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2017-09-05张宏艳

未来英才 2017年12期
关键词:自主探究小学科学兴趣

张宏艳

摘要:“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科学课中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兴趣;自主探究;方法;空间;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探究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所以,在科学课中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科学探究兴趣

1、创设问题情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更有效”。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发现,使学生产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如:教学《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时,教师板书课题后问学生:“当你看到这个题目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就会想到:水能溶解哪些物质?水不能溶解哪些物质?从而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开始探究活动。由此可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设活动情境。探究的过程在于活动,在活动中感受所获得的知识让学生印象深刻。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探究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要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如:教学《溶解的快与慢》一课时,教师创设情境:“谁有好办法让水果糖的溶解更快一些?”学生小组讨论实验,并对不同的加快溶解的方法互相交流。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情感。

二、创造探究条件,激励学生自主探究

1、提供探究材料,奠定科学探究的基础。充足的探究材料是探究学习的前提条件。在探究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相关的材料,自行设计探究方案,自主探究获得结论,使学生体会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例如:教学《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身边的20种材料,让学生用“电路检测器”对这20种材料的导电性进行检测。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什么样的物体是导体,什么样的物体是绝缘体。因此,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材料是探究学习的前提条件,激励学生亲自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既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给学生选择的权利,提供科学探究的动力。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己的喜好去探究,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非常浓厚,探究也会更深入、更持久。如:教学《蜗牛》一课时,有的学生研究蜗牛吃什么,怎样吃?有的学生研究蜗牛怎么爬行?有的学生研究蜗牛对刺激物有什么反应?他们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每个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充分行使了自己的权利,充分享受着探究的乐趣。

3、建立合作小组,提供科学探究的合作伙伴。在科学探究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不同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4人合作小组,让学生组内自己选择分工,促使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氛围,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如:教学《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时,让学生用“电路检测器”检测身边20中物体的导电性时,教师先让学生在组内猜想哪些物体能导电?哪些物体不能导电?然后根据学生的猜想组内分两组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最后组内交流什么样的物体是导体,什么样的物体是绝缘体。既节省了探究时间,又让学生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引导观察,教给科学探究方法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主的課程。由于小学生知识水平、年龄特点、思维能力以及生活环境不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观察的具体内容,提出观察的要求和方法,让学生明确观察什么,重点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在教学《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一课时,教师轻轻往杯中的水里放入几粒高锰酸钾,引导学生先观察、描述高锰酸钾和水状态。然后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再引导学生观察、描述高锰酸钾和水的变化。让学生明白了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观察实验效果非常好。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拓展科学探究空间,满足探究欲望

科学教学应当是开放的,科学探究活动往往一节课很难完成,有时学生探究活动证在激烈进行中下课铃声就响了。有的课则需要很长时间去探究,如《种子的萌发》、《动物的卵》等课,都需要学生课余时间进行观察。教师不要把下课的铃声当做科学探究的终点,而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把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对周围世界科学观察的体验,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探究经历,从而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五、注重科学探究过程性评价,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探究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的观察、发现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实验中的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能力;对各种信息的分析、推理、交流等能力,都是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重要方面。评价的方法也应该多种多样,让学生参与其中。因此,重视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性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总之,科学探究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渠道,也是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部分。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探究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主探究小学科学兴趣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