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准读写结合的“三点”
2017-09-05陆艳
陆艳
要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读写结合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训练方法。读写结合的方式很多,比如:仿写,补白,根据插图写话,写广告词、宣传语、读后感,改写古诗等等。但是为了训练,我们不能盲目练习,随意挖掘训练点。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思考、选择,找准读写结合的着落点。
一、基于文本需要,理悟着陆点
读写结合,有了“读”才有的“写”,这里的“写”是基于“读”的基础上而生成、着落的。“写”既要有工具性,也要有人文性,它的人文性是落实在文本思想内涵的基础上的。如果脱离“文本”阅读理解的需要,读写结合就将失去应有的意义。
例如根据插图写话这一训练,不是每篇课文都需要练习的。有的插图,课文已经有了具体生动的描述,再写就是画蛇添足。有的插图,课文没有详细的描写,为了丰富课文的内涵,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练写。比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船长》一课,就没有关于人物插图细致的描写,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看图写话训练:
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他那( )的头发,( )的胡须,被海风吹得( )。他( )的脸上,一双( )眼睛( )着远方,好像在想:( )。
這样的写话练习,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既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又得到了语言的实践,可谓一举两得。
有些课文的略写处和空白点也是很好的读写训练点,但是不能处处都拿来练写。比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钱学森》这一课,就能找到多处的读写结合训练点:
1.“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请同学们想象他们倾诉思乡情怀的话语。
2.“他们谈论着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请大家想象他们谈论了哪些内容。
3.有留学生劝钱学森不要回国,他们会怎样劝说?
4.美国人不肯让钱学森回国,请想象美国海军将领劝留钱学森时他们的对话。
5.钱学森回国到达了港口,想象大家前来迎接的欢喜情景。
6.学习了本文,你想对钱学森爷爷说些什么呢?
这些能否都拿来练习昵?我们深入文本,细细研读,寻找读写训练点,但必须加以甄选。《钱学森》这一课主要赞美他的爱国精神,读写训练的设计应该围绕文本中心,不能偏离,不是单纯地为了写而写。上面的第1、2两个训练点,都不是突出描写钱学森一个人的,可以选择第一个在品读理解时口头说说。第3、5这两个,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完全可以舍去。第4、6两个训练点,可以练习写一写。因为第4个练习,通过写出他们针锋相对的对话,能更加突出钱学森的爱国情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而第6个的练习,在品读文本之后,学生有感而发,水到渠成。这样精心选择的读写结合着落点,让读写紧密结合,相辅相成,达到读写共生成的美好境地。
二、基于单元整体,设计读写对应点
在设计读写训练时,还要有单元整体意识,考虑整个单元文体特点,关注单元整体目标。
比如苏教版六上第六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全是写人的文章,而且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介绍家乡的名人”,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引导学生领悟本单元每篇课文的写人方法。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寻找四篇课文中写人方法的共同特点和表达的不同点,学习他们都选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抓住人物语言、心理描写等突出人物品质的方法。在整体构思上也可以有所不同,可以学习《给家乡孩子的信》一课,用写信的方式给远方的朋友介绍家乡的名人,也可学习《钱学森》一课用倒叙的方法写一个人,还可以学习《詹夭佑》一课运用总分总的方法。
又如苏教版六下第一单元,除了第一课是诗歌,后面三篇课文都是描写的名胜景点。学习之后,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进行练写。学习了《三亚落日》,可以到田野,观察落日的过程和情景,写写《田野落日》;学习了《烟台的海》,可以也按四季的顺序写写《家乡的田野》、《家乡的果园》等等;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也可以按照游览顺序,写一写自己游览过的某个景点,如《记家乡的寿星园》、《水绘园》等。从单元整体出发,选择读写结合的着落点,集中练写同一类型的文章,让读写训练更扎实、更有效。
三、基于学生水平,设计读写切合点
针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读写训练的着落点也有所不同。低年级学生当然以写句为主,中年级学生可以多一些段的读写练习,而高年级学生更应多一些篇的读写训练。
比如仿写训练,各年级段要求不一样。低、中年级练写时,指导要细致入微,遵循由扶到放的过程。三年级上册《小露珠》一课,第2、3、4小节都写的是小动物赞美小露珠的话,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而且旬式相同。课上我作了这样的安排:
出示:
1.“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蹦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对小露珠说。
2.“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爬到草秆上的小蟋蟀对小露珠说。
3.“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落在花朵上的小蝴蝶对小露珠说。
(句中的“钻石”、“闪亮”、“蹦”、“水晶”、“透明”、“爬”、“珍珠”、“圆润”、“落”这些词都标注为红色,以引起学生注意,体会表达的准确、形象)
先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然后指导学生带上动作、表情读一读,读出喜爱、赞美的感情,接着引导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小鸟、小鱼、小蜻蜓,会怎样说?在哪里说的呢?
在说的基础上,再鼓励学生仿写两段,并提醒学生注意把话放在前面的写法以及标点符号的运用。
这样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充满兴趣,打开思维,有话可写。五年级学习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引导他们写写熟悉的一个人物,学习课文写法,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刻画,并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人物性格。六年级学习了《负荆请罪》,可以把课文改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启发学生模仿课文形式,练习创作小话剧。
又如学习一首古诗,低年级学生只要能看古诗插图写一句话就行了,中年级学生可以诗图对照写一段通顺的话,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求进行改写古诗的练习,把古诗改写成一篇完整的记叙文。
对于同一年段的学生,读写结合训练也可以设计多个练习,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练写。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少年王冕》一课,略写、留白的地方较多,可以设计多个扩写训练点:
1.王冕坐在树荫下认真地读书。
2.王冕学画荷花非常刻苦。
3.王冕晚上在家陪伴着母亲。
4.王冕得了钱,就买些好东西孝敬母亲。
从这四句中选择一句作为中心句开头,接下去写一段话。这样让学生自主选择,他们写得更加得心应手。在全班交流时,内容丰富,彼此相互学习,生成更多。
结合文本内容,从单元整体出发,根据学生的兴趣、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找准读写训练的着落点,是提高学生语用能力高效有力的保证。如果不精心设计,准确选择,那不就要高耗低效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