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2017-09-04王海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传承

王海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之魂,承载着一个民族延绵不绝、生息繁衍的基因密码。云南有着丰富多彩,个性独特的非物质文化,它蕴藏着极为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云南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走向衰退或者处于濒危状态,亟须关注和保护。因此,文章通过对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论述,来展现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0-0274-0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一、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成效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西部,独特的山川地貌和立体型气候,导致了生物的多样性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总人口约4600万人,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1500多万人,其中有15个少数民族属云南独有的世居民族,有16个少数民族跨国境而居。云南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音乐歌舞和服装服饰,都有本民族的节庆活动和神奇传说,甚至连民居建筑和生产生活用具都各具特色。形成了如白族的本主文化,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傣族的贝叶文化,哈尼族的梯田文化,彝族的十月太阳历文化,藏族的茶马文化等文化遗产,这些风格迥异的文化景观交相辉映,使云南成为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大观园。

自2006年以来,云南省已建立了省、州(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体系工作,并制定了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标准,建立和完善评估体系、制度及评审程序。截止2017年,云南省共有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级名录105项,省级名录450项,州(市)级名录2778项,县(区)级名录5422项。经过评审认定的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9人,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16人,州(市)级项目传承人970人,县(区)级项目传承人1853人。有“傣族剪纸”、藏族史诗《格萨尔》等多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省共有66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寨公布为省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迪庆和大理的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被文化部公布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

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例;云南省非遗中心先后建立了“云南省非遗数据库”、“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 “云南省非遗数字化管理平台” 、“云南省非遗微信公众号”等等,特别是2015年11月30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又牵手百度知识体系,通过百度百科和百度知道普及传播云南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用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守护非遗,让公众认识非遗、接触非遗。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借力互联网和数字技术,非遗保护传承将赢得更为广阔的空间。云南非遗在百度知识体系中的运用,相当于为云南非遗搭建了一个永不下线的博物馆,让非遗的保护與推广更为科学高效。

二、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现状的紧迫性,决定了我们非遗工作必须是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重点。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使非遗项目生存状态得到明显改善,促进项目传承群体得以不断扩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采取实践与理论的结合,采用了六种科学的保护方法。

(一)抢救性保护

即运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复制、数字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及其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真实、完整地记录下来,并收集相关的实物和资料,建立完整的档案和数据库系统。例如民间传统文学类的非遗项目,特别是以口耳相传为载体的民间文学,受现代文化影响,生存状态普遍比较濒危,我们在开展保护工作时就应优先开展抢救性保护,以文字和录音手段为主,图片和录像手段为辅对民间艺人的讲述进行记录和整理,并加强以口头为载体传承的民间文学保护。

(二)传承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渗透在人们血脉中的文化,是以人为载体的活态遗产,因人而生,因人而传。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性保护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进一步发扬这些知识和技能,并将这些知识和技能传给下一代。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是建立以传承人为核心,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

(三)整体性保护

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一起进行保护。例如云南已经建立并公布的省级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66个和国家级大理生态保护实验区和迪庆生态保护实验区。

(四)数字化保护

是以数字化的影像采集技术、数据存储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本手段,将景观再现技术、三维动画技术、动作捕捉技术等综合运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保存、保护,传承工作中,是最为科学高效的保护方式。例如2014年对国家级 “傣族孔雀舞”、“傈僳族阿尺木刮”、“阿细先基”等项目的数字化采集拍摄。2015年开展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积极指导组织了对李扎戈、阿家文、李腊翁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

(五)生产性保护

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主要在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和传统药物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实施。例如,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和部分传统医药类项目,它们大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活动,因此采取生产性保护手段,推动它们回归民众、融入生产,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实现保护和传承,就是符合项目类别特点和传承发展规律的保护方式。云南目前已命名三批共28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

(六)搭建宣传展示平台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在每届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日”、“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福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海世博会“记忆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福保乡村文化艺术节”、“昆明官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等等大型活动中进行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

此外,还组织少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全国性的宣传展示活动,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中国传统技艺大展、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展演、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重大活动。

三、结语

云南是一个文化资源丰富的多民族省份,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云南各民族群众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也极大地影响和推动着云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对于我们文化保护工作者来说,云南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虽然任重道远,但我们依然坚守那份坚持,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让云南的非物质文化继续璀璨下去。endprint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传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2015年9月云南节庆一览
「云南山娃」
云南艺术学院