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写作读者意识的培养
2017-09-05何茂丁
何茂丁
一、树立“读者”意识,就是要心中有人,有个与之进行倾诉与交流的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具体的、特定的,也可以是虚拟的、不确定的。唯有如此,才能为自己设置一个话语“情境”,从而活跃思维、激发情感、有的放矢、从容行文。
学生写作,固然是给老师看的,但如果总是以老师为读者,则可能造成思维的模式化和语言的学生腔,我们完全可以因文体与内容的不同需要而变换自己的“读者”对象。可以设想,假如面对的是亲友,你的文笔也许会更温情委婉、洒脱活泼;假如面对的是论辩对手,你的言辞也许会更雄健有力,饱含激情;假如你面对的是社会公众,也许你的文风会更大气开阔,有指点江山之气概;假如你面对的是共同探讨者,也许你的思维会更深入细腻、灵动鲜活。因为有了一个特定的对象——不管是忠实的读者,还是爱挑剔的朋友,不管是欣赏你的亲友,还是并不熟识的公众,你都会产生一种表达的冲动,一种抒发的兴致,一种宣泄的痛快,处在亢奋状态的你定会妙语如珠,笔下生花。总之,内心有了“读者”,你就能很快进入角色,找到感觉,思想之河会因目标明确而流淌得更欢快,情感之花会因有人注目而绽放得更娇艳。
以符合读者能接受的要求和标准写作,无疑会对自己的语言运用和表达技巧提出相应的要求。如:写给自己看,要求說真话、心理话;写给朋友和同学看,要求真诚、平等;写给报纸、杂志,要求新颖、准确、有创造性。随着读者范围的扩大,学生就会对自己不断地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从而使学生养成自觉、自能、自动写作的习惯,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所希望达到的。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写出来,如果没有读者参与,亦即没有读者的解读、欣赏、创造,作品就是一种死的存在。因此,作者写作,一开始遇到的问题就是读者想要什么样的作品,愿意接受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个问题,任何作者都不能回避。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就意识到当时的才子佳人小说“千部一腔”、“千人一面”,概念化、公式化,宣扬忠孝节义,已经不受读者欢迎了,所以他的《红楼梦》着重描写“亲见亲闻的几个女子”,对她们的“悲欢离合,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地叙写,从未敢“稍加穿凿”。近几年,报告文学拥有大量读者,这与报告文学贴近生活,描述揭示的都是与人们生活生存息息相关的、人们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是分不开的。我们再来看看本世纪七十年代世界最畅销小说《荆棘鸟》是如何安排题材、吸引读者的,[英]约翰·苏特兰指出,“《荆棘鸟》的价值在于面向所有的人,男女老少,解放的、保守的、美国人、英国人、澳大利亚人”。作者麦卡路显然非常清楚读者——特别是女读者——要什么,各层次的读者要什么,她尽量地满足他们。比如她在《荆棘鸟》中安排了可利厄厄家族前两代妇女——菲奥娜和麦戈的被禁止的爱情故事,她们的爱情留下了不被社会承认的孩子,这看来是为了吸引成熟已婚女读者而设计的;《荆棘鸟》还表现出对女性解放的关注,这一安排显然是为了吸引年轻的女读者。麦卡路有意迎合读者心理,并不一定完全可取,但这种对读者的关注和重视的写作态度值得借鉴。
二、树立“读者”意识,就是要以人为本,从人出发,顾及和尊重人们的阅读心理、审美习惯和认知水平
在这方面,毛泽东同志有一个精彩的说法:“‘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反对党八股》)最近在一张颇有影响的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个标题:“你那酒汪汪的玫瑰色女狐狸眼睛”。相信绝大多数读者面对这样的文字都会深感疑惑,甚至对其“艳俗”表示反感。写作不能光是“自我欣赏”,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应该尊重读者,充分考虑读者在阅读时的心理感受。白居易每作完一首诗,就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不解则又复易之。他身上这种可贵的“读者”意识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在学生作文中自然不会出现上述这类怪诞的东西,但不考虑读者心理的事却是常常发生的。比如,写材料作文,有的总爱在文章开头一字不少地抄录原材料,不懂得读你作文的人早已熟悉了这一材料;有的没有把问题想透想明白就执笔为文,就像煮了一锅半生不熟的饭,让人难以下咽;有的不懂得运用关键词、主旨句、提示语、转折语,把原本应由自己做的事推给读者,让人读后半天理不出头绪来;有的把尽人皆知的事例不厌其烦地罗列文中……凡此种种都是缺少“读者”意识的表现。我们在写文章时应该这样想:即使自己所写的不能给别人带来愉悦和收获,至少也不能让读者空耗时光、味同嚼蜡。朱自清是把“读者意识”写作观付之于实践的一位作家、学者型的教师。他认为:“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其实就是应用于这种种假想的读者,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读者。”[4]写作练习仅仅把教师当作读者(使学生惧怕的读者),是无法激发学生写作的冲动和发表的欲望的。虽然实际上学生的写作对象是有限的,但“假想的读者却可以很多”。除了教师外还有父母、兄弟、地方人士、社会团体、政府、政府领导等等。同时朱自清先生还认为缺乏“读者意识”必然会削弱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写作中的“读者意识”,朱自清主张把报纸文字作为写作学习的范文,学生容易从中看出读者与文字的关系,“这样学生在写作时也便渐渐会留心他们假想的读者”。同时他还特别提到书信文体,认为这是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一种好方法;因为书信比其他文体有更确切的读者对象,有明确的传达目的,在教学假设的情境中,更具有逼真性,更易诱使学生进入角色。如可以每人发一个信封、一张邮票,然后告诉他们这封信是要寄出的,譬如信可以发给你的父母、好朋友、最尊敬的老师,或者是亚运会上的英雄,或者校长、市长等,不一而足,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写作文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目的不是自娱自乐,我们是为了读者而写作(当然在为读者的同时自己也得到审美的创造的愉悦,但这决不是写作的最终目的,尤其在现代社会)。我把这种自觉的意识叫做写作的读者意识。作文教学首要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而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学生作文,往往不是为了发表给别人看,其读者一般来说就只有他的语文老师,久而久之,学生便在头脑中形成这样的观念:写作文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这种表达能力,仅有单一的读者——语文老师来评定,忽视了写作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读者(为更多的读者),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而已。而语文老师只要建立起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他们才会自觉地有效地写作,才会有意识地使自己的作文题材新颖,主题深刻,人物典型,贴近读者,而不会“一件小事年年写,一个主题写几年”,这样,在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endprint
三、树立“读者”意识,还要善于与人交流和沟通,使文章具有情味和亲和力
对学生而言,树立“读者”意识,就是要心中有人,有个与之进行倾诉与交流的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具体的、特定的,也可以是虚拟的、不确定的。树立“读者”意识,就是要以人为本,从人出发,顾及和尊重人们的阅读心理、审美习惯和认知水平。同时,还要善于与人交流和沟通,使文章具有情味和亲和力。唯有如此,才能为自己设置一个话语“情境”,从而活跃思维、激发情感、有的放矢、从容行文。借鉴前辈们的经验,我的具体做法是:
记得有一年的高考作文是“给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一封信”,内容是反映一所学校环境受到污染的事。有些高分作文的一个特点就是与“编辑叔叔”如叙家常,注重感情的交流,而更多的作文则是严肃有余而亲切不足,忘記了写信应有的语气和情味。不但在书信中,作者可以时常提及读者,采取和读者谈话的态度,而且在其他文章中也可照此办理,李白的叙事诗中就时有“君不见”“劝君”等话语的出现,使人倍感亲切。这种笔法到了现代就用得更多了,比如徐志摩写过一篇《我所知道的康桥》,其中有这样一段:“瑰丽的春放。这是你野游的时期。……任你选一个方向,任你上一条通道,顺着这带草味的和风,放轮远去,保管你这半天的逍遥是你性灵的补剂。——这道上有的是清阴与美草,随地都可以供你休憩。你如爱花,这里多的是锦绣似的草原。你如爱鸟,这里多的是巧啭的鸣禽。……你能想象更适情更适性的消遣吗?”短短数语,提到“你”的地方就近十处。叶圣陶先生对此评价道:“一般文章是以读者为对象的,虽然不用‘你字,实在却随处有‘你的意思含在里头。现在明白地把读者称着‘你,就见得格外亲切,仿佛作者与读者之间有着亲密的友谊,素来是‘尔汝相称的。”
吕叔湘曾说,“文章是写给读者看的,就得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我写文章总是想到有一位读者坐在我的旁边看我写”。文章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有活生生的真实的读者,就能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增强他们写作的责任感。
但是,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我们往往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为什么写作?写给谁看的?长期以来,学生对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在认识上是模糊的。不少学生把写作当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写作文就是完成作业,作文是写给老师看的,为老师而作文,为考试而作文,为作文而作文。除了老师,学生难以得到其他方面的意见,更难获得与读者的沟通,也根本没有考虑到要以一种诚实、信任、恳切的态度与读者沟通交流。其实,学生是一个有着表达意愿、交流需要的人,一旦满足了学生的表达和交流需要,学生在写作时就会产生一种内驱力,就会以满腔的热情去写好文章。我们的同学给朋友写信,探讨某些问题畅谈自己的看法时,不是常常得心应手、文从字顺吗?
在新课改中,必须改变学生把作文当作任务的态度,从引导学生确立读者意识、形成创作感受、激发写作动机入手进行写作教学改革。《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写作目标部分指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具体说来,引导学生确立写作中的读者意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学生写作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他们很希望得到老师的积极回应。作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是通过评语与学生进行心与心交流的。作文批语,首先让学生意识到教师已经认真阅读过了他的文章,这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重视的愉悦;其次教师把自己的阅读感受真切地传达给了学生,让学生能够走进老师的心灵世界,了解教师的想法。老师的评语形式应多样化,要让学生也乐于接受,敢于和老师展开对话。这样的交流话语基于作文又高于作文,是师生情感互通的渠道,作文成了交流的平台,批语是交流的纽带。这个过程是学生作文成熟的过程,也是学生心智成熟、人格完善的过程。在交流中,学生想要表达的欲望不断被激发,表达后的信息得到回馈,就更想再次表达观点。在表达—回馈—表达的良性循环中,学生的读者意识被唤醒,写作的激情被点燃。
总之,无论你写那种文章,除了能增加文章的亲和力,更重要的是尊重读者的内心世界,以诚恳的态度、贴切的语言和读者进行沟通,千万不要把自己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上,因为你的文章是要让读者去看、去想、去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