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探析
2017-09-05董超云
【摘 要】 文章阐述了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分析了地方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提升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在学生方面,要转变就业观念,培养服务意识;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夯实专业知识,奠定职业基础;提升简历制作水平和求职面试能力。在学校方面,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地方特色专业;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就业指导,开展个性化服务。
【关键词】 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2017年毕业生人数将达历史新高的700万,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毕业生能否胜任职位要求,是否能被录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就业竞争力。因此,做好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工作势在必行。
一、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指高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并找到与自身才能和价值相匹配的合适工作岗位的能力,即全方位符合市场和招聘单位对人才需求的综合能力。[1]直观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分为两个方面,综合素质能力和隐性综合素质能力,前者会很快被招聘方了解,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承压能力、实践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后者则需要长时间相处方可知,指毕业生在长期学习积淀形成的能力,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以及求知和创新能力。
二、地方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1、地方高校毕业生的自身因素
(1)自我定位不准确、就业观念滞后。公务员的“铁饭碗”对毕业生仍有很强的吸引力,部分学生片面追求工作地点、薪资待遇和工作岗位,更愿意去大城市就业,而不是去基层一线建功立业,求职期望和市场需求有较大差距,从而导致就业难。一些大学生定位过高,且希望一步到位,没有树立先就业再择业观念,容易出现左右为难致使就业难。
(2)职业生涯规划模糊。职业生涯规划对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90后”的毕业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习惯了被家长安排好的生活,对所学专业兴趣不足,没有职业规划,甚至不知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因此,在就业过程中竞争力不足。
(3)求职技巧不足。就业过程中,合理展示自身素质,更能获得单位的青睐。有些大学生一份简历求职到底,在就业过程中缺乏技巧,不能充分展示自我,没有求职心理准备,对于用人单位提出的问题难以作答,随机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压能力不够,因就业竞争力不明显,往往错失最佳的就业机会。面对求职失败,学生可能产生心理压力,影响求职信心,以致就业懈怠而失业。
(4)综合素质不高。进入大学以后,部分大学生将重心转移到学习之外,没有长期学习意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掌握不足,导致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不高。一些大学生安于现状,不愿意吃苦,很少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个人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不强,也没有加强人文艺术等其他相关素养的补充,在竞争中没有优势。
2、地方高校的因素
(1)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不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能完美契合,不能聚焦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和其他重点大学相比,各方面素质都有较大差距,就业竞争力不足。
(2)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陈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大学注重成绩,其他能力的培养不足,以理论指导为主,相关教育教学实践较少,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不能很快适应职业体系。
(3)就业指导不足。各个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方法和手段都比较单一,没有相关专业人士为毕业生答疑解惑,这就必然导致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麻烦。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督察不足,大学生不能很好的贯彻执行既定措施,甚至有些学生职业生涯模糊,不知道毕业后何去何从。
三、提升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提高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应该是多方合力,共同努力,培养地方高校毕业生的个人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学生方面
(1)转变就业观念,培养服务意识。高校毕业生应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树立正确就业观,主动去基层一线就业,将个人成长与中国梦相结合,将青春热血挥洒在热土,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培养自己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就业心态。
(2)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要正确合理评估自己,通过职业测评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性格,明确适合自己发挥才能的环境,合理制定生涯发展规划,找准自己的目标定位,不断修正前行的方向,朝着心中的目标前进。
(3)夯实专业知识,奠定职业基础。专业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必备,能力是实现职业化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熟练掌握所从事门类的基本知识,培养必备职业技能,发展个人特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此外,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阶段目标,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
(4)提升简历制作水平和求职面试能力。主动加强简历制作学习和培训,注重提升简历制作水平,针对不同岗位制作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简历,让简历成为求职的敲门砖;有意识的参加各种面试活动,适应各种不同的面试方式和环境,在实践中磨练面试技巧,减少因技巧不足而错失心仪的工作岗位。
2、学校方面
(1)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地方特色专业。地方高校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机制。应综合考虑学校师资力量、科研水平、教学条件和实验设备等因素,在努力办好传统优势专业的同时,充分利用地方独特资源打造特色专业,注重基础能力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学生适应性,使其具有独特的就业竞争力。
(2)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各类课程和教学活动,是大学生素质培养和能力锻炼的载体。课程设置是专业特点和内涵的重要体现,也是人才培养的依托和基础。地方高校应科学设置课程,加强学校内涵式发展,同时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各项素质,增强社会适应性。
(3)加强就业指导,开展个性化服务。第一,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采用多种形式向学生灌输正确的就业观,认清形势,完成观念和期望的转变。第二,每位大学生在大一入学时做好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发现职业兴趣,明确职业方向,主动适应就业环境,自觉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第三,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要从新生入学开始建立每个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档案,就业服务不断线,加强离校未就业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加大毕业生回访调查力度。第四,加强就业指导人员专业化建设,加快职业咨询师队伍建设,提升就业指导服务的工作质量。第五,加强就业指导全员化建设,形成“人人關心就业,人人支持就业,人人参与就业”的良好氛围。
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对大学生就业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而这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需多方着手,共同促进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璞,杨德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体系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122-125.
【作者简介】
董超云,男,汉族,研究生学历,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创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