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孩子”的夏天

2017-09-05端木东舸

北京纪事 2017年9期
关键词:野孩子炸酱面面条

端木东舸

很多次我和比我小10岁的媳妇聊起早先北京的夏天是个什么样子,她总说我瞎掰。她说,从如今的潮热难耐,怎么也想象不到以前的安逸舒适。艳阳高照的夏天,我走在街上的时候,总会惦念起那些曾经在生命中存在过的清爽、闲暇的夏日时光——那是这座城市最该拥有的节奏和情怀,并非只应化作记忆中缠满蛛丝的犄角旮旯。

暑假里的“绿色食品基地”

在我的记忆里,北京最完美的夏天,是在我十来岁的时候。那时候虽然已经住进了楼房,但还是没摆脱在四合院里养成的整天不着家的习惯。胡同里长大的孩子都是这样,没几个是能在家里坐得住的。只要是放暑假的日子,您就看吧,整个家属院都是四脖子汗流的小孩在疯玩疯跑。另外,孩子放假,家里大人却还得上班。两个多月的漫漫长假里,我们都得自己琢磨着解决吃食、安全等等问题。现在回头看看,这种“放养”的生存模式,给了我们这些疯孩子更多的欣赏北京夏天原生态风貌的机会,更让我们这代人从小就懂得了如何在群体中和睦相处,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自理的能力也比较强。

我小时候,家附近有个挺大的公园,只要一放暑假,全院的孩子都爱往那儿跑。这座公园对我们这些“毛孩子”来说就是一个超级大的“绿色食品基地”,每天早上空着肚子进去,中午能吃得饱饱的出来。当时那座公园还没铺上青砖,大部分面积都是土地。树上、天空中,会有很多季鸟儿(蝉)和蜻蜓,粘季鸟儿逮蜻蜓,在我们小时候是最常见的活动之一,每天早上在树下挖季鸟儿猴儿(蝉的幼虫)也是必备的“功课”。还有钓鱼、捞虾、采果子和捉蚂蚱,我们也都玩得不亦乐乎。其实,这些活动都是公园管理处明令禁止的,不过我们毕竟是小孩,公园管理员看见了,顶多也就是呵斥几句,不会真过来抓住谁不放。

上面说的这些都是可以吃的,这也是我们冒着酷暑和被呵斥的危险,乐此不疲的最大动力。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蜻蜓里比较魁梧的一种叫“老杆儿”的“轰炸机”,用火烤完之后,掀开后背的盖儿,里面的肉和瘦猪肉的口感十分相似。蚂蚱和“挂了扁儿”(大个儿绿色蚂蚱)油炸后酥脆的口感也让我至今难忘。树上还没完全成熟的烟台梨、沙果和海棠,更是不可或缺的饭后甜点。

当年,小伙伴们钓鱼捞虾的工具一点儿也“不讲究”,全是拿废品做的——家里不用的纱窗剪下一块来,用旧铁丝穿成网兜,就是我们的全部装备了。网兜里放几块吃剩下的肉骨头或者馒头渣,沉进水里,过一段时间提起来,总能捞上满满一兜子活蹦乱跳的小河虾、小鱼苗。当年环境好、污染少,这些小鱼小虾绝对是纯有机无公害的。提着满满一桶鱼虾,回家洗干净下油锅一炸,香味儿能飘老远……

老北京人讲究自己动手做玩意儿——比如渔网,那种快乐和成就感是不可替代的。反观现在的家长,孩子玩儿什么都买现成的,拿回来给小孩也是“傻”玩儿——玩两天就腻歪了,扔了。很多人在不停地强调,现在的孩子是蜜罐里泡大的一代,自小锦衣玉食、无忧无虑。其实在我看来,最可怜的也正是这些孩子。他们会用电脑会上网,会玩手机会聊天,却没有同龄人一起玩耍,没有大自然可以亲近——现在孩子真正缺乏的是那种只有疯玩瞎跑才能得来的“野”性子。

胡同门口一碗面

小时候经常“客串”家里的采购员——大人给几毛钱,到当时被称作“小铺”的合作社买油盐酱醋。我总是端着个小碗,迈着笨拙的步伐,屁颠儿屁颠儿地跑去,小心翼翼地回来,很是快乐。我喜欢“小铺”里的味道——各种调料、烟酒、熟肉和点心混合在一起的味道,我更喜欢每次买完东西回家后大人就会给我做好吃的。在夏天,我心目中“NO.1”的吃食,就是面条。

说到北京的面条,不得不说说蜚声中外的老北京炸酱面。现在,全国很多地区的人都吃炸酱面,但能把炸酱面发展成一种饮食文化的,似乎只有北京人——炸酱面代表的是一种情结,一种老北京人自我尊重的情结。很欣慰老北京炸酱面入选了不知是谁评出的“全中国十碗面”排行榜。我想,这和目前北京遍布大街小巷、由外地人经营的“老北京炸酱面”之浩瀚声势密不可分。但仔细想想,我确实说不好这应该算好事还是坏事。纵观全京城所谓的“老北京炸酱面”,正宗口味的其实根本没几家,大多数都是“挂着羊头卖狗肉”的“糊弄局”的玩意儿——只要是面条,随便什么面,煮熟了就成;只要是酱,不管什么酱,和肉馅一炒就行。我没法儿考究炸酱面的来历——网上传说种种,但我都未曾亲身验证过,不敢妄言。我也说不清现在饭馆里做的“老北京炸酱面”到底哪儿不正宗,只是觉得它们比起我小时候吃的炸酱面来,差了那么点儿“意思”。

老北京的夏天,面条绝对是胡同里的“看家”食品。几乎每家每户、每个夏天都会以它为“主打”伙食。每到夕阳斜下,胡同里的各个院门口就会突然冒出许多身影,上了一天班儿的爷们儿回来开饭了。北京的爷们儿豪放,并且大多爱吃面——不仅有炸酱的,还有芝麻酱的、茄丁肉丝的、打卤的,咸汤儿的、鸡蛋西红柿的、花椒油酱油的、香油酱油醋三合油的……林林总总,品类繁多。虽然面条种类不少,但是人们吃面的架势却几乎如出一辙——往门口石头台阶上一蹲、在门墩儿上一坐,手里拿个大海碗,面条搅和好了,一手端碗,一手还能边拿筷子边捏着几瓣蒜(这可是个技术活儿,不信您试试),吸溜吸溜地吃着面,再就着点儿黄瓜萝卜之类的一咬,那叫一个拉风。

小时候我也想学着大人的样儿潇洒地吃面,但却总不得要领:不是呼噜面条的声音不够霸气,就是咬黄瓜的动作太不流畅——到现在这都是我心里的一个小遗憾。这几年,忽然发现人们变文雅了,很少能再见到门墩儿上吃面的身影了。偶尔遇到,也会惊讶半天——这孙子真猛!虽然没了门口稀里呼噜吃面的爷们儿之后,北京的市容市貌确实“高大上”了不少,但我总感觉还是少了点儿什么——或许是北京土著骨子里的那股子豪气吧。

感谢那些陪我成长的童年玩伴和那些纯粹的“野孩子”的夏天,也由衷向那些被我禍害的、吃掉的小生灵们表示忏悔。当年的北京城虽然没有现在这么繁华,但我们所得到的快乐和满足,却是今天不可得的。现在,早已熟悉了夏天的黏腻和喧闹,早已看惯了清一色的建筑,老北京的文化似乎也在静默间日渐消沉了。虽然留得住的只能是记忆,其余的我辈有心无力,但我还是劝慰我自己:这只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世间万物总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忽然想到,这几年的北京夏季多雨,虽然导致了出行的不便,但也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晴空。事情都是这样好坏掺半,在得到一些的同时必然会失去点什么——就仿如今天的这座城市,我们在享受科技所带来的便利和进步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失去了一些简单而纯粹的美好。其实,无论怎么变,日子都要一天天地过下去,儿时夏天的美妙记忆也会长存我心,又何必过于矫情呢。

(编辑·张子乐)

kelemyt@126.com

猜你喜欢

野孩子炸酱面面条
老北京炸酱面
“La palabra en español que más me gusta es chévere”Jimena Li Yu,una influencer con una mirada en América Latina
木工课——《野孩子乐队》
晒面条
加盐的面条和不加盐的菜
夏天做个野孩子
擀面条
Des nouilles pour vivre longtemps
煮面条
户外运动:做一个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