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漂在北京,我愿意!

2017-09-05陈萌

北京纪事 2017年9期
关键词:小孟小宋小何

陈萌

每年都会有不少的外地人通过各种方式“涌”入京城,带着满满的希望开启自己的“北漂”之旅。

所謂“北漂”,一个简单的名词,其实代表的是相当大一批的社会群体——他们在北京生活,没有一纸户口的踏实感。他们以年轻人居多,多数人往往具有一定的学历及知识技能、文化素养,他们在这个繁华而忙碌的城市里,带着心底最真实的梦想,用坚强的外壳掩盖住那些看起来不合时宜的懦弱,慢慢地习惯着营营役役的生活。

很多人“北漂”都源自一场“明星梦”

“就算在北京漂着,我也愿意!”小陈斩钉截铁地说。小陈大学毕业后,其家人为她在老家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如果按照原先的规划,在她离开校园的当天,她最应当踏上的不是北上的火车,而是同省间的省际汽车,“可是,我没有,我就是想来北京。”

据小陈说,她一直有一个演员梦,从大学报名剧团时候就计划着要来北京“圆梦”。而来之前,她无意间了解到大导演张艺谋也是一位“北漂”(张艺谋的户籍、工作关系一直留在广西,他的身份证、护照等也都是在广西办理,没有北京户口)。这一个距离自己如此遥远,毫无干系的消息使得本身就做着“明星梦”的小陈,突然之间对自己未来的“北漂”生活信心满满。

小陈已经在北京生活了差不多快两年了。在这两年期间,她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找“活儿”,可是大型人才招聘会她却从不参加。她说那种大型招聘会很少有“适合”她这种“明星梦”的职位,所以她在三里屯被所谓广告公司“面试”过,被所谓影视公司的“星探”发现过,通过在招聘网站上投递简历接到过无数自称影视剧组的工作人员的“面试邀请”。一开始啥都不懂的她凭借一腔热情和梦想,完全相信这些人的话,被他们“牵着鼻子走”,渐渐地把身上为数不多的钱当作“资料制作费”等交给了这些公司,而后等着他们给自己安排工作。差不多经历了有大半年的时间,她才慢慢醒悟——依靠这种形式实现所谓的“明星梦”实在是太难了。于是她开始“曲线救国”,试着先去找一份靠谱的工作,挣点工资,先养活自己,保证能“漂”下来,然后再慢慢考虑自己的梦想。

“我原本以为北京的工作不好找,结果发现没那么难。”工作好找,好工作不一定好找,这是全世界通用的就业规律。跳槽换工作是很多年轻人的常态,尤其是“北漂”。小陈就换过好几个工作。

“下班后,我去逛逛商场,看个电影啥的,攒俩月工资就去看场话剧。”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北京,各种演出的频繁绝对是全国之最。能经常看场话剧,让小陈感觉仿佛靠近了自己的“明星梦”一般。

“我现在很享受这种状态,没有漂的那种感觉。”一直以来,小陈都强调自己不喜欢“漂”这个说法。可能在大众眼里,跟别人合租的那一间屋子,不叫家,房租一年一涨,需要自己一涨一换的住所就是在“漂”。但是小陈认为,这样的感受也很幸福,不是谁都有机会在北京不断换城区住的。小陈言语间透露出来的那种隐藏的得意,在她家人面前是万万不敢显现的,因为家人是她“北漂”的巨大阻力。

小陈说,她刚开始“北漂”时,父母曾经来看望过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希望能把她劝说回去。然而,“他们越是阻拦,越会激发我做‘北漂一族的决心。”这句话其实正是很多北漂者的心声。

“既然来了,就不会轻易回去。”至于在这里“漂”多久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不了怎么办?小陈表示她自己也不知道,从没想过,也想不明白。毕竟目前的“北漂”生活还是能够接受的,除了留不住钱。在北京,钱太不值钱了——除了房租、吃穿住行及日常消费之外,小陈挣的那些钱实在很难留下。

像小陈这样怀揣着“美梦”的“北漂”情况并不少见,他们都是为了实现梦想加入了北漂的行列,在现实面前却不得不暂且放下梦想。在他们眼中,北京俯拾皆是可以成名成腕的机会。虽然“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是,总是有各种各样的传闻或者成功的例子在鼓励着他们继续坚持,让他们认为离梦想其实并不遥远,机会总是会来到的……这小小的希望之光足以支撑他们坚持在北京继续“漂”下去……

在北京漂着,也是自豪的

小宋之所以成为“北漂”一族,是受其同学小何的影响。小何所在的公司去年在筹备上市前期有一次大规模的招聘活动。小何是这个公司的老员工了,对公司的发展前景很看好。另外,公司人事部门发的邮件里提到:推荐员工成功后推荐人还有一定的“伯乐奖金”可拿。于是他便在同学群里透露了这个消息。于是早就对北京蠢蠢欲动的小宋按捺不住,自然而然“投靠”了小何。

小宋其实在来北京之前了解过情况,亲眼见证小何所租住的半地下室里脏乱差的场景,又亲自见证其白天上班时候像模像样的状态,当时最大的感受就是纠结。他一直纠结着要不要加入“北漂”大军,要不要过这种白天和晚上差距巨大的生活,直到最后收到同学的“真诚邀请”时还在纠结。

“有我在,他还算啥‘北漂啊!”小何打趣道。小何当年一个人闯京城,举目无亲,面对着偌大的北京城不知所措。这对现在的小宋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他一到北京,就有同学租住好的房子等着他住,尽管面积很小,条件挺差,但是跟当年同窗好友一起,就算是辛苦,也不觉得。而且还可能会成为他们回老家后“炫耀嘚瑟”的资本。

“我回老家后的最大感受就是来北京来得值。”小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每次回家后,都会有家人不停地问他在北京的情况,他会满带骄傲神情地描述着北京的生活,尽管可能很多时候那些京城景点他并没有真正去过,而他却可以讲述得声情并茂,从而招来周围邻居的羡慕眼神。

他知道,在北京“漂”着的这些人里,有不少是来自农村。他们无论是谁回到老家,都会是这般大同小异的场景。即便他们现在在北京啥也没有,但却有种自豪感,这是北京这座城市所给予的,是不可否认也不可磨灭的。

“我们有老乡群、同学群,有时候会举行个聚会啥的。”小宋说大家都是在北京“漂”着,都不容易,谁得到个消息,知道个事情,都会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小宋的居住登记卡就是在大家提供了消息后去派出所办理的。据说群里还会有人组织联谊活动,希望大家在北京的“漂泊”生活多些色彩,说不准还能成就几对姻缘呢,这绝对属于“北漂”的额外附加价值了。

通过小宋他们在群里的讨论可以看出,是否要在北京扎根,如何扎根,大家的想法不一。很多人都表示不敢有此想法,毕竟难度系数太高,有点不太现实,但是也不乏有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们有的准备考公务员,有的报名参加在职教育提升学历,用自己最大的努力依靠积分落户这个新政策,为留在北京做准备。或许,有一天,有些“北漂”留下来了,但大多数的人可能会离开。

“说起北漂感受,真的是五味杂陈。”小宋和小何说。最令他们开心的是因为选择了北漂,使得他们可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家里人的催婚,家里人对于自己工作上的“各种要求”都可以“置之一边”,尽可能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这不,小宋还说呢,他们要充分利用北京的学习资源,跟上互联网发展的步伐,多在单位加班做事情,这样一来,既有了实际工作经验,提升了工作能力,又没工夫花钱,可以积攒一些资金,等过几年,成立一个互联网公司呢。不管怎么说,这是在北京啊,敢过来“漂”,就敢面对一切。说完后,小宋笑了笑,表示这只是一个梦。

尽管很多时候,“北漂”在北京的成就感并没有那么强烈,甚至可能还有点卑微,但是每年春运时抢到那张回老家的车票后,总是第一时间赶紧再买一张返回北京的车票。总是在跟同学聚会的时候侃侃而谈北京的各种好,只允许自己身在京城心情不好时的抱怨,听不得家乡人对北京的指责与批判……就像歌手李健在《异乡人》中所唱到的那样——“不知不觉把他乡当作了故乡”。

我们在这儿“漂”了好久

“我们从他爷爷那一辈就开始北漂了。”霖霖奶奶指着正在楼下玩耍的孙子跟笔者讲述着,“那一代‘北漂可以说是元老了。”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小有经商头脑的霖霖爷爷便从山东来到了北京,开启了北漂征程,从做小买卖,到成立了有一定规模的商贸公司,再到把霖霖奶奶接过来一起过日子。几年间,霖霖爷爷的生意做得虽然不算一帆风顺,但也风生水起,完成了更上一层楼的飞跃。

霖霖爸爸是在北京出生的,但是后来还是回老家上的学,而后又考到北京。因为作为一个没有北京户口的孩子,即便你是出生在长安街上的协和医院,对于教育问题,也起不到太大的帮助。霖霖爸爸还是跟所有的山东学生一样踏踏实实地接受老家的教育和考试,不一样的是他对北京仿佛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当他来北京上大学的时候更感觉像是回家,他说自己尽管是一个“北漂”,但卻没有大多数“北漂”的那种漂泊感。

“可是,现在孙子越来越大了,接下来上学这个难题可能就得把我们都打回老家了。”霖霖奶奶的语气中充满着抱怨,抱怨这些年苦尽却未甘来,抱怨自己及家人没能拼尽全力在早些时日买个房子,抱怨自己正当年的这些岁月都“漂”在了这里,却依然没有“漂”出来什么伟绩……

确实如此,北漂者的孩子在北京上学,绝对是一大难题。针对此,这些年来,国家政策也一直加强针对研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提升公办学校的就读比例,可是现实情况往往比理论要残酷。据市教委曾公布的数据显示,本市中小学生中外地来京人员子女所占比例已经达到66.9%,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外地孩子上不了学,因为孩子的数量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据笔者询问自己身边那些有孩子的外地朋友,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在等着自己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根据情况做两手准备。如果能成为命运的宠儿,可以享受北京的教育资源,当然求之不得,可以继续“北漂”;如果不行,往往是母亲跟孩子回去,父亲继续“漂”。这就是目前“北漂”中坚力量们的现状,他们不像年轻“漂者”那样“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也不像那些“来北京带孙子”的老年人几乎没啥压力。他们在北京“漂泊”多年,工作本身已经相对稳定,只是生活可能相对比较辛苦一些,不过对于有勇气选择“北漂”的人来说,没啥是不能够承受的。

我只想在北京好好打工生活

一提到“北漂”这个词,可能很多人第一反应都像是上述那些来北京就业的所谓“脑力劳动者”,在人们的普遍认知里,好像只有这些人才算是“北漂”。那些体力劳动者没资格称为“北漂”,他们只能算是“农民工”,但其实他们是“北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跟着小孟走进了位于孙河附近的一个工地,小孟就是这里的一名工作人员,他在这个工地上负责一些体力活。他说,好多工人都是这样,而且据这些工友说,他们这工作算是不错的了。比如他们有的老乡做了保安、保洁之类听起来显得高级一点的工作,但是并不像他们这样自由潇洒,时不时就会有可能被人投诉,也不能像他们这样三五成群的可以一边干活一边聊天说话。还有的老乡干了中介、销售,天天跑路跑得腿疼,说话说得嘴疼,可能一个月下来也才签成一两单,自掏腰包买一辆电动车都舍不得……在工友们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小孟也觉得自己在北京“漂”得挺不错的。既然如此,那就索性再“漂”一阵子吧。在这期间,他还想把自己的女朋友也带过来一起“漂”着。

“可是女孩子在这种工作环境下,会不会太辛苦?”面对笔者的提问,小孟不以为然地回答道,“她来过这里,她觉得再怎么样,也比她在老家的工厂里强,那车间是一个密闭的空间,乌烟瘴气的,我也不喜欢让她在那边,重点是……”笔者抢先说出“重点是你们俩可以在一起。”小孟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然后更加不好意思地说出,重点其实是在这里挣的钱多。

其实小孟这类“北漂”,想法很简单,他们就是想在北京好好打工干活,不管干什么,只要能多挣点钱就行,然后回老家盖新房,结婚生子。他们几乎没想过要在北京有太大的发展,更没有想要扎根落户之类。就像小孟说的,如果目前这个项目结束了,他很有可能去做快递员、送外卖等等,他女朋友可以做个保洁、服务员啥的。这都是他们这一类“北漂”最常做的工作,他只希望他跟他女朋友在北京都能够有个活儿干,食住不愁,哪怕身心累一些也无妨。“既然是北漂,就不可能不累不苦,尤其是我们这种没学历没文凭的,趁着现在年轻体壮的,赶紧干呗。”说完,小孟就开始干活去了,相信在这些人的手中,不久的将来这片空旷的工地上一栋栋楼房会拔地而起,当楼房真正的主人开始走进去的时候,这些“北漂”们可能早已离开,去到另外一片水泥沙土的世界里。因为他们在北京的生活状态就是这样,他们就是如此一块“砖”,哪里有工地往哪里搬。也正是由于有了他们,“垒”起了北京的这些高楼大厦;“垒”起了京郊农贸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小摊;“垒”起了一部分服务行业正常运行的轨迹……这些看起来最最基层的“北漂”们,完全可以抬头挺胸地说:我们漂在北京,也生活在北京。

北京是非常包容的一座城市,无论你是哪种形式漂在这里,无论你认识还是不认识这里的人,无论你在这里漂了多久,还打算要漂多久,只要你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对工作保持着激情,你总能在这里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找到自己的发光点,哪怕仅仅只是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微光,相信照亮的依然会是你未来很长很长的一段人生路……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

猜你喜欢

小孟小宋小何
我想我做对了
老何与小何
发现最美的教育故事
烫手的苹果
儿女懂,才有夕阳红
考验
半斤八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