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作原则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探究

2017-09-05丁诗朦

智富时代 2017年7期
关键词:会话信息量流行语

丁诗朦

【摘 要】网络流行语是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络社交世界中最为活跃的部分,近些年,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网络语言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网络流行语不仅是网络流行语言的风向标,引领着语言新潮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民众心理、社会热点时事和文化等等。本文试图从语用学视角,以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为理论框架,探究近几年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以期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网络流行语,与网络接轨,与时代接轨。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合作原则

一、研究综述

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网络时代的兴起,网络的普及为普通大众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平台,随着该趋势的发展,网络流行语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西方语言学者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起步较早。David Crystal(2001)认为网络给语言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从范围还是从多样性方面,同时,也为丰富人们个性提供了无可比拟的机会,同时,他认为网络语言是一个全新的不容忽视的语言媒介。此外,Susan Herring(1996)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探讨了网络流行语和普通语言之间的主要相似点和不同点,有助于网络流行语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主要集中于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形成原因、类型、特点等方面的研究,于根媛是汉语网络流行语研究方面的主要代表人物,于根媛(2001)认为网络语言最初指的是网络中的计算机语言,然而,网络语言其实主要是指带有人们个性风格的网络语言。此外,于根媛(2001)又系统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定义、普遍特点和词汇特征,讨论了网络流行语和常规语言之间的区别。随后,关于网络流行语的本质特征、风格、语境和标准化,刘海燕(2002)做出了更加详尽系统的分析,同时,她也十分关注网络流行语的构成以及网络流行语和常规语言之间的关系。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外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日渐兴起,但起步较晚,因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不足,所以,本文旨在从合作原则的角度探讨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丰富网络流行语的研究。

二、理论框架

合作原则是语用学领域非常重要的理论,本文主要采用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作为理论框架来探究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在日常交流中,人们总是倾向于暗示,而不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1967年,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为了解释逻辑工具和语言之间明显的差异,提出了合作原则,格莱斯认为人们在日常交际中遵循如下原则:在你所参与的对话中,要使你的话语正如所要求的那样,不多不少,出现在应该发生的阶段,且具有一定的会话目的或者方向(1975:45)。为了进一步说明合作原则,格莱斯(1975)提出了四个准则,分别是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量的准则主要包含两点内容:(1)所说的话语应该满足交际时所需的信息量(针对于当前交流的目的)(2)所说的话不应该超出交际所需的信息量。质的准则表示要尽量使你的话语表达真实,同时也涵盖两点内容:(1)不要说自认为不真实的话语(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语。关系准则是指说话内容要相关,有联系。方式准则是指说话要清晰明了,主要包含四点内容:(1)避免含糊表达(2)避免歧义(3)简练(4)井井有条(1975:45-46)。然而,格莱斯注意到人们在日常交流中并不总是遵守合作原则,而是倾向于违背合作原则,表达特定的会话含义。

三、从合作原则视角分析网络流行语

格莱斯提出了合作原则作为人们日常交流的准则,为了使交流准确而有效,人们从一开始就以明确的交际目的为导向,以合适的方式进行简洁、有效、准确的交流,但是,有时候人们在会话过程中会故意违背一些准则,来实现自己特殊的会话含义。经发现,人们惯于使用的大多数网络流行语都是通过违背合作原则,产生其独特意义,一些网络流行语倾向于委婉表达事物,而另外一些网络流行语则倾向于粗鲁的表达,但无论怎样,人们还是能透过违背合作原则的表面现象去体会语言背后真正的会话含义,从而使得彼此间的交流顺利进行。

(一)网络流行语对量的准则的违背:

格莱斯(1975)认为量的准则主要包含两条规则:(1)所说的话语应该满足交际时所需的信息量(针对于当前交流的目的)(2)所说的话不应该超出交际所需的信息量。也就是说,一个有效的对话所要包含的信息量应该不多也不少,如果会话中包含太少的信息,听话者将很难理解说话人要表达的含义;如果会话中包含太多的信息,超出了要求的信息量,可能会让听话人感到迷惑而不理解说话人真正的想法。

(1)所说的话语应该满足交际时所需的信息量。经发现,许多三字或四字的网络流行语都违背了这条规则,如:冷无缺、战五渣、细软跑、经拿滚、喜当爹、请允悲、注孤生、男默女泪、十动然拒、啊痛悟蜡、人艰不拆等,这些三字或四字的网络流行语看上去表达十分简洁,但实际上都会由于字面上所提供的信息量不足而给人们造成困惑和误解,比如“冷无缺”表示冷漠、无理想、缺少信仰的意思,该词出自于漫游论坛,在网络游戏当中,人們通常用冷无缺来形容缺乏爱和梦想的人。“经拿滚”的全称是经验拿好赶紧滚出,原因是在百度贴吧中经常有一些人为了赚取经验值而发送大量毫无营养的帖子,遭到网民的反感,从而出现这一网络流行语用以贬损此类网友。“注孤生”就是注定孤独一辈子的意思,通常用于调侃太过自立的女生或者不解风情的男子,认为这样的人会注定孤独一生,无人相伴。“男默女泪”最早源于QQ中文章的标题“男人看了会沉默,女人看了会流泪”,来吸引大家的眼球,多用于形容凄婉感人的爱情故事。“十动然拒”的完整表达是“十分感动,然后拒绝”,改词起源于某大学男生向心爱女孩表白的故事,该男生一共花了212天写了16万字的情书,当收到表白时,女孩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该男生,于是“十动然拒”由此而来。

(2)所说的话不应该超出交际所需的信息量。也就是说话语要尽量简洁同时突出要点,伴随着电视剧甄嬛传的播出,“臣妾做不到体”一跃成为网络流行语,如“叫本宫不提这部好戏,臣妾做不到啊!叫我不爱蔡少芬,臣妾做不到啊!叫我睡前不玩手机,臣妾做不到啊!叫我晚上不要超过一点睡,臣妾做不到啊!”,很显然,这种表达所产生的信息量超出了正常对话时所需,因而显得冗长而啰嗦。endprint

(二)网络流行语对质的准则的违背:

格莱斯认为质的准则是合作原则中最重要的准则,只有在满足了质的准则的基础上,其他准则才能得以进行,质的准则主要包含两个规则:(1)不要说自认为不真实的话语(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语(Grice, 1975)。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开口之前要首先确认自己的话是真实的。然而,网络流行语总是违背这一准则,具体例子及分析如下:

(1)不要说自认为不真实的话语。网络流行语如吃土、卖萌、洪荒之力、皮皮虾我们走、你的良心不会痛吗、忙是治疗一切神经病的良药等都违背了这一规则,“吃土”一词源自于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由于网友们的大量购物导致经济拮据,所以用“吃土”一词来形容网民们对于购物的疯狂,但实际上,人们都知道如论怎样大家也不会穷到要吃泥土来果腹,所以,该词违背了这一规则。再比如“皮皮虾,我们走”,这个网络流行语的最初表达是“皮皮猪,我们走”,是英雄联盟电子竞技前选手的口头禅,如今,还被做成各种表情包,受到人们的追捧,但是此种表达同样违背了该规则,因为皮皮虾是一种动物,不具备行走的能力,所以,网友们在使用这个网络流行语时就违背了质的准则中的第一条。

(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语。网络流行语如我可能读了个假大学、你要上天呀你、城会玩等等都是违背了这一规则。最近,人们常常会说“我可能读了个假大学”或类似于这种表达的“我可能上了假课”,“我可能打了假游戏”等等,但其实并没有足够证据能够证明此类表达是真实的。当人们在交流时,当有人说出十分嚣张的言辞时,人们通常会说“你要上天呀你”来形容对方目空一切或傲慢的态度,但说话人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对方真的是要上天,且这是一种夸张的表达。再比如“城会玩”,是“你们城里人真会玩”的意思,但实际上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能够表明城里人就真的会玩,就玩的比农村人好,所以该网络流行语也是违背了质的准则当中的第二条。

(三)网络流行语对关系准则的违背:

关系准则,顾名思义,就是指说话内容要相关,要切题。但是,很多网络流行语都违背这一原则,如人生何处不相逢,快还我钱不要怂、我是来打酱油的、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吗、你这么X,你家里人知道吗等等,“人生何处不相逢,快还我钱不要怂”这一网络流行语虽然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实际上该表达的前后两句没有丝毫的联系,所以违背了关系准则,但是却体现了真正的会话含义,即让听话人赶快还钱,不要拖沓。“我是来打酱油的”的意思是自己就是一个路过者,不想沾染是非,只想明哲保身而已,很显然,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和打酱油这一家庭琐事是没有关联的,所以违背了关系准则。“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吗”源自于1986年版西游记中红孩儿对观世音菩萨说的一句话,孙悟空战不过红孩儿,于是请了菩萨过来帮忙,红孩儿见到菩萨直接问道“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吗”,如今,该表达已成为网络流行语,常用作“你是猴子请来的逗比吗”,来形容人搞笑逗比的气质,但早已脱离了字面意思,和字面意思没有关联,所以,违背了关系准则,实现了语言背后的会话含义。

(四)网络流行语对方式准则的违背:

方式准则是指说话要清晰明了,主要包含四条规则:(1)避免含糊表达(2)避免歧义(3)简练(4)井井有条(Grice, 1975)

(1)避免含糊表达。也就是说在会话过程中要求人们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避免任何有可能使语言晦涩难懂的表述,但是,人们创造的很多网络流行语并没有遵循这一规则,如FB、BT、1314、肿么了、尼玛、次奥、有木有、我擦、神马都是浮云、太监、童鞋、酱紫,你造吗等等,都是缺乏清晰的表述,当人们没有听过这类网络流行语时,就可能会捉摸不清发话人的意图。“1314”是一生一世的谐音,寓意一生一世在一起,永远不分离的意思,在网络语言中人们为了使用便捷创造了这一表述,所以,1314约定俗成具有了一生一世的含义。“肿么了”是我国山东枣庄一带的方言,原本出自于《爱情公寓》中唐悠悠的一句话,从此在网络上蹿红,“肿么了”是“怎么了”的谐音,但其表述非常含糊,容易让人感到困惑。“有木有”也是由方言演化而来,表达“有没有”的意思,是网络咆哮体的一种,咆哮体是当人们在网络聊天或回帖过程中情绪激动的一种语体表达,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所有这些网络流行语都是通过违背“避免含糊表达”这一规则而产生特定的会话含义。

(2)避免歧义。要求人们在交流信息的过程中,要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让人有模棱两可或者不清楚的感觉,避免听话人接收错误的信息。然而,很多网络流行语的表述都不是很明晰,容易让人产生歧义,如你懂的、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干(丧)得(心)漂(病)亮(狂)等等。“你懂的”这一网络流行语是从英文“you know”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你懂的我所要表达的心情”,通常用于一些无法言说自己想法的公开场合,例如在2014年3月2日的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上,当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采用了“你懂的”这一回答,旨在表达他不便在公开场合明确表达内心的想法,且和记者其实是心照不宣的。但实际上这一表述是充满歧义的,也许“你真的不懂”,也就是听话人未必真正了解说话人内心的真实想法。

(3)简练。简练准则其实和量的准则十分相似,都是对会话的信息量进行要求,要求信息量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刚好是会话所需,由于前面已经列举了大量例子,所以在此不一一赘述了。

(4) 井井有条。这一准则要求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时,表述要有一定的逻辑和次序,一个语法混乱、支离破碎的句子会让人感到费解,让交流无法顺利进行下去。在网络生活中,人们则倾向于用一些支离破碎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特殊的含义,如“no zuo, no die”、“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b”、“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等等,“no zuo, no die”翻译成汉语,就是“不作不死”的意思,通常含有“活该”的含义,可以看出该表达中掺杂着汉语拼音和英文单词,表述非常混乱,完全没有逻辑和条理。“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b”同样也是表述混乱,语法错误,意思是“你行你上啊,不行就别瞎说话”的意思,通常用于表达说话人的不满情绪。在网络这个巨大环境下,此类网络流行语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这也意味着网络语言日益丰富,网络文化越来越有活力。

四、结论

本文主要从语用学视角下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出发,探討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研究发现,网络流行语通常并不遵循合作原则,而是倾向于违背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以实现特定的会话含义。网络流行语发展迅速,不断更迭变化,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同时也丰富了语言文化,对于人类和社会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David Crystal. 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2] 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3] Susan Herring.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Linguistic, Social and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4] 刘海燕. 网络语言 [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5] 于根媛. 中国网络语言词典 [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6] 于根媛. 网络语言概说 [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endprint

猜你喜欢

会话信息量流行语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基于信息理论的交通信息量度量
巧借 流行语
有意冒犯性言语的会话含义分析
汉语教材中的会话结构特征及其语用功能呈现——基于85个会话片段的个案研究
如何增加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的信息量
基于多尺度互信息量的数字视频帧篡改检测
基于联合熵和交互信息量的视频篡改检测
冲突语的会话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