)引导劳动者合理闲暇、适度劳动

“劳动不足”与“过度劳动”都是不合理的,“劳动不足”会影响效率,进而影响到财富的创造,“过度劳动”不尊重人的生命与健康,危害性不容小觑。在引导劳动者合理闲暇、适度劳动方面,劳动者、企业与政府都要做出努力。第一,劳动者要牢固树立适度劳动的观念。劳动者在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为自己创造比较宽余的自由时间的同时,要培养自己享受自由时间的能力,而不是把自由时间用于沉浸在各种物化的消费中,要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劳动者欣赏艺术和体育锻炼等习惯。在价值观上,劳动者要意识到:努力工作不能放弃,但是无需“舍命”工作,提倡以适度劳动为出发点的科学与和谐劳动。第二,企业管理者也应当建立适度劳动的意识。作为企业的管理层应当反思企业的管理模式,摒弃以往片面追求以绩效考核为最终目标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不能再仅仅靠鼓励和束缚来管人,而应更关心劳动者自身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保持职工积极奋进的工作状况,使劳动者在心情愉悦中劳作,主动发挥其最大的能动性。第三,政府要在倡议适度劳动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要鼓励劳动者进行积极的闲暇活动,同时要通过引导全社会反思“过劳死”现象,推进社会公众对过度劳动及其对人們身体和精神健康伤害的认知,深刻审视劳动的价值,通过广播电视等主动地宣传合理闲暇、适度劳动的观念。

(五)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快推进社会保障的各方面的顶层设计。在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其相关综合配套改革的同时,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继续推进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制定出台完善异地就医费用结算的政策。进一步优化简化养老医疗跨省转移接续办法,方便流动工作人员参保。二是进一步扩大各项社保的覆盖面。继续推动全民参保登记方案试点;落实城乡基本养老制度保险统一意见和联接经办规程,保证平稳运转;做好企业兼并重组、化解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中各企业与公司中的职工安置和社保工作,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制度;要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和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三是增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公平性。要努力实现人人共享社会保障,逐步取消因户籍、职业、社会地位等身份的不同所带来的不平等,尤其是向农民、农民工、城市无业人员和城乡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的人群倾斜,防止出现贫困的代际再生机制。四是加强社保经办组织能力建设,提高经办组织的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断定和动态调整机制,保证各项待遇按时足额正常发放,进而使每个社会成员通过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项目,维持基本的有尊严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9.

[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共产主义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6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魏翔.时间都去哪了——中国经济的新故事[J].小康,2016(7):1.

[5]曾宇辉,刘艺.马克思的“自由时间”及当代启示[J].学术论坛,2005(12):32.

[6]石丹淅,赖柳华.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时间及其影响因素[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4(7):105.endprint

[7]蔡禾.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5年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8]王艾青.过度劳动的经验分析及其对就业的影响[J].工业技术经济,2009(3):45.

[9]王素娟.“过度劳动”的影响要素与形成机理研究[J].劳动经济评论,2013(3):108.

[10]郑秉文.中等收入陷阱:来自拉丁美洲的案例研究[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2:332.

[11]2015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62 创12年来最低[EB/OL].(20160119)[20160810].http://www.ce.cn xwzx/gnsz/gdxw/201601/19/t20160119_8372526.5html.

[12]谢俊,陈纯柱.“四个全面”:引领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布局[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3.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冯春芬.马克思闲暇生活思想探讨[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6.

Leisure and Labor: Analysis of Duality of Peoples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at the Present Stage

LIU Wenxia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

The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is the ideal goal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of Marxism. It is a historical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generations which needs stepbystep joining specific policies and measures of each other stage to achieve.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ses the coexist phenomenon of increased leisure and excessive labor at the present stage in our country and the reasons behind them, and probes into the peoples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which is a process of gradual accumulation from the quantitative to qualitative leap. Along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we need to gradually free the activity space of peoples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crease the catalyst of peoples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finally achieve the goal b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to increase social wealth, taking effective measures to alleviate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supervising and urging relevant departments to implement regulations of holiday system, ensuring the laborers right rest and leisure, and guiding peoples reasonable leisure and moderating labor and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etc.

Keywords:

leisure; labor; excessive labor; peoples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編辑:蔡秀娟)endprint

猜你喜欢

闲暇劳动者劳动
致敬劳动者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人在何时最清醒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致敬最美劳动者
热爱劳动
闲暇:教育蕴藏其中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闲暇时间干点啥?
在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