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逻辑起点
2017-09-05冯国元
【摘 要】 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类放在自然环境之中以探究生态思想,对于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种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思想指导意义。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是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逻辑起点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在解决社会历史矛盾的进程中形成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要素是人、自然和社会。本文拟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进行阐释。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类放在自然环境之中以探究生态思想。恩格斯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1]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运用整体思维,在自然的整体系统中理解,如果脱离整体,这种解读则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自然是一切生物生长繁衍的基础,人是受大自然的滋养,并且是在其庇护下成长壮大的。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自然界和人类之间是相互“取暖”的。人的成长需要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同父母养育孩子一样,并不是前期对自然资源无尽索要,而是对资源的一种加工,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将加工后的产品返还给自然界。人作为生产者,需要利用科学技术不断地认识自然环境,生产出人们生活必需的劳动产品,生产出促进自然循环发展的产品。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等一些文本著作中列举实例进行了说明。人对自然的不合理使用和无限度开发,北美洲南部的掠夺性耕作和爱尔兰的马铃薯病害。马克思恩格斯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批判:“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3]人对自然的无限度开采,会破坏自然平衡,引发自然报复,所以人在自然环境下发挥能动性时,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能超越自然的限度,合理使用。恩格斯意识到人与自然的整体性,第一次敲响了生态危机的警钟,警告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他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4]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在人的私欲高度膨胀下,社会关系逐渐演化成为一种异化关系,劳动者变成了资本家唯利是图的工具。人与自然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双向依赖,本质上说是一种物质和物质间的变换关系。正是由于人与自然之间源源不断的物质变换,作为一种持久动力,推动着社会文明不断地向前发展。随着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的问世,人们对自然的看法也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认识到自然与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二、人与人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认为要想真正协调人们之间的矛盾,需要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理解的出发点。要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人与人的关系,通过这种思维逻辑为当今时代生态危机的解决提供有效的思路,寻求解决危机问题的根源,探索生态转型的道路。马克思说:“饥饿是自然的需要;为了使自身得到满足,使自身解除饥饿,它需要自身之外的自然界。”[5]这句话阐明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因人类受其本身自然特性的限制,必然会与自然发生资源的交换和互动联系。所以“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6]人生来就要首先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要想生存就必然进行实践活动,与自然发生一定的关系是有条件的。但是要想解决人的自然需要,比如饥饿,那么这里就需要人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去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践活动的存在形式,必然要求群体合作,进而人与人之间形成抹不掉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7]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由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定的。在实践活动作用下,人与自然之间产生了接触,人在实践活动中成长,人需要获取自然资源促进自身发展。原始文明时期,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比较浅显的,人与人的关系总体而言是简单的;在历史和文明蔓延进步的过程中,出现的反映人对自然的行为,出现的一切形态,都是其关系的映射。从人类的生产实践中,可以真切地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看似自由而平等的现象下,人与自然出现了危机性的关系,人与人之间也变得相对复杂。从原始文明时期的人们结绳记事到今天现代化的通信工具手机和互联网的即时交流的变化,人与人交往的手段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实质是自然在其间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人们的交流方式受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变动的关系影响,要梳理和协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到基础性地位去理解其它关系。正确定位人与人关系的基础性地位,人与人的基础性地位就要以实践活动为出发点,从实践活动的角度去解释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从我们所处时代背景去观察他们之间的表现形式,透过错综复杂的关系去了解本质关系,对生态危机做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和恩格斯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理解生态环境的核心,把握住三者之间的核心,把握思维的逻辑方法。只有融入到社会关系中,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一手的真实资料,才能使生态文明思想更加丰富。
三、人與社会的辩证关系
研究生态问题,要从社会角度入手,社会是自然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是马克思恩格斯一贯的理论思想。马克思说:“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的存在的基础”。[8]这句话阐明了自然、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的生存需要对自然资源进行占有。《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看起来是一个人生活,但实际上孤立的个人生活是不存在的。鲁滨逊在孤岛的生活,是在其曾经积累社会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完全脱离社会生存的现象是不存在的。人们在进行实践活动时,不仅影响自然界,也影响社会和人之间的关系,人们以群体的活动共同生产,生产就是实践活动的一种具体形式,生产时纽带,一旦启动生产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必然对自然有影响。若要达到自然和谐,首先要解决人们之间的矛盾,人与自然实质是人们在生活中产生的一系列行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9]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10]这句话说明自然对人们之间具有制约作用,人与社会的一切行为对自然也具有制约作用,三者是辩证统一的,三者的关系网也彼此交织、错综复杂。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经强调了自然的重要性,所有的问题的发生都要从最原始的自然的动态关系中去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研究历史和社会发展都有密切的联系,二者是一切发生的前提,也制约着人与人交往的范围界限。对这三种关系要区别看待,要协调人的行为,重视人的行为对自然的影响。因为他们认为:“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11]社会关系中,人的一切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自然的基础作用也不可忽视,因自然的存在,才会有人与社会的发展,人是三个要素之间唯一可以发挥主动性的因素。最关键的生态文明发展,在于人的主体性的发挥。
经过学习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逻辑起点,我们了解到人与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是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本文仅仅是从逻辑起点中的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希望能给我们现代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点启发。这里仅仅是初步探析,我们也可以从资本的生产角度去研究生态。总之,对生态思想的探究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8-39.559-560.
[2][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5.724.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53.
[5][1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6.83.
[6][7][10][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67-68.35.146.
[8] 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3.
【作者简介】
冯国元,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