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预习习惯的养成
2017-09-05吴蔚蔚
吴蔚蔚
摘 要:预习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小学生比较缺乏预习习惯和能力。这就靠我们教师在传授良好的预习方法的前提下,重视预习后的检查。另外,预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持久的过程。
关键词:课前预习 方法 检查 持之以恒
课前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如果一个学生预习不充分,直接导致了课堂上听课的效果差,做作业的速度变慢,课后复习的时间增加,影响学习效率。同时,预习还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人的一生将要不断的学习,而且大部分都是靠自学,从小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为 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预习如此重要,作为教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呢?
一、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写着:以学定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學活动。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是布置预习,但收效甚微,学生往往认为预习就是读课文,不知道具体要做什么。所以预习过后文章上没有留下任何预习的痕迹,这样的预习只是形式,根本起不到预习应有的作用。经过多年的教学,我摸索出一套预习的方法。
教师从低年级起就应注意教给小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培养其自主预习的习惯,这个习惯应在课内培养。低年级在课堂上,老师提出要求,根据各课内容,可以让学生圈、画、读。限定时间,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然后老师检查。
到中高年级,就可以把预习放在课外。这时老师对预习的要求一定要具体。
1.读第一遍边读边圈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然后利用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第二遍,排除了生字和生词就要将课文读准确,读流利,读不流利的话可再读一遍,然后有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内容讲的是什么呢?
2.了解作者,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这可以充分利用工具书、课外书和网络进行查找。例如我们上《夜莺的歌声》这一课,同学们预习时就查了资料,了解了时代背景,上课时水到渠成,很轻松。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程度比较好的同学要学会质疑。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要教学生学会质疑。另外,还可以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语文的学习重在的积累,摘抄,显得尤为重要。
这样一个慢慢的过程,到了高年级,学生基本上都能自觉主动很好地预习了。
二、重视预习后的检查
小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还比较差,老师把预习任务布置下去以后,一定要重视预习效果,不能让预习成为形式,一定要检查孩子完成情况。检查可以老师抽查,或组长检查都行,形式很多种,例如,上课时让同学读课文,这也是对预习检查的一种,读得结结巴巴的,肯定没认真预习。不管何种形式检查,对完成好的同学一定要及时表扬,让孩子变被动为主动,慢慢预习就变成一种习惯。我们班有位女生,非常认真,我布置预习,她每次都能认认真真完成。有一次,她把预习任务完成了,竟然把课后的小练笔也完成了,我很震惊,在班上狠狠地表扬了一番。从那以后我明显感觉到班上孩子们预习认真多了,而且每次都有超额完成的。现在我们班预习基本上都能认真做了,预习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有的时候没布置,孩子也能主动去做了。
三、预习要持之以恒
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小学生来讲,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但这习惯也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孩子毕竟是孩子,自觉性不会太好,有的同学可能刚开始预习时积极性很高,经过一段时间后,感到学习成绩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就想放弃预习。这是不可取的,预习要持之以恒方能奏效。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地指导和督促学生,让孩子从课前预习发展为单元预习,再发展为学期预习。久而久之,学生良好预习习惯便能养成,自学能力也随之提高,教师在上课时便能得心应手。记得四年级下学期开心报到时,班里一个小男孩兴奋地对我说,他把新学期的书已经全部预习了一遍。要知道,我认为寒假时间比较短,我根本没布置预习。望着他兴奋的脸,我很欣慰,他良好的预习习惯已经养成了。
总之,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绝不是短时间内能奏效的,这是一个长时期的、细致的工作,还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去探讨去尝试。需要我们教师有计划地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