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如何进行学生能力培养
2017-09-05胡华平
摘 要:几年来我校推广了阳光课堂教学模式,在改革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中,我采取读、议、讲、练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方法 能力 读书 讨论 板演
几年来我校推广了阳光课堂教学模式,在改革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中,我采取读、议、讲、练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校决定进行改革课堂教学试点后,我和同学科老师互相配合,着重抓了组织讨论小组和培训讨论小组长的工作。讨论小组由六人组成,每组配备一名讨论骨干作为小组长,各组水平大致均衡。讨论小组主要开展读、议、练、讲等活动。
“读、议、练、讲”是加强双基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方法,刚开始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时,学生都不适应,我注意了耐心的指导和认真训练。
一、如何指导“读”?
“读”就是指导学生学会读书,让学生明确读些什么,怎么读,使他们逐步能自己读懂教学内容,提高自学能力。我要学生读的内容一般是定义、定理、定律法则、结语、课文中的注意点以及重要的图像等。对重要的语句要求学生一面读一面思考,并常常把读与议、练、讲结合起来进行。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也发现过一些问题,有的只读不想,只死记硬背一些语句,有的对关键词语抓不住,我就多问他们几个“为什么”?或将某些语句进行增删,改变几个字词,让他们比较鉴别,以达到理想的目的。
二、如何指导“议”?
“议”指的是课堂开展讨论,它可以活跃学生思维,是培养表达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最关键的一环。让学生讨论些什么?怎样开展讨论呢?我是这样做的:凡是课本上的概念,重点难点以及典型例题和难的练习题,我都组织学生按小组讨论。刚开始时,学生不知怎么去讨论法,我一方面利用课余时间提前培训小组长,先帮助他们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共同研究怎样提出问题来让同学讨论,使他们在讨论时心中有数。另一方面,我还事先做好课件,由浅入深地列出一些带有启发性的提纲,在多媒体上展示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防他们讨论时抓不住重点或乱放野马。
在指导学生“议”的过程中也出现过这种情况,开始有些小组不会讨论,往往以“读”代“议”,我就提出问题进行启发引导。由于各组的水平不同,组与组之间讨论的程度也不同,我在巡视中就将一些组提出的问题带到另一组去进行启发,有些组在讨论时,常常对一些问题争论得相持不下,我就及时将一些带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向全班提出,让大家进一步讨论。如在讨论“什么叫合并同类项”时,有些同学认为把同类项合并后,结果都是单项。这一问题带有普遍性,我就提出来给全班同学思考,并启发大家重温“同类项”的概念,还列出一些式题引导同学比较鉴别,最后同学们得出结论,合并后不再有同类项就是最后结论,因此,合并同类项后,可能是单项,也可能是多项式。有时我也有意识地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开展争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三、如何指导“练”?
课内练是当堂检验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及时补缺补漏的一个重要环节。练的内容,我注意因人制宜,并采用各种形式进行。
1.口算练习:每节新课开始时,我都自编1---5道口算题让学生口答,为巩固旧知识,教好新课,提高运算和口头表达能力服务。
2.笔练:笔练分课堂板演和做书面习题两种,并相互结合进行,板演的题目和练习的学生,我都在备课时选择好,做到因人制宜,一般是:(1)基本提要求中下成绩的学生做;(2)综合题要求中上成绩的学生做;(3)提高题要求成绩优良的学生做。通过板演,下、中、优三种水平的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都能了解。没有板演的学生则把这些题目做在课堂作业上,提高题可以根据自己的原有基础任意选作,不强求一律。这样分别对待,可以较好地解决学生中“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在一般情况下,课本上的习题基本上能在课内完成,课外则适当布置一些補充习题。在笔练中,我特别注意学生解题的规格,严格要求他们做到规范化。对笔练中发现的知识缺陷,及时给予弥补,以免产生“后遗症”。
3.评讲。我常常改变过去单由教师评讲,学生板演题目的做法,让学生上讲台评改,评讲别人的板演题目,或者讲述自己解题的思路,或者让学生在讲台上讲,我坐在下面当“学生”,并提出问题请学生回答,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口头表达能力。
在练的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我不是直截了当的回答,而是要求学生读通题目,看清题意,苦思勤想,或启发他们画图分析,或引导他们抓住关键词语,找出数量间的关系,从而列出方程进行解决。有时我还有意识的增删或改变一些题目的条件,搞一题多变,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弄清变化后的题目与原题的条件有什么不同,要求的是什么,用以培养学生审题的习惯和灵活解题的能力。
四、如何“讲”?
讲贯穿在读、议、练的过程中,讲的内容主要是教材的重点、难点、容易忽略或弄错的关键之处,以及读、议、练中发现的问题。有时是先讲,指出读、议、练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打好预防针;有时又后讲,以解决读、议、练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弥补学生的缺陷。讲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有时教师讲,有时学生讲。总之,讲什么、怎样讲?都要从实际出发,力求讲得精细,起画龙点睛和引导启发的作用。
几年的实践使我认识到,“读、议、练、讲”是相互联系的,但不能机械的运用,而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掌握,有时四种方法都要用到,有时则用其中一二种或二三种。
作者简介
胡华平,女,48岁,本科毕业,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26年,爱好文学,喜欢写作。就职于湖南省永州市第十四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