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审美教育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

2017-09-05何光焰

智富时代 2017年7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思想品德学生

何光焰

【摘 要】通过几个世纪地探讨,人类对“审美教育”地认识越来越全面。审美教育简称为美育,它包括广义和狭义两层定义,广义的美育是指社会和自然界一切能够对人类产生感官刺激,并陶冶人类情操的事物;狭义的美育是一种限定目标的教育方式,其目的在于提高个人的审美观念,进而影响个人的道德品质。随着经济社会地迅猛发展,社会中逐渐出现了重视经济和忽视美育的现象,具体体现为很多人将过多的时间、精力用于获取金钱和忽视审美教育两个方面。这种社会现象对个人的影响表现为审美缺失和道德准绳下降。

本文从介绍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出发,解释了审美教育与建立个人良好思想品德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

【关键词】审美教育;思想品德;学生

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审美活动进行了定义,虽然他们对审美活动有着许多不同的观点,但在“审美活动是实践活动的一种”这一基本观点上是保持一致地。审美教育活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与德育教育、心理教育等内容相互融合在一起并共同存在的。这是因为存在这样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彼此之间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一个人如果心智成熟,那么他对客观事物的审美不会极端的扭曲;如果一个人喜欢欣赏经典名画,那么他也会同时具备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

一、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情感特征。审美教育的第一特征是情感特征。审美教育的情感特征能够使受教育者与教育的内容之間产生情感的共鸣。在受教育者审美教育后,受教育者会将教育的内容与自己的经历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会对受教育者内心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受教育对社会事物的评价。如果这种影响是积极的,受教育者对社会的评价也会积极,反之亦然。所以在进行审美教育的时候,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明确教育的目的是宣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鼓励受抵制消极的负面情感。梁启超对人的情感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他从两个方面对情感进行了解释:一是情感是人的本能,遵循人的本能能够获得内心的释放和实现自我的超越;二是情感的本能有好有坏,所以在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最主要的工作是如何宣传真善美和抵制丑与恶。

(二)形象特征。审美教育首先要做的是给于受教育者一个具体的事物,我们称之为形象。实施者首先是通过形象的色泽、亮度、声音、故事情节等元素来刺激受教育者的感官,进而对受教育者的感官、情感产生了影响。比如实施者会给受教育者一副充满清晨气息的农耕图画,希望通过图画对受教育者的视觉产生刺激效果,进而对受教育者的情感产生影响。

形象是审美教育中必须的教育手段,也是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实施者只有通过有型事物体现出的形式特征,才能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进而影响其思维方式。正如唯物辩证法对意识产生的解释一样,意识的产生是人对客观事物主观反应。毛主席曾经在延安时也认为,人的意识是人的大脑对外界环境的一种反应。所以如果希望受教育者产生这种反应,实施者必须采取合适的教育工具来对受教育者大脑的进行刺激。作为俄罗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心爱的人面时洋溢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所谓“美的事物”,首先必须是客观存在的物,既然是物便具有基本的形象特征。

(三)深远特征。审美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培养和陶冶人的情操,受教育者通过接受审美教育,能够在塑造自我人格,并且重新认识自我的价值。对审美教育的评价没有固定的绩效考核标准,因为这种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特征。这种特征导致审美教育并不是一项能够立竿见影的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的投入和不计回报的奉献。

二、审美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地形成

由于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仍然处于接触和了解的阶段,所以有必要通过审美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一)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格和健全的自我

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实现全面的发展。这一目标不仅仅体现在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也体现在人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得到了提升。如果能够实现人的身体、智能和品性的全面发展,也就达到了社会主义所希望培养的“全面而自由的社会主义新人”的目标。老百姓有一句口头禅“美能导善”,意思是世间美好的事物拥有具有引导和鼓励的积极作用,所以对学生采取审美教育会对学生的人格产生正面的导向作用。

审美教育是学生建立良好人格和健全自我的充分条件。与其他教育方式不同,审美教育更侧重于通过其形象特征、情感特征和深远特征来对学生产生影响。无论是建立良好的人格还是塑造健全的自我,都需要建立在本性、智力和情感基础之上。正如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所说,能够使一个人从感性转变成理性,其途径只有一条,那便是使这个人成为具有良好审美的人。

(二)利于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

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道德的本质是社会中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基本规范,人们通过这种最基本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和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判断。道德是约束人,而审美教育是引导人,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使人主动遵守社会规则,所以二者既独立又相互依存。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一方面要直接告诉他们哪些是社会最基本的约束,即道德约束,另一方面要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鼓励他们主动遵从社会道德。

三、审美教育提升良好思想品德实施途径

(一)拥有科学的教育理念

我们再也不能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当做至理名言,更应该注重德、智、体、美的共同发展。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更加重视审美教育在学生塑造个人品德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要再对本就课时不多的音乐和美术课程进行削减,更不能再把音乐和美术当做一个学校的摆设。相反,应该在进行传统式教学的同时,为音乐和美术等开始引入互动式教学模式,进而激发学生对审美教学的热情。

(二)开展更多的户外活动

与课堂教育不同,户外活动有其自身的优点。由于户外活动能够使学生更加地亲近大自然,所以自然事物本身的形象特征能够更直接地对学生感官产生更加强烈的刺激,进而对学生的情感产生好的影响。学校和教师应多组织写生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亲近大自然的机会,感受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这个过程看似没有进行明确的德育教育,实际已经通过审美教育实现了向德育教育地渗透。

(三)将审美融入生活

在德育教育中有一句俗语叫“化民成俗”,在审美教育中也适用。仅凭课堂有限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是不够的,如果能够将审美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便会养生正确、健康的审美的习惯,那么学生自觉遵守社会约束和发扬个人美德的目标便会变得更加容易实现。

四、总结

综上所述,良好的审美教育是塑造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美育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本文从介绍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出发,解释了审美教育与建立个人良好思想品德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对倡导审美教育和塑造学生良好品德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马龙潜.知识经济与审美教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2]杨辛.美学原理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53.endprint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思想品德学生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学生写话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