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语文学习衔接
2017-09-05若水
若水
高一是登上山顶的半山腰,是长途旅途中小憩之处,是人生途中的一个回望点和新起点。那么,面对即将到来的高一,我们该如何去迎接呢?
一、摆正心态,拥抱高中
1.及时清零,重新开始
高一新生有三种:
(1)中考成绩优秀的同学,抱着高一高二歇一歇,高三再冲也不晚的心态,“刻舟求剑”,照搬初中所用的学习方式,心不在焉,学习低迷。
(2)中考成绩中游的同学,仍旧像初中那样,怀揣着那种“不骑马不骑牛,骑着毛驴在中游”的“中庸思想”,学习缺乏动力。
(3)中考成绩下游的同学,心灰意冷,认为自己不管怎样努力,不管如何勤奋学习,也不可能与那些成绩优秀的同学相比美,自暴自弃。
其实,上面三种心态都有点问题。
那么,面对即将到来的高一,我们该如何去迎接呢?
初中只是你求学中的一个阶段,中考只是一个“中转站”,它承前启后,是高中学习生活的“前奏”或“序幕”。中考成绩并不代表你的全部,更不会决定你的未来人生。
高一语文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初高中语文衔接和整个高中语文学习的基础,又是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成败的关键。所以“大学是在高一考上的”。
高中语文共有五本必修教材,其中高一就要学完四本,占必修的80%。不论是从知识的广度还是深度来看,高中语文知识都明显多于初中,单纯的想把学习重心放在高二或高三的想法,是非常幼稚和可笑的,而且还会给以后的语文学习造成很大的负担。高一高二苦一点,高三就能轻松一点。高一重要,所以要引起高度重视。
2.搜集信息,心中有数
利用暑假期间,多方收集高一学习生活信息,调适角色。
向高中的学姐学哥们打听:高中的课程设置、作息时间、日常生活等情况;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变化、差异,老师讲课的方式特点,收集考试试卷等;了解他们在生活学习方面遇到的困难及化解适应的有效方法等,尤其是初高中衔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明确目标,清楚差异,确定方向
作为即将进入高中学习的准高一新生,尽早了解《课程标准》对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差异及其显著变化,做到心中有数。
初高中语文的学习要求发生了如下明显变化:
(1)目标要求侧重不同: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偏重积累,而高中则偏重在积累基础上的运用。其中,“识字与写字”归入“积累牓整合”;“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变为“应用牓拓展”;“阅读、写作”则又具体呈现为“感受牓鉴赏、思考牓领悟、发现牓创新”。
(2)语法修辞登堂入室:从初中的“了解”到高中的“运用”,从被淡化、不作为考试内容,到教学中被强化,并作为重点考查内容。对语言知识的要求提高了。
(3)诗歌阅读要求高了:从初中的“了解”“记诵积累”到高中的“学习知识”“感受意象”“解读评价”,体现了高中诗歌学习重视理解分析的新变化。
(4)文言文阅读能力高了:从初中的“理解基本内容”到高中的“读懂文章内容”,从对文言词法、句法的“淡化、不考查”到高中的“掌握”“举一反三”,难度要求明显增强了。
(5)现代文阅读有新变化:一是在初中阅读要求的基础上,高中新增精读,初高中阅读的衔接就在于由对文本的理解到个性化解读的转变;二是高中语文教材中抽象逻辑思维的内容增加,抽象程度增强,从具体到抽象需加强思维训练,需做好阅读之间的衔接工作。
(6)写作呈现两大变化。一是高中作文,由初中感性思维提高到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二是高中课外练笔新增一万字。
二、明晰要求,做好衔接
初高中语文学习,就像接力赛跑一样,要做好“接力棒”的交接;否则,接力棒掉落地上,就会影响奔跑的速度和成绩。同学们可以比对初高中教材,温故知新,跨越断层,做好知识衔接。
1. “温故”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零星、分散的语法、修辞、文体、阅读等方面的知识介绍,这是做好初高中语文衔接的“抓手”。同学们可利用暑假期间,梳理并复习初中教材上的语文知识体系。
初中因为不考语法、修辞,所以不教语法、修辞;高中因为要考语法、修辞,所以必教语法、修辞。尤其是句子成分和句式知识,在辨析修改病句,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压缩语段,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理解把握,写作等方面派上了用场;而扩展语句、仿写句式、图文转化、阅读、写作等方面也离不开常见的修辞手法。从初中语法、修辞知识的被“淡化”到高中语法、修辞知识的被“强化”,其间横跨着好大的一个“断层”,制約着初高中语文的学习,同学们要高度重视,假以时日,做好衔接。
2.“知新”
利用开学前的时间,借阅高一语文教材,翻看目录,按照文体和知识点的分布来绘制高一语文的“知识树”。此外,高一语文中有许多要背诵的地方,暑假中需要多读多诵。
三、善于学习,巧记笔记
徐特立说过,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俗话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初高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接受、吸收的过程,是一个从学习、经理解、到记忆的转化过程。而记笔记恰是促进这三个方面融合的有效方法。所以,高一新生,一要科学做好课堂笔记;二要用心做好读书笔记。以便使自己在高一起始阶段能“跟上队”“不掉队”。
1.做好课堂笔记
课堂笔记,又叫“听课笔记”,指学生上课时,记录在笔记本或其他地方的上课的重点、难点、提纲等内容。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善于做笔记的学生,成绩要好于不做笔记的学生。
但是,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却不善于做课堂笔记,表现如下:
(1)“照搬照抄”。有些学生非常“认真、勤快”,课堂上一直在“埋头苦干”,忙于记录,生怕漏掉了老师所讲的每一句话,而对老师对重难点的讲解却注意不够到位。这样的学生成了老师讲课内容的“搬运工”,听课效益低下,费力不讨好。
(2)“只听不记”。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头脑好用,上课“只听”“不记”,尤其是对于一些重难点知识,感觉会了就没有及时记录下来,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茫然不知所措,后悔自己没有及时记录下来。
(3)“抄袭笔记”。有些学生较为懒惰,自己在课堂上不愿做课堂笔记,但又碍于面子,担心老师或家长检查,下了课后便去抄袭别的同学的课堂笔记。这种“鸠占鹊巢”的做法,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筛选和真切体验,对于磨砺自己的分析、总结等思维能力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做课堂笔记,要明确做的意义,不要为“做笔记”而“做笔记”,需要注意的方面是:首先,做好课前预习。预习是上课的“序曲”,是落实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毕达哥拉斯说:“自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和财富。”“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预习就是很好的“自我教育”。
对于高一新生而言,预习最好采用“具体定向”方式,用好预习提纲或导学案。这些内容一般都是老师根据单元或文本教学目标、学生实际编制的、具体的“引而不发”的指导性材料。这样预习,不仅对指导同学们充分预习、减少预习的盲目性有帮助,而且还能有效地解决课堂上“听”与“记”的矛盾,进而让同学们“听”得“专心”,“记”得“轻松”。
其次,笔记相时而动。上课记笔记要把握好时机,相时而动。一般来讲,课堂应以听讲和思考为主,记笔记为辅;切不可因记笔记而耽误了听讲和思考。这样因小失大,得不偿失。“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记笔记应把握如下三个时机:
一是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时,须抓紧时间“快记”;二是老师对重点、难点、疑点等内容讲解突破时,须挤时间“巧记”“简记”;三是下课后,须尽早找时间把“简记”的重点内容补上,即“补记”。
2.做好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指人们在读书时为帮助记忆而常用的一种应用文体,即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常见的读书笔记有四种形式:
(1)摘抄。指把书中或文章中一些优美词语、精辟语句、重要观点、有用的数据和材料摘抄下来。摘抄要注明出处、时间,内容包括报刊题目、作者、页码或期次等,以便核对和查阅。摘抄是积累知识的有效方法。
(2)提纲。提纲是用纲要的形式把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要点提纲挚领地整理出来。提纲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纲要性;二是条理性。列提纲,一般选用原文的语句和自己的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来写。
(3)批注。“批注”,是指注释、批语,是常用的读书方法。指在阅读过程中把读书的所感、所想、所疑等,用批语或注解的形式在书中的空白处写下来。目前,市面上出售的初高中文言文翻译材料大多采用批注形式。如:“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批注: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显秦朝统治者的贪婪和挥霍无度的特性。)批注有助于把思维引向深入。
(4)写心得。“心得”,即心得体会,也叫读后感,指读书或读文章后写出的自己的认识、感想、启发、体会。一般先叙写自己感受最深的文章内容,然后结合个人感触,叙写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如,有人在阅读时摘录了“更胜一筹”这个词语,并写下了这样的心得:
“更胜一筹”,指技艺或技能超过别人。其中,“筹”指筹码,是古代用以计数的工具,多用竹子制作而成,所以,“筹”字是“竹字頭”。“筹”字的读音与声旁“寿”的读音的区别在于:声旁不同,前者为“ch”,后者为“sh”。
这样的心得体会,把汉字的音形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读写共生,创新意识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