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实践哲学视域下的精准扶贫发展探微
2017-09-05顾亚楠
顾亚楠
【摘 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从顶层设计的层面对农村的扶贫工作进行了详细的部署。“精准扶贫”是将马克思实践哲学与中国扶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构建和完善中国扶贫系统,有利于中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只有不断推进“精准扶贫”的理论创新才能不断深化精准扶贫的具体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基础,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国家推进精准扶贫的战略举措,是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精准扶贫;发展
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有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与历史观中,力求“改变世界”,追求超越世界的终极本质,以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解放。习近平总书记主张脱贫攻坚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找准致富路子、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不可空喊口号、走马观花、盲目蛮干,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理论指导,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
一、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内涵
(一)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过程
首先,马克思眼中的实践观点是人最基本的生活方式,马克思认为时间是人类能动性与创造性的结合。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如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哲学家已经开始在哲学的范畴内使用实践,但是更侧重于在精神领域,把实践为归结为一种精神的活动。德国哲学的终结者费尔巴哈也认为实践是功利的行为,琐碎的生活中的活动,利己的赚钱手段。马克思在总结以往哲学家对实践的看法后,也汲取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实现了实践理论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历史飞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到神秘主义方向去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一个合理的解决。”马克思将实践作为主体与客体沟通与联系的桥梁。此外,马克思还通过对经济、文化、政治、历史等多领域研究,形成了“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基本涵义
实践范畴是哲学中一直不断探讨的主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的哲学中都缺乏实践的科学明确的规定。马克思基于对生产实践的研究,看到了揭示了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是具有能动性、创造性、革命性。马克思就实践的涵义提到:“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故此,实践哲学的内涵可认为有三个方面:
其一、马克思一直强调实践的自然物质基础,凸显唯物主义气息
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实践作为一种当代哲学的概念,它区别于动物特指人类的活动。而这种活动又是以自然物质为基础,总是同作为活动手段和客观对象的自然界联系在一起。因此,他又是可观察的、实在的。
其二、马克思强调实践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只有立足于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谈论主体与客体。因此主体与客体是构成实践活动的一对基本范畴,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之前其他哲学的种种不足之处,对主体与客体的本质作了全面而科学的定义。从而认为主体是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即进入主体实践范围内的客观事物。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并且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实践活动而不断发生着变化和开拓的。例如之前某些事物并未参与人类的实践活动,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进入到人类社会,并被赋予了客观对象的含义。
其三、马克思强调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奥秘,突出实践是人类进化的动力源头,实践是社会意义上的实践,不能够孤立进行。注意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同时也由于实践的社会性也都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社会现象出现的背后原因是一定存在于社会实践中。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来理解人类社会,社会活动也会作为社会实践而存在。一定时期的实践活动既是历史的产物,是对过去实践活动的发展的结果和继续,又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二、马克思实践哲学视野下“精准扶贫”战略规划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与精准扶贫不可分割,是精准扶贫战略规划的理论依据。“精准扶贫最基本的定义是扶贫政策和措施要针对真正的贫困家庭和人口,通过对贫困人口有针对性的帮扶!从根本上消除导致贫困的各种因素和障碍,达到可持续脱贫的目标。”
(一)精准扶贫的提出背景
“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从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到强调扶贫措施精准到户,精准扶贫一直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党和政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这一战略就是要把群众的实际需要作为工作的立足点,扶贫对象精准化,全心全力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二)马克思实践哲学视阈下精准扶贫的战略规划
“精准扶贫主要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首先,我们要解决精准识别的问题,强调把扶贫项目精准到户到人。在扶贫问题上要防止不分清情况,简单的把所有的扶贫措施同每一个贫困户挂钩。其次,精准确定扶贫干部,确定“谁来扶”。推进脱贫攻坚,把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党员干部,明确分工,任务到人。再次,解决好,完善好“怎么扶”的问题。只有开对了“药房子”,才能拔掉“穷根子”。通过发展生产;异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等方式有侧重有计划的去解决扶贫问题,并且这些还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变化,不要形而上学的照着一个模子去做。坚持在扶贫道路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探索创新致富的新路径。最后,确立脱贫标准。精准扶贫是为了精准脱贫,精准脱贫就是让每个中国人享受改革红利,增加幸福感。同时,也要加快建立客观实际的脱贫县、帮助贫困户退出机制,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endprint
三、“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哲学支撑和目的归宿
“精准扶贫”战略的提出是新时期解决扶贫问题的必要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经阶段。实践来源于理论的指导,理论出自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以螺旋式上升的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的。
(一)“精准扶贫”站略的重要哲学支撑
“精准扶贫”战略规划的重要哲学源头就是马克思实践哲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大家展现:
其一,“精准扶贫”战略的提出是为解决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而提出来的。马克思实践哲学指出实践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在实践中,应当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我国贫困地区和面对贫困人口的严重问题下,根据具体国情及地区发展的现状,找准扶贫对象、精准扶贫,实现扶贫的实在成效。
其二,“精准扶贫”战略是在实践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干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协调扶贫中的困难。“精准扶贫”需要我们充分认识这场脱贫攻坚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以及扶贫工作是一个双向的战略,即扶贫的工作人员和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员。所以贫困地区人口的能动性亦要提高,充分调动贫困地区群众的主观创造性,在政府扶贫和自身脱贫的合力下积极致富。
其三,“精准扶贫”战略是在当和人民在实践的基础上的一次创举。马克思哲学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主体,扶贫过程中,黨员干部要密切联系群众,依靠其自身进行部分脱贫致富,解决脱贫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主张团结互助,先富带后富,互相协助,打好扶贫战。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在“精准扶贫”战略实施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实践哲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马克思实践哲学视阈下精准扶贫的目的和归宿
精准扶贫的根本目的是保证扶贫工作的实在性,保障贫困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人民坚持向贫困宣战,历经艰辛探索,成功摸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并且扶贫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贫困地区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贫困人口不断减少,这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贫困居民的利益诉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但当前我国脱贫攻坚的形势依旧很严峻,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阶段,全国仍然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的利益需求,践行党对人民的承诺,履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国共产党转变推进思路,着眼于当前扶贫工作的进度,确立了精准扶贫战略,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确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带领人们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绝不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都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精准扶贫战略应运而生。精准扶贫战略的立足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群众。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扶贫资源的有效使用使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致富和提高生活质量,以此减少贫困人口和消除贫困,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57页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56页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54页1995.
[4]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
[5]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