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让全运会变成一场狂欢
2017-09-05赵莲贵
赵莲贵
全运会已经办到十三届了,但无论媒体报道还是民间关注度,似乎都不冷不热。当然,这锅不用十三运来背,大概从十一运开始就有这种情况了吧。甚至还有声音认为,既然关注度不够,体育人才全国性流动大,那么索性取消全运会。目前对全运会的评论中,大多是从职业体育与国家体育的角度去考虑的,我认为全运会的这个“全”,可以有更广泛的外延。为什么不能把全运会办成一次全民都具有参与感的体育狂欢?
我们可以弱化全运会在职业运动员竞技成绩中的重要性,让更多业余选手参与进来,让更多民间出身而不是体校出身的运动员能参与进来,使之更贴近大众、贴近社区。城市、乡镇、社区有自己的体育明星,大众自然有亲近感与参与感,对赛事的关注度就上来了。
这种改变从短期来看,确实会降低全运会的赛事质量,因为竞技体育毕竟是以成绩说话。如果全运会承认了业余,那么更多的俱乐部、私人训练系统为了使运动员能取得好成绩,肯定也会加大培养力度与科学化训练方式,向职业运动训练看齐。这种模式会慢慢使所谓的业余水平向职业靠拢,一旦业余与职业间的差距缩小,那么业余系统也能培养出接近一流水平的运动员,至少可以为职业队伍输出好苗子,形成流畅的、自下而上的人才培养系统,从而补充和改善我国目前的运动员培养体制。在李娜,彭帅等一批职业网球人的开拓下,国内网球远动员的培养明显已经向俱乐部与私教模式转变,取得的成绩也有历史性突破。
这样一来,短期内下降的全运会赛事质量也会慢慢提高,回到“全国”水平。由于在这些年的导向中,民间俱乐部增加,各种级别的赛事也会更加丰富,可以促进更多体育人才的涌现,也有助于体育赛事的人才选拔。13亿人中只有5000名注册足球运动员的尴尬境地会被化解,有助于国家在国际体育赛事中的成绩和表现,实现真正的体育大国梦。
参与体育运动的人多了,可以带动亲人、朋友与社区体育的发展,有些成绩出色的人还会成为城市英雄,带动一个地区对体育赛事的关注和追逐,形成关注、培养、提升与带动的良性循环,真正形成全民体育的大繁荣。
全运会除了在参与形式上可以变成一场体育盛事。在參与人员的组织上,也可以考虑去除各省组队参加的模式,弱化各省代表队之间的奖牌竞争,让比赛回归到俱乐部和个人。这样做,可以弱化各省体育官员对所谓“体育政绩”的追逐。俱乐部所属运动员取得金牌,是对运动员个人成绩的肯定和无上荣誉,有助于俱乐部自身的发展,吸引更多人到俱乐部训练,让俱乐部能运营下去,培养更多体育人才,这又形成一个小的良性循环。
没有了各省的区分,运动员的流动就会更加自由和具有市场性。不管是体育市场还是体育本身,都有自身的发展和运作规律,因此要让无形的手推动运动市场的合理发展。下放权力,减少干预,合理监管,才能促进它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