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山区森林资源保育与林下资源利用技术研究及示范
2017-09-05
辽东山区森林资源保育与林下资源利用技术研究及示范
推荐单位: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 完成单位: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
主要合作单位:沈阳农业大学清原县科技开发中心
成果简介
(1)突破林分结构量化新方法——提出透光分层疏透度概念并量化,实现了林分垂直结构精细化和林分结构调控精准化,促进建群种红松冠下更新成功(森林保育)和提高林下参存活率、生长率(林下资源)。
(2)建立林窗立体结构三参数同时准确获取方法,实现林窗光指数简易化;明确林窗种子库、幼苗库、依赖种和共存机制等林窗更新全过程并集成相应更新技术体系,实现了红松、蒙古栎林窗成功更新(森林保育)和林下山野菜增产,据此将山野菜归圃,扩大生产(林下资源)。
(3)明确水源涵养林服务功能低下的凋落物原因及改善方法,提出通过保护凋落物、强度间伐等促进更新、培育混交林方法,提升水源涵养功能(森林保育)和提高林蛙养殖存活率/保存率(林下资源)。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通过建立“政府、科技、企业、合作社”四位一体的森林保育和林下资源利用技术服务体系,推广农村实用技术 100 余项,培训基层技术人员 2 380 余人次,发放科普资料 10 万余份,带动林农 3.6 万户。
近 3 年在辽东山区推广森林资源保育技术共 12 万公顷,相关成果辐射到东北林区 9 个林业局(36 万公顷),获得生态、经济效益 10.3 亿元;推广森林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建立了林下参、山野菜、林蛙养殖等推广示范基地 2 230 公顷,取得直接经济效益 1.1 亿元。
成果关键技术之一——林分垂直结构量化方法(透光分层疏透度确定方法示意图)
成果关键技术之一——林窗结构和光指数确定方法示意图
成果关键技术之一——次生林生态系统促进更新的恢复技术
团队成员
朱教君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
主要贡献:制定总体规划,确定林分结构量化与调控技术,发明林窗立体结构参数确定方法等专利,撰写咨询报告等
何兴元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
主要贡献:构建水源涵养林结构调控与功能提升关键技术,完成浑河水源生态维持技术与示范,为林下资源开发奠定基础
杨 凯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
主要贡献:揭示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提出引进阔叶树、保持凋落物等土壤肥力维持技术
孙一荣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
主要贡献:集成林下资源综合开发与森林可持续利用技术,建立林下参与山野菜最优生境的GLI调控体系,并推广示范
李秀芬
沈阳农业大学
主要贡献:明确林窗更新的光调节机制,研发林分结构调控+松土与凋落物覆盖等低温冷害防护技术,提出促进更新的经营对策。
于立忠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
主要贡献:完善冠下人工更新红松技术,建立人工诱导针阔混交林示范区,确定并推广林蛙养殖关键技术等
闫巧玲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
主要贡献:阐明林窗调控对森林更新影响,确定最适种子入侵的林窗面积,明确林窗形成促进“林窗依赖种”更新等
张金鑫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
主要贡献:推广集成混交林培育技术,建立林下资源开发技术与模式,推广山野菜人工繁育、归圃栽培等技术
高 添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
主要贡献:提出次生林与人工林结构调控、促进建群种更新的方法与思路,集成促进主要树种林窗更新、冠下更新技术体系
于宏光
清原县科技开发中心
主要贡献:组织科技培训,建立林下参、山野菜、林蛙养殖等示范基地,组建由政府、科技、企业、合作社组成的推广体系
成果研究试验基地:林窗动态(a)、次生林冠下更新红松(b)、落叶松人工林间伐(c)与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d)
成果研究示范基地——林下资源示范基地:林下参(a)、大叶芹(b)、龙芽楤木(c)与林蛙(d)
成果证明文件:咨询报告(a)、相关法律法规(b)、奖励证书(c)与专著(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