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适应研究简述
2017-09-05蔡佳佳
蔡佳佳
检索现有的文献发现,国内外关于文化适应的研究起步较早,且已经取得了较多的成果。针对相关研究本人将从国内与国外两大部分进行展开述评。
一、国内研究
从国内研究来看,查阅CNKI文献数据库,以文化适应为内容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类。
一类是文献研究,主要是对国外的文化适应理論、模型和研究进行述评。例如陈慧和车宏生等的《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王亚鹏和李慧的《少数民族的文化适应及其研究》,余伟和郑钢《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等。这些近几年内的文献综述为我国的文化适应提供了心理学上的新思路。但是必须指出,其实在上个世纪年代就有学者对国外的文化适应相关文献进行过综述,介绍了的心理文化适应和的二维文化适应模型。
第二类是文化适应与其他心理因素关系的研究,主要使用文化适应的相关理论,或国外普遍使用的量表进行对国内少数民族进行调查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两大方向,一是关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文化适应的研究,一是关于少数民族移民与文化适应的研究。对主流文化的文化适应研究发现,文化适应对智力具有显著的预测力。并且研究结果显示,在应对文化冲击时,藏族大学生主要采用整合、同化和分离三种适应方式,同时同化和分离的文化适应方式影响消极和积极的民族认同。在研究研究视角上,有的学者注重文化适应模式研究,有的则将研究点放在文化层面分类上,包括物质、制度、精神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问卷的编制。
第三类就是考察留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在对留学中国的留学生研究中发现,文化适应的好坏与距离的远近有关。
二、国外研究
从国外研究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两类:文化适应的阶段研究及文化适应方式研究。
文化适应的阶段研究有文化适应的五阶段模式假说和文化适应三阶段曲线。美国心理学家阿德勒从跨文化适应的视角出发于1975年提出了文化适应的五阶段模式假说。五阶段分别为:a接触阶段。刚进入异文化时,个体对异文化表现出强烈的兴趣;b不统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开始觉察到异文化与母体文化的差异,并且体验到了来自异文化的压力;c否定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开始否定文化差异。并且时不时地会产生攻击的意愿,他们对异文化开始产生疑问和否定性行为;d自律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开始承认文化差异。他们原先怀有的心理防御态度在这一阶段也开始解除。这一阶段是安定期的初期,在这一阶段,个体开始变得沉着而自信;e独立阶段。对文化差异的认识进一步确立。能够体验丰富充裕的感情生活,能够采取实现自我价值的行为。在这一阶段,个体不但能担负起社会职责,日常生活也变得日渐顺利。跨文化研究专家葛兹1991指出,根据进入异文化环境中个人的不同情况,可以归纳出三条文化变化曲线。此图以情感的动向和变化为纵轴,以时间跨度为横轴,以静态的方式显现了动态的文化适应过程。在葛兹的模型中,文化适应的第一阶段为多幸期。这一阶段持续时间较短,他们看见周围的新鲜的环境觉得非常兴奋。第二阶段为文化冲击阶段。这一阶段个体在新环境中开始了实际的生活。他们也慢慢地体会到了新文化与母体文化的差异,初步体验到了文化冲击。第三阶段是文化变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对新的环境有所认识同时也接受了一些新的价值观,自信有所增长,开始融入新的文化背景。葛兹认为,文化变化阶段是文化适应过程中最为漫长的阶段。在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兴奋,第二阶段的冲击和第三阶段的变化以后,个体最终进入了精神安定状态。即文化适应的第四阶段。
文化适应的方式包括三种文化适应模型:一维线性模型、一维线性模型和多维模型。一维线性模型最初是由Parks和Miller在1921年提出。最初的文化适应模型是一维的,而且是单向性的。一端是原文化,一端是主流新文化,个体文化适应的过程就是个体从原文化的持有到原文化的完全丧失,成为主流文化的一员,接受所有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态度,采取主流文化的行为模式。Berry(1980)第一个提出应该把移民本族群文化和主流文化的认同态度作为独立维度进行描述,而不是把两者看作是两极连续体中的两端,即二维线性模型。Berry认为处于文化适应过程中的个体面临两个基本问题:(1)是否趋向于保持木族群的文化传统和身份。(2)是否趋向于和主流群体接触并参与到主流群体活动中。通过个体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可以把个体在文化适应过程中采取的文化适应方式分为四类,整合(integration)、同化(assimilation)、分离(seperation)、和边缘化(marginalization)。随着对文化适应研究的深入,在二维模型的基础上,有研究者又提出了从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维度来研究文化适应。例如Berry(1980)在原来的两维模型上增加了第三个维度土流群体对非主流群体成员文化适应的影响。Bourhis等人也认为二维模型的共同缺陷在于没有重视主流社会对移民文化适应取向的态度。基于对这一点的认识,Bourhis等(1997)提出了一个文化适应的多维模型,“交互性文化适应模型”。该模型试图整合移民的文化适应取向、主流群体的对移民文化适应取向所持的态度,以及文化群体中人际和群际的关系。Ramirez而认为文化适应包括人们交往的不同文化生活领域中的改变。
三、总结
综上所述,文化适应就是指两种具有不同文化的群体在连续接触的过程中所导致的两种文化模式的变化。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大多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的实证研究,研究的内容也是各有侧重。在研究对象方面,学者纷纷把关注点投放在少数民族身上。就我国来说,关于少数民族的相关研究已经相当充分,但对一些特殊人群的研究却很少涉及。例如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汉族学生及成人的适应情况。在今后的研究中,学者可适度的关注到一些特殊人群的适应情况,在理论及实践中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劲梅. 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王亚鹏. 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与心理疏远[D].西北师范大学,2002.
[3]王亚. 文化适应方式潜在类别对新疆籍大学生文化适应的影响机制[D].深圳大学,2017.
[4]郭仰东. 文化适应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01):182-186.
[5]岑延远. 文化适应心理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17-121.
[6]张广裕. 中国藏区教育文化适应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2013,(02):182-185.
[7]程雅丽,华锦木. 文化适应的研究综述[J]. 科技视界,2013,(02):29+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